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2263200000016

第16章 《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的几点补正(1)

《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是我国已故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关于宗教史方面的开创之作。他以丰富的碑刻、文献资料为依据,经过深入地梳爬整理,对南宋初新出现的全真、大道、太一等教派的发生、发展历史,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把金元时期道教史的一个重要侧面展现在人们面前,至今仍有很大的学习和参考价值。然而再渊博的学者也难穷尽浩如烟海的典籍,任何博大的著作也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自然也不能例外。本人不揣浅陋,愿就其所述全真道掌教生平和传授问题,提出几点补正,是否妥当,希广大学者不吝指正。

金元时期,包括全真道在内的道教各派,均设有掌教,以统领各派的大政。研究各派掌教的生平和传承,自是了解那段时期各派历史的重要课题。《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对此作了深入的考察,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论断,特别是对全真道掌教生平和传承的考察,更显作者的学术功力。应当指出,最早研究这个问题的不是陈垣先生,而是清末全真道士陈铭皀。他在所著《长春道教源流》卷六中,对此作了如下论述:“考姚燧《长春宫碑》,(尹)志平而后掌教者为李志常、张志敬、王志坦、祈(当作“祁”)志诚、张志仙。志仙掌教在元贞初……其事实无考,不知化于何年。继志仙者,当为孙德。据邓文原撰碑(按指所撰《孙公道行碑》),其掌教在仁宗延元年,英宗至治元年羽化。德而后,继之者当为孙履道……履道事实亦无考,不知化于何年。履道而后,继之者当为苗道一。……其事实亦无考,不知化于何年。疑终元之世矣。”(《藏外道书》第31册第110页,巴蜀书社1994年版。)这里给全真道掌教的传承勾勒出了大致的轮廓,有开创性意义,但所述很不完整。陈垣先生在《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全真篇下》“末流之贵盛”节中对之作了重要的纠正和补充,并在《全真篇》之首,列出“全真教历任掌教表”。经过他的考证,全真道历任掌教的传承依次是:王?→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尹志平→李志常→张志敬→王志坦→祁志诚→张志仙→苗道一→孙德→蓝道元→孙履道→苗道一→完颜德明。至此,这个问题算是基本清楚了,但是仍有一些疏漏,现作如下补充。

一、继张志仙之后掌教的到底是谁

据上引《长春道教源流》卷六,陈铭皀认为继张志仙之后掌教的是孙德,开始掌教时间在仁宗延元年(1314)。陈垣先生在《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对此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继张志仙之后掌教的是苗道一,而非孙德。理由是从陕西耀县、甘肃秦州、山东掖县等处均获得《至大加封七真圣旨碑》拓本,“碑末均称:‘右付玄门演道大宗师掌教、凝和持正明素真人苗道一收执,准此。至大三年二月日’”( 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第71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不错,从苗道一所拥有的“玄门演道大宗师掌教”头衔看,他确是掌教,掌教的时间在至大三年(1310),又先于孙德的延元年(1314),因此继张志仙掌教的当是苗道一,而非孙德。

但是最近我见到两块碑刻资料,又证明在苗道一之前还有一任掌教,名叫常志清,即是说,继张志仙之后掌教的还不是苗道一,而是常志清,在常志清之后才是苗道一。此二碑为《道家金石略》所收,其一名《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碑》。由邓文原撰文,张仲寿书,赵孟篆额。碑记马钰所建昆仑山东华观及元朝皇帝封赠东华帝君等事。末署“大元国皇庆元年岁在甲子月十五日,玄门演道大宗师大明 天阳真人常志清立石”( 陈垣《道家金石略》第738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二碑名《丹阳真人归葬记》。碑在山东莱阳,由张仲寿撰文、书写和题额,记马钰生前事迹及归葬事,末署“大元国皇庆二年岁在癸丑正月十五日,玄门演道大宗师大明演教天阳真人常志清立石”( 同上,第738、741页)。此碑文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曰:“大德丙午闰正月,提点宫事王志筌来谒长春主席天阳真人常公,备陈其事,曰:‘志筌老矣,一旦溘先朝露,使师真遗榇口没,其罪弥大。’真人闻而惊曰:‘信如是,非若之过,责在我矣!’亟致香币冠簪素服巾履,躬撰祭文以遣之。”(同上,第740页)以上所记,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碑末结衔中常志清的头衔;二是碑文中提到的年代和碑末之署年。下面分别析之。

首先,关于常志清的头衔。一是“大明演教天阳真人”(据两碑综合得出)。此为元朝廷对其个人德行的封号,是当时许多著名道士都曾得过的封赠(只是封赠之字各不相同),可以略而不论。二为“玄门演道大宗师”。这是常志清在教内所任职务的头衔,最值得注意。考此头衔,在元代并非一般道士所能获得,而是全真道之掌教才能获得的专衔,而且并非个人自称,而是由皇帝敕封而来。据现存资料,全真掌教中,最早获得此头衔的是张志仙。此见《祁公道行之碑》的碑末署题:“大元大德三年三月望日,玄门演道大宗师嗣教、辅元履道玄逸真人、掌管诸路道教事张志仙立石。”(陈垣《道家金石略》第700页。)又见《重修太初宫碑》,末署“大德四年岁次庚子九月壬寅朔……宜授玄门掌教大宗师、元履道玄逸真人、管领路道教所、同知集贤院道教事张”( 同上,第705页)。这是紧接常志清之前的一任掌教。在常志清之后的历任掌教又都获得过此头衔。如苗道一在武宗至大元年(1308)曾获得此头衔(说见下)。其后的孙德,在仁宗皇庆二年(1313)九月,也获得过此头衔,此见《元汉会文圣旨碑》,文曰:“辅道体仁文粹开玄真人孙德,雅师清静,克宝俭慈……可授神仙演道大宗师玄门掌教真人、管领诸路道教所、知集贤院道教事。宜令孙德准此。皇庆二年九月日。”(《陕西金石志》卷二八《元汉会文圣旨碑》,《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2册第16766页,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版。不过孙德在《大元敕藏御服之碑》中,又自谓延改元,始作“神仙演道大宗师)继孙德之后掌教的蓝道元,不见封赠文字,估计也当获此头衔,其后继任的孙履道也是获得过此头衔的。此见《吴文正集》卷九之《封孙真人制》,文曰:“以尔泰定虚白文逸真人孙履道,恬淡抱朴,谦冲葆光……可特授神仙玄门演道大宗师、泰定虚白文逸明德真人、掌管诸路道教所、知集贤院道教事。……宜令孙履道准此。”(《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7册第836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制文末未署年月,但据《河图仙坛之碑》,吴全节于泰定元年荐孙履道作全真掌教时,被泰定帝采纳,可推知此制当撰于泰定元年(1324),即泰定元年孙履道接任掌教时。继孙履道之后掌教的苗道一,见后文。继苗道一之后掌教的是完颜德明(元代最末一任掌教),也获得过此头衔,不过未见封赠制文,而见于多处碑刻末尾之署名,为“特进神仙玄门演道大宗师、重玄蕴奥弘仁广义大真人、掌管诸路道教所、知集贤院道教事”( 《孙公道行之碑》,《道家金石略》第788页。)。综上可见,从张志仙起,全真道历任掌教都是获得过此头衔的。这个头衔实际成了全真掌教的专称,也是全真掌教头衔的基本特征,而且都是由皇帝所封赠,绝非个人可以随意自称的。既然如上所述,常志清敢在《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碑》等两碑之末,署上“玄门演道大宗师”这个只有掌教专用的头衔,难道还不能证明他是全真道之一代掌教吗?我想是应当加以肯定的。而且上举《丹阳真人归葬记》中,又称他是“长春主席天阳真人常公”,所谓“长春主席”,即指北京长春宫之主席。北京长春宫,在元代是全真道首脑机关所在地,其主席无疑是它的掌教。由此可见,拥有上述头衔的常志清,一定是全真道的一代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