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道:中国生活艺术读本
2260400000028

第28章 茶解人生(1)

品茶是快乐,是消遣,是享受,晶莹透明的玻璃杯内,放入一小撮茶叶,沏上开水,在袅袅升腾的水汽中,那一片片嫩叶缓缓舒展着身躯左右摇摆,上下漂浮,有的迅速沉到杯底,有的则浮出了水面。但无论是沉是浮,它们都默默无闻、毫不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绿色和清香,直到生命耗尽。

一片茶,一个人。透过杯中茶叶看人生。人生如白驹过隙、草露风灯,短暂得就像这片片茶叶。我们不应该刻意地去计较生活中的得失,我们应该活得实在、活得真切、活得淳朴、活得坦然。其实人生如茶一样,清淡略带苦涩实为最佳。风雨人生辛酸遍尝,这样的人生才是富有的、充实的、幸福的。

人生何如一盏茶——朱元璋与茶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家乡皇觉寺当过和尚,曾受世人的歧视,因而当皇帝后对和尚、秃、光头、贼等字眼非常忌讳,曾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可是独对罗山县的灵山寺另眼相看,亲临降香,拨巨款进行修缮,并赐半副辇驾,亲笔题写“圣寿禅寺”横匾……这其中的奥妙是什么?在灵山方圆几百里流传着一个关于朱元璋三上灵山寺赞美灵山茶的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五。在他十七岁那年,父母和三个哥哥因遇上灾荒和瘟疫相继死去,姐姐出嫁。贫穷到极点的朱元璋只好到皇觉寺去当和尚,寺庙虽然以济善为本,但也因朱元璋赤贫,在寺庙里只让他当个仆人,整日打水扫地。

后来庙里也缺粮断炊,老和尚只好让朱元璋托钵到淮西一带(今信阳一带)化缘。当时官场腐败,“盗贼”横行,他如同浮萍一样到处流浪。第二年农历三月初一来到了灵山寺,灵山寺和尚对他还算不错,不管白天化缘有无收获,都让他吃好穿暖,他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灵山茶。云游七年,有四年是在灵山寺度过的,身体也慢慢壮实起来。

朱元璋二十四岁时天下已经大乱,胸怀大志的朱元璋又回到濠州。他的好友汤和劝他参加起义军,此时恰巧寺庙起火,走投无路,朱元璋于农历闰三月初一加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

朱元璋由于身强力壮,作战勇敢,很陕得到提拔,同时郭子兴将义女马氏嫁给他为妻。郭子兴死后不久,他便成了起义军队伍的首领。

在转战江淮时,又是农历三月初一,朱元璋吃了败仗,幸好离灵山不远,他便只身逃往灵山寺。因他穿一身戎装,与和尚们又分离了几年,和尚们看见他,似曾相识,但又不敢贸然相认,只得不厌其烦地问他姓甚名何,朱元璋此时哪里敢透露真名实姓,被问得不耐烦,便提笔在寺庙的墙上题诗一首:

战罢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管叨叨问姓名。

这首诗向和尚们说明了他就是当年的朱元璋,现在是义军首领。和尚们一看心里都明白了,于是以礼相待,赶忙准备饭菜,敬上一杯灵山茶。和尚们看他身上还有几处刀伤,便按医书上介绍的方法,用九龙潭中水,浸泡灵山茶,替朱元璋擦洗伤口。

说也奇怪,朱元璋在连续擦洗后,疼痛逐渐消失,经过一夜的休息,伤口全部痊愈。第二天清晨,由和尚们指点投奔自己的主力部队去了。

当上皇帝的第三年,想起自己能有今天应该好好感谢灵山寺的菩萨保佑,因为灵山寺曾使他体魄强壮,吃败仗遇难时又得到庇护和茶水疗伤,他虽然因当过和尚这段不光彩的经历而痛恨寺庙,并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但灵山寺应该特殊。又一想,我如今是天子,我当年题的诗不知和尚们是否保存着,如果保存下来了,寺里的和尚们更要优待。他曾想:“或许菩萨真的能保佑我。”

为了巩固帝业,他决心亲往灵山降香。于是派一使者先到灵山调查那首诗的情况,并对那使者交代:“如果那首诗还保存着,立即回应天府禀报;那首诗如果被毁无存,将当年毁诗和尚和住持僧一并押进京城。”使者接旨后很快来到灵山。

原来朱元璋题诗后,和尚们怕元军来找麻烦,赶陕用暗红色石灰涂抹一层。搜捕朱元璋的人没有搜到,更没有见到题诗,灵山寺也就在兵荒马乱中相安无事。但当年参与涂抹的和尚听说使者的来意后一个个都吓跑了。唯有一个有才华的和尚陈大同没走,他吩咐其他和尚赶快用水冲去表层暗红色的灰层,隐隐约约地露出原来题诗的痕迹,并指着这些痕迹向使者介绍:“朱洪武皇上的题诗是天子题诗,我们这个小庙岂敢保留,就是留下来鬼神也要怨怨,所以我们才施以法水,涂抹一层予以保护,但仍然盖不住天子的旨意,所以至今还有痕迹。”说完也题诗一首交给使者:“御笔题诗岂敢留,留时恐惹鬼神愁,故施法水轻抹去,至今龙泉冲斗牛。”

使者查清情况后,立即赶回京城向朱元璋汇报,这就更加坚定了朱元璋亲往灵山寺降香的决心。于是向所辖的府、州、县发出圣旨,各级地方官员依旨作了迎接准备。罗山县令还专门去灵山向老和尚打听朱元璋的饮食爱好,和尚们也准备好朱元璋爱饮的灵山茶。选个什么日子到灵山寺?朱元璋历数前两次日子,均是三月初一,而且起兵讨元也是三月初一,三月初一,洪武发迹,便决定仍在三月初一上灵山寺。

洪武三年,为了不让世人留下他求菩萨保佑江山的话柄,朱元璋只带几个心腹前来。三月初一,朱元璋第三次来到灵山寺,这次降香与前两次自然不同,不吃斋饭,而是山珍海味。和尚们拿出一枪一旗的灵山茶,这茶是朱元璋过去未曾见过、更未曾喝过的。

当汝宁府派来的厨师精心地用九龙潭中的泉水沏泡好灵山茶送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打开茶杯盖,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直扑口鼻,未曾入口,便产生了一种飘飘欲仙之感,一口茶进去,舌尖首先有一种浓郁的醇厚之味。朱元璋虽说当了皇帝,有天下各种贡茶,但此时觉得哪一种名茶都赶不上灵山茶。一杯茶没喝完便对身边的人说:“这杯茶是哪位官员沏泡的?给他连升三级官。”跟随他的一个贴心师爷忙说:“那是汝宁府派来的厨师沏泡的。”意思是他不是什么官员,无法升官。朱元璋也听出了那位师爷的意思。但这杯清香甘甜的茶水使他兴奋得无法克制,再次传旨:“他是厨师也要升三级官。”那位师爷一边照办,一边嘟哝着发牢骚:“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

朱元璋听见这位师爷的嘟哝,知是因为没有给他这位有才者连升过三级官有意见,便对他说:“你刚才像是吟诗,只吟了前半部分,我来给你续上后半部分:‘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就这样,那位厨师连升了三级官。朱元璋降香后即下旨拨一笔巨款,将灵山寺原来的三层殿修成七层大殿,外带厢房。亲笔写下“圣寿禅寺”横匾,封陈大同为金丘峰禅师任住持僧,赐他半副辇驾到京城免费游览。并命州县要在灵山一带大种茶叶,每年贡的必须是一枪一旗的灵山茶。从那以后灵山周围大种其茶,当地不少山因种茶改为茶山(彭新)、茶沟(李家寨)、茶坡等。明朝修的《河南通志》载有河南地方唯一名茶:“罗山茶产在汝宁府信阳州。”明代灵山茶在淮南独占鳌头,与朱元璋的提倡不无关系。

治国思茶道——孙中山与茶

品茶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行为,这一行为里面隐含着历史巨人们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孙中山公元1866年11月12日诞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名文,字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号中山。他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急剧变化的时期。外患日重,人民在苦难深渊中挣扎。

公元1894年夏,他受当时蓬勃兴起的维新思潮的影响,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仿行西法,以筹自强”。希望统治阶级上层实行一些改良措施,以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为楷模,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发展工农业生产。但他的上书遭到冷遇。此时,适值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军队的惨败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使孙中山希望依靠统治阶级上层人物进行改良的幻想彻底破灭了,孙中山更感到了一种历史的责任。

公元1894年10月,孙中山再次远渡重洋,到檀香山联络华侨,宣传革命思想。经过多方联络发动,孙中山于同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在兴中会成立会议上,通过了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

章程中指出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处境,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入会誓词,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欧美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设想,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回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由于长期依赖一派军阀打倒另外一派军阀,其革命始终未能成功。1922年后,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其革命势力逐渐壮大,并巩固了广东国民革命政府。孙中山在公元1925年3月12日逝世于北京。

国父的“国饮”主张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倡导饮茶的。孙先生认为,喝水比吃饭还重要,要把饮茶提到“民生”的高度,他在《建国方略》、《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等重要论著中明确论述了茶对国民心理健康的作用,茶被称为“国饮”确实有据了。

孙中山先生曾经是医生,他知茶爱茶,对茶有高度的评价,他认为“茶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为今卫生家所考的最有益于养生者也”。他在题为《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的讲演中说:“外国人没有茶以前,他们都是喝酒,后来得了中国的茶,便喝茶来代酒,以后喝茶成为习惯,茶

便成了一种需要品。”在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中,提倡饮茶用茶宜简朴,即“不贵难得之货”。

孙中山主张实业救国,对旧中国的茶叶生产现状了如指掌,并深感担忧。他明确指出:“茶业种植及制造,为中国重要工业之一,前此中国曾为以茶业供给全世界之唯一国家,今则中国茶业已为印度、日本所夺,惟中国茶叶之品质,仍非其他各国所未能及。印度茶含有丹宁酸太多,日本茶无中国茶所具之香味,最良之茶,惟可自产茶之母国即中国得之。”他分析了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及今后的对策:“中国之所以失去茶叶商业者……则中国之茶叶商仍易复旧。在国际发展计划中,吾意当于茶产区域,设立制茶新式工场,以机器代手工,而生产费可大减,品质亦可改良。世界对于茶叶之需要日增,美国又方禁酒,倘能以更廉更良之茶叶供给之,是诚有利益之一种计划也。”

孙中山先生本人也极爱饮茶,尤其爱喝西湖龙井和广东工夫茶。1916年,他从上海到杭州,特地视察茶店、茶栈,然后品尝龙井茶。

每位爱品茶的人,他的一生都会有自己最为喜爱的茶品,而他们之所以选择某一茶品为自己的至爱,是与他们的人生阅历分不开的。

周恩来生前特别偏爱龙井茶,有时工作到深夜,就用一杯龙井、几块饼干充当夜宵。他还认为客来敬茶,以茶为赠礼,礼轻情意重,这既不失礼,又能传播中华文明。中美建交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访华时,周总理请他共饮龙井茶,又馈赠他少许。对龙井茶念念不忘的基辛格,在第二次到北京时主动向总理讨要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历史上有“狮”、“龙”、“云”、“虎”、“梅”之分,每个字代表着龙井茶在西湖山区的具体产地,这些字又称为龙井茶的字号。“梅”字号龙井茶产于梅家坞,是西湖龙井的主要产区。1953年到1962年期间,周总理曾先后五次来到盛产龙井茶的西湖梅家坞村视察、指导工作,其中有三次是陪同外宾来的。他曾指示:“龙井茶是茶中珍品,国内外人士都需要,更要多发展一些。”

1961年春天,周恩来总理陪外宾到梅家坞茶区视察。正值清明,接待人员用山泉水冲泡刚采制的龙井绝品“明前龙井”,敬献给总理和外宾。周恩来品了一口茶,赞道:“龙井茶叶虎跑水,江南一绝。”接着又说:“龙井茶多香啊,日本茶叶不香。”

茶农告诉周恩来:“龙井茶制作工艺精细,要经过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大手法。炒一斤特级龙井茶需要采摘三万多个芽头,一亩茶园仅产三斤。”

听了茶农的介绍,周恩来浅斟细啜,更觉浓茶酽香。他满怀深情地说:“农民炒茶多辛苦。”临行前,周恩来望着杯中的翠叶嫩芽说:“龙井茶味道醇厚,倒掉太可惜了,还是把它消灭掉好。”说完端起茶杯,用食指和中指将茶叶夹入口中咀嚼起来,最后全部吃掉。

1961年9月,周总理在梅家坞停留了四个小时,与干部、群众座谈制订龙井茶发展的计划。他亲切地对群众说:“我要和你们做朋友了,以后要经常到梅家坞来。”他在茶园与姑娘们一起采茶体验生活时,看到嫩绿整齐的茶树,触景生隋地说:“茶树常年碧绿,种茶本身就是绿化,既美观,又是经济作物,再好没有了。”

周恩来在给邓颖超的书信中还谈及:“西湖五多,我独选其茶多,如将植茶、采茶、制茶的全套生产过程探得,你才称得起‘茶王’,否则不过是‘茶壶’而已。”他对西湖茶区,可谓踏遍茶山路,情满梅家坞。

周总理的到来还为这里的茶叶乃至经济、教育的更高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而且他的人格魅力在这里留下了一连串故事,几乎每一个村民都在不经意问流露着对周总理的感怀。

1993年,梅家坞的村民自发筹资修建的周恩来纪念馆开馆。每年清明节,这里的村民都用当年最好的茶叶泡上一杯茶放在周恩来总理的遗像前。

1975年的深秋,我们的总理周恩来徘徊在生死的边缘。一天,沉疴在身的总理突然问医护人员:“有没有六安瓜片茶?我想喝点儿六安瓜片茶!”

当周总理喝着工作人员找遍京城大小商场才觅得的六安瓜片热茶时,回味良久,神情凝重地对医护人员说:“谢谢同志们,我想喝六安瓜片,是因为想起了战友们,想起了叶挺将军,喝到了六安瓜片茶,就好像又见到了他们……”

总理在被病痛折磨的时候,惦记的是六安瓜片茶。周恩来与六安瓜片茶的相识,始于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曾经接触过的一大批六安人。

1924年初秋,从法国归国不久的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不久后升任政治部主任。在黄埔军校和中共两广区委中,有一大批六安人,仅黄埔一期就有许继慎、王逸常、杨溥泉、曹渊、孙一中、廖运泽、彭干臣等。周恩来那时和这些六安人朝夕相处,并多次派许继慎等人回乡建党。

周恩来情系六安瓜片茶,并非仅仅是为品味香茗,而是为了重温一段段重要的情感……

许继慎、曹渊后来分别担任叶挺独立团一、二营营长,在东征北伐中,屡立战功。彭干臣在南昌起义时担任过南昌市公安局局长,许继嗔、孙一中分别受周恩来委派前往大别山和洪湖苏区担任红一军、红六军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