书城宗教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2265500000025

第25章 佛教的宇宙结构论(2)

沿着众生的心即是佛这一途径前进的是禅宗。印度大乘佛教经典也含有反对在世间之外另建净土的思想,如《维摩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认为只要内心清净就是佛土净。中国禅宗充分发挥了这一思想,提倡即心是佛,秽土就是净土的学说。慧能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内外名(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敦煌本《坛经》)众生认识本性(本心),就是解脱,就成为佛。又说:“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地位。”

(同上)“无念”是“于念而不念”,也就是无妄念的意思。慧能认为,众生只要做到无妄念,就见到佛境,进到佛地。在慧能看来,佛并不在彼岸世界,也不在身外,就在众生的心中。这实际上是否定了在现实世界之外另有佛国世界的立说。

佛教按照修持程度的高下和获得果位的高低,把不同的证果者向上置于地球的上空,把所谓罪恶深重者向下置于地球内层深处,这是和统治者、高贵者居上,被统治者、低贱者居下的等级观念、社会心理相应的。在佛教构想的立体世界图中,净土和地狱是高下的两极,通过两者强烈的反差对比,昭示人生的两种相反去向,一者是引导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一者是劝诫人们避免堕入的恐怖世界。地狱和净土的说法,对于佛教实现其宗教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信仰者指引了终极的目标,诱导信仰者产生一种祈求、敬仰和恐怖、畏惧的情感,并形成强烈的宗教意识。这对于一般信徒是极为重要的。地狱和净土都远离人间,但实际上又是人间社会内在分裂的反映。随着阶级的产生,世俗社会日益分裂为两种对立的世界,一是被剥削被压迫者的人间地狱,一是剥削者压迫者的人间天堂。佛教的地狱、净土的说教,正是这种现实的地狱、天堂的折射。十分清楚,地狱应当在人间消灭,天堂应当在人间建立。

第二节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宣传宇宙空间是无限的,是由无量数的世界所构成的。通常所谓从四大部洲到梵天,或下从地狱上至梵世界(即上述色界四禅天的初禅天,也总称色界四禅天),各有一个太阳和月亮周遍流光所照的地方,名为一小世界。如此的一千个世界称为“小千世界”,由二禅天所统摄。以小千世界为一个单位,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由三禅天所统摄。以中千世界为一个单位,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由四禅天所统摄。也就是说,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一百万个世界为中千世界,十亿个世界为大千世界。因一大千世界层层组合,包含有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认为三个大千世界为一佛土,是佛祖释迦牟尼教化包括人在内的众生的世界,也称“娑婆世界”。娑婆是梵文音译,原意是杂会,意为这是由六道众生杂处的世界。娑婆也是堪忍的意思,佛书也称娑婆世界为“忍土”、“堪忍世界”。这个世界的众生能忍受三毒和诸烦恼等极大的苦难,难忍能忍为了达到圆满至善的境界,不惜一切牺牲非达到目的不可,佛和菩萨为教化众生也忍受烦恼和劳倦,决心将一切众生普度到彼岸佛国净土。

佛教认为,整个宇宙类似娑婆世界,无量无边。宇宙并不是几个三千大千世界,而是由无数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构成的无限空间。佛典以丰富的幻想和艺术的虚构,称三千大千世界的无量无边,如微尘,如恒河沙数,称为十方微尘世界,或尘数世界,或十方恒河沙世界。宇宙旷远绵邈,无边无际,没有空间的限量,在无限的空间里有无数的森罗世界。佛经说,“东方度三十六恒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中国晋宋之际佛教信徒宗炳也说:“今布三千日月,罗万二千天下,恒沙阅国界,飞尘纪积劫。”(《明佛论》)佛教宣扬无量无边的佛土,纯是一种宗教的想象和虚构,但是它突出宇宙的无限性,则又是一种空前的宏观假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佛教还对世界的地理结构和形状作了细致的描述,宣扬须弥山中心说。佛典说,世界的中心是一座大山——须弥山,其他大地、山河、星球等都围绕着它而排列。须弥山由金、银、琉璃和玻璃四宝所构成,山上宫殿林立,树木郁茂,香气远闻。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顶上为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天,周围是七香海和七金山(七轮围山),一层层的围绕着。七重香水海位于须弥山和七金山之间,总名为内海。第七金山外还有由铁所构成的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中有四大洲、八中洲和无数小洲。四大洲,也称“四大部洲”、“四天下”,东南西北各一洲。东方是胜身洲,此洲土地东狭西广,形如半月,以身形胜,故名。其面积为三面各长二千由旬,一面长三百五十由旬。南方是赡部大洲,又称“南阎浮提”,呈三角形状,北广南狭,尖点向南,圆周约六千由旬。因有赡部林故名。“阎浮提”,从恒河上流阎浮提河而得名,是印度人对印度的自称,本为印度的专名。起初佛教把印度和周围国家看作是赡部大洲,后来随着对世界范围认识的提高,佛教又把人类所居住的整个地球都算作赡部大洲了。西方是牛货洲,因此洲以牛为货故名。形如满月,圆周为七千五百由旬。北方是俱卢洲,也称为胜处,因系四大洲中国土最为妙胜的,故名。形方如椅面,四周相等,各长二千由旬。佛典说,每一大洲各有两个中洲(海岛),共为八个中洲,此外还有无数小洲。四大部洲所处的咸海周围,有铁围山周匝围绕,形成一世界。每两个世界的中心须弥山之间的距离为一百二十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佛教宣扬世界中心是大山,这体现了人类的自尊心理和合乎内心目的的心理。由于宗教立场和对世界地理认识的限制,佛教的须弥山和四大部洲说是不符合世界实际情况的。

每一个世界上空,都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和众多星星,围绕在须弥山周围各循自己的轨道不停地转动,由此而有昼夜年月的区分。太阳和月亮离海面为四万由旬,光线为须弥山遮住而不能照射到对面。它们的轨道在咸海上,所以东大洲和西大洲,南大洲和北大洲的晨昏昼夜正好相反。太阳有南行和北行,南行时光射在咸海上,北行时则射在大洲上,所以有天气寒冷炎热和季节的差别。太阳南行和北行的改变是六个月,月亮运行周而复始是一个月。星星无数,大小不等,由洁净的物质构成,为四天王天的天人所居住。

§§§第三节有情世间

佛典通常还把世俗世界分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两种。“世间”与“出世间”相对。佛教说的“世”有“迁流”、“毁坏”的意思,“间”有“间隔”的意思,“世间”就是不断迁流变化的世界,其具体含义有广狭不同的解说。“有情”,梵文“萨埵”的意译。“情”,指情识、情爱一类的精神活动。有情指有情识的生物,与动物相近,也称为“众生”“有情”,还称为“我”——自在宰制者;“数取趣”——不断的受生死者;“命者”——寿命延续者;“士夫”——作事者;等等。。有情世间也称为“众生世间”,有情世间就是有情众生自体,有情生命的种种领域。这是佛教对人和其他动物以及某些虚构的生类(如天、鬼等)的通称。器世间也称为“国土世间”,指山河大地、草木禾稼、宫室园林、日月光明等无情识的事物,是有情众生所依止的生存环境,因为能容受有情众生,故名为“器世间”。

佛教对有情众生的分类、生成和生命特点都有详细的论述。关于有情的分类,佛教认为众生的业是千差万别的和无限的,由无限的业也就形成无限的众生,即众生的种类也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