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道:中国生活艺术读本
2260400000024

第24章 堇荼如饴:茶文化的历史扇面(5)

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不能一饮到底,留一半左右,等主人添上再喝。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一般以喝三碗为吉利,不可一日喝完。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热情的主人总会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如果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儿漂油花的茶底。

中国的名茶与清山秀水、名人雅士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然而在新疆,人们一般认为其地处偏远,境内多是戈壁荒漠,在饮茶方面,除了奶茶,再没有可称道之处。但随着新疆歌舞、医药等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不断发掘,人们开始认识到新疆的茶文化也具有独特地位。

新疆本地不产茶叶,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当地居民开始对茶叶有所了解。唐宋丝绸之路贸易的兴盛,增大了该地区茶叶的流通量,年复一年,饮茶遂成为时尚,融入新疆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新疆南部的和田、喀什等地,位于古丝绸之路上,当地居民在对茶的理解和认识上经历了从茶药到药茶的转变。

据有关专家介绍,和田居民最初把茶叶当做药品,他们将它与当地特有的植物、矿物质混在一起,共同冲泡,制成用以提神、解暑、醒酒、促消化、延年益寿的天然茶药。

茶药根据所含成分、数量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种配方。流传至今,还剩余几十种。随着饮茶习惯的日益普及,茶药转而被称为药茶了。

新疆和田地区被称为世界四大长寿区之一。据考察,这与药茶的盛行有很大关系。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疆南部居民对这种民族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上述地区的许多人家就以配制药茶为生。

如今新疆人品药茶无须赴和田、喀什,在乌鲁木齐最具民族风情的商业街——二道桥就有许多经营药茶的店铺。游客吃完手抓羊肉,店家会端上地道的民族茶,其中茶叶主要是外地产的茯苓砖茶,夹杂丁香等挥发性香料,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植物粉末。初尝时略带腥辣,喝过后便神清气爽,甚是舒服。

现在,精明的商家将经营药茶发展为产业目标。目前已开发出系列产品,投入市场。新疆民族茶由此被外界所熟悉。

主要居住在天山以北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兄弟民族,茶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把茶看得与吃饭一样重要。他们的体会是:“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劳动有劲儿;三天无茶落肚,浑身乏力,懒得起床。”

哈萨克族煮奶茶使用的器具,通常用的是铝锅或铜壶。煮奶菜时,先将茯苓砖茶敲碎成小块。同时,盛半锅或半壶水加热沸腾,然后抓一把碎砖茶入内,待煮沸一分钟左右,加入牛奶,用量约为茶汤的五分之一。轻轻搅动几下,使茶汤与奶混合,再投入适量盐巴,重新煮沸五分钟即成。讲究的人家,也有不加盐巴而加食糖和核桃仁的。这样才算把一锅热乎乎、香喷喷、油汪汪的奶茶煮好了,可随时供饮。

新疆的北疆民族习惯于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还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如果有客从远方来,那么,主人就会立即迎客入帐,席地围坐。好客的女主人当即在地上铺一块洁净的白布,献上烤羊肉、馕(一种用小麦面烤制而成的饼)、奶油、蜂蜜、苹果等,再捧上一碗奶茶。如此,一边谈事,一边喝茶进食,饶有风趣。

喝奶茶对初饮者来说,会感到滋味苦涩而不大习惯,但只要在高寒、缺蔬菜、食奶肉的北疆住上十天半月,就会感到奶茶实在是一种补充营养和去腻消食不可缺少的饮料。

百抖茶是云南凤庆独特的传统茶俗。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临澜沧江,百抖茶也是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群众一种颇具当地特色的饮茶方式,百抖茶也称土法工夫茶。

当地的彝族、傣族老年人,特别喜欢饮用这种茶。

百抖茶的名称来自于它独特的制作方式,其制作颇费工夫,在制作百抖茶烤茶时,先把小瓦罐放于火上烤热,再放入茶叶,然后边烘烤边轻轻抖动,直至茶叶颜色变黄,发出焦香气味时,再将其倒入杯内,用沸水冲泡饮用。这样看似简单的烤茶过程要注意的事情很多,须有节奏地抖动上百次,茶叶如烤不到火候,就透不出特有的焦香,但如烘烤时间过长,则会导致茶叶焦煳而失去茶味。这就要求茶烤至恰到好处,更困难的是只有经上百次的抖动而使茶叶受热均匀,才能烤出真正色香味俱全的百抖茶。凤庆的人很好客,有客至凤庆人家,主人就会一边烧水,一边将小茶罐放于火塘里预热至一定程度,再放入茶叶并快速抖动,以让茶叶在茶罐里翻腾,直到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时,即冲沸水入罐(注入部分水,不满罐)。这时罐内发出“嚓嚓”声,茶汤化做茶沫、茶泡在罐口处上下涨落,如此反复冲入沸水三至五次,至茶汤不溢出罐口为限,这茶香四溢的“百抖茶”就大功告成。

凤庆的百抖茶特点在于一个“抖”字,抖是百抖茶的关键。要注意的是,抖时罐始终不离火苗,且要不紧不慢地抖,让茶叶在罐中受热均匀,既不焦,也不夹生,这样制作出来的百抖茶才能剔其苦味,而入口香气四溢,舒心爽口。凤庆百抖茶既是当地农村喜闻乐见的传统饮茶方法,又是当地群众用以治病的土方、良方。

在百抖茶中滴入白酒几滴,可治风寒感冒;如加些焦煳的大米又可治痢疾;添上少许经火烧过的食盐,又可成为止泻的良方;而放入姜丝或姜片,又能治疗流感。凤庆百抖茶以其独特的制茶方式和浓郁的清香,成为凤庆县对外交往的一种别具特色的传统礼仪活动,当地经常以“百抖茶”的制作表演及“百抖茶”的品饮招待来宾。

盐巴茶是怒江州一带怒族一种较为普遍的饮茶方法。先将小罐放在火炭上烤,取一把青毛茶或掰一块饼茶放入罐中烤香,再将事先煨好的开水加入罐中,至沸腾翻滚3~5分钟后,去掉浮沫,将盐巴块放在瓦罐中焯几下,并持罐摇动,使茶水环转三五圈,再将茶汁倒入茶盅,茶盅中再加适量开水稀释。这种茶汁呈橙黄色,这样边煨边饮,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为止。剩下的茶叶渣用来喂马、牛以增进牲口食欲。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蔬菜缺少,就常以喝茶代蔬菜。现在,怒族人家里每人有一个土陶罐。“包谷杷杷盐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形象地描述了怒族人围坐在火塘边,边吃包谷杷边饮茶的生活情景。茶叶已成为怒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必饮三次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已成为怒族的饮茶谚语。

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地处湖南西北的桃花源便以游览胜地吸引着中外游客,而且还以其著名特产——擂茶,使人流连忘返。“擂茶”,古时候人们称之为“三生汤”。它是用大米、生姜、茶叶这三种主要原料特制而成的一种饮料,其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将洗净的生姜、经水泡后的上好绿茶、炒至5成熟的大米,放在陶制的擂钵里,用山苍子树(又名山胡椒树)木棒将其慢『曼擂成浆汁状,这就是“擂茶脚子”。由于山苍子树本身具有一种特殊的幽香,所以,由它擂成的“脚子”,也渗透着山苍子特有的香味。冲服擂茶的方法是:先在碗里放进半汤匙“擂茶脚子”和少许食盐(喜欢甜食者可放入糖),再将少量开水倒入碗内,把“脚子”及盐(或糖)化淡,然后,将沸水沿茶碗边斜冲入内。这时,整个碗面便冒起缕缕清香扑鼻的热气,大有使人心旷神怡、一饮为快之感。细品慢咽,香、辣、咸(甜)、涩四味俱全,异香绵长。等到

“擂茶”下肚,脾胃舒展,筋骨酥松,神态昂然。如果把它与两广的油茶、青藏的奶茶及酥油茶相比,则油茶显得太辣、奶茶又显得太酸,而酥油茶显得太浓。由于茶叶、生姜具有解表、驱寒湿、健脾胃的功效,因而又有强身的作用。说起“擂茶”的药用价值,在“擂茶”之乡的桃源县境内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东汉末年,朝廷有一位被封为“伏波将军”的名将,名叫马援,他奉命领兵西征五溪蛮,途经乌头村时,因这一带瘟疫流行,数千名将士纷纷病倒,溃不成军。正在这时,桃花山中一无名氏老妪向马将军献出了这一民间秘方——三生汤。将士们饮下“擂茶”后,立即感到邪走瘟散,转危为安。此后,“擂茶”名声大振。现在,我国西南地区许多农村仍有喝“擂茶”的习惯。

布依族用的茶叶都是自采自制的,他们有时也上山去采和茶叶一样能泡开水饮用的其他植物,然后和茶叶一起进行加工,再加入一种名叫金银花的中草药,制成混合茶叶。这种混合茶叶味道特殊,芬芳醇美,还具有清热提神的作用,泡出来的茶水是很好的饮料。

布依族制作的茶叶中,另有一种茶叶很有特色,相当名贵,而且味道别具一格,这就是“姑娘茶”。姑娘茶是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制作的茶叶,制好的这种茶叶都不拿出来销售,而只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或在谈恋爱和订婚时,由姑娘家作为信物送给情人。意思是用纯真精致的名茶来象征姑娘的贞操和纯洁的爱情。

在布依族家中,男女老少天天都要饮茶。茶是他们生活中最为普遍和必不可少的基本饮料。灶上的茶壶,终日热气腾腾。他们相互往来,相互敬茶,品评茶味,谈古论今,无拘无束,享受着天伦之乐。茶,则是他们之间联络、交往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