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道:中国生活艺术读本
2260400000017

第17章 茶叶香,壶中滋味长(3)

其代表作之二是汉方壶,该壶高6.8厘米,宽5.2厘米,此壶取华凤翔之壶式,用调砂朱红泥制小壶,制器尤精,艳丽秀雅,比例端庄,嘴似方,贴身胥曲流畅,细方把透出灵气,口盖严密,纽方,粗砂细做,如论者所评,逸公擅制小壶,上追惠孟臣,泥色最奇,小壶佳者则长于工巧。此器为朱泥壶中相当少见的汉方壶式,尤其器身较小,不满盈握,盖增制器之难度。可惜此壶出土时壶把已断,壶纽亦有小损,不过仍未损其整器精妙,壶底以行楷精刻“丁末仲冬惠逸公制”八字铭款,书艺极佳,刻工亦精,是朱泥器中罕见的款识。

曼生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于文人的参与和重视,宜兴紫砂壶又进入一个新阶段,出现了著名的曼生壶。曼生壶虽然是文人和制壶艺人共同创作的作品,但其贡献最大者应属当时的宜兴知县陈曼生,陈曼生本名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老曼、曼寿、曼公,别称胥溪渔隐、种榆仙客、种榆道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活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为“西泠八家”之一。他擅长古文,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他对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

他笃信佛教,酷爱紫砂壶,于斋中设一巨大藏室,平日赏壶、玩壶,乃至日后设计壶式均在此,室中悬一巨幅南无阿弥陀佛之墨宝,一日好友邵二泉赏壶之余一时兴起,日:“曼兄爱佛也爱壶,何不以‘阿曼陀室’为此室之名,取曼公与佛语阿弥陀佛结合之意。”曼生及众人皆言妙,“阿曼陀室”便由此而诞生,从此陈曼生就成为了“阿曼陀室”的主人,而“阿曼陀室”也就成了陈曼生留给后人的文化标识。

曼生所处的时代,金石、篆刻等具有文人气息的艺术形式开始流行,并逐渐形成一些印章流派。其中清代中期,由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和陈豫钟、陈曼生、赵之琛、钱松八人组成的“西泠八家”,就是最有影响的篆刻群体。而陈曼生又另辟蹊径,为了振兴陶业,自创壶式,即曼生十八式,并邀制壶艺人杨彭年、吴月亭等人为他制壶,又邀文人好友为他绘画、刻文,使得紫砂壶成为高雅的陶艺作品,并由此产生了名噪一时的“曼生壶”,这个时期在壶身题款成为时尚。

曼生壶自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成为了藏家追捧的珍品。清末民初上海大收藏家庞元济的《虚斋名陶录》中,就曾著录过八件曼生壶。其中一件清嘉庆年问的陈曼生铭紫砂石铫式提梁壶,壶身为圆筒形,由下向上渐敛,有提梁及直流。穹形壶盖,半环盖纽,壶身两面以陈曼生特有的西泠爽利刀法隶书刻铭,金石气十足。一面刻“仿坡公石铫作酒器”,另一面刻“君子有酒,奉爵称寿”。壶盖内有小印“彭年”,即制壶者为杨彭年。彭年壶与曼生铭互相成就,乃为名品。

邵大亨、黄玉麟

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问至清末,紫砂壶的壶形和装饰,更加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其中以邵大亨和黄玉麟为代表。

邵大亨是清嘉庆至咸丰年问宜兴上袁村人。年少而得名,制壶浑朴胜玉色精光,气韵温雅,望而知为名手所做。邵大亨之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其掇壶骨肉均匀,雅俗共赏,嘴攀匀称自然,口盖直而紧,虽倾而无落帽之忧。所制壶盖内皆有“大亨”楷书印,为当时制壶名家代表人物。其传世之作是八卦纹束竹段壶,该壶高8.5厘米,口径9.6厘米,壶身外壁似一捆整齐的竹段,中腰以一竹束之。竹段顶端(即壶面边沿)逐个雕刻小圆圈,以示竹心中空,形象逼真。壶盖雕八卦纹,把、流堆雕龙头。壶底三足,亦雕刻矮竹段编连状,底面雕星象纹。壶色泽蟹青,造型典雅,装饰协调,堪称上品。盖内钤瓜子形阳文楷书小印“大亨”。

黄玉麟是生于清末的制壶名家,为邵大亨之后又一重要的制壶大家,他所制的壶选泥讲究,作品圆润,精巧而不失古意,灵妙天然。有人说他“每制一壶,必精心构选,积日月而成,非其重价弗予,虽屡空而不改其度”。黄玉麟曾经被吴大澄和顾茶林先后请到家制壶。吴大澄是当时的金石收藏家,黄玉麟在吴家能看到很多古代的铜器和陶器,他把这些古器物的艺术特色融入到紫砂壶的创作中,使他的壶艺更加精湛,名气大增,给后人留下不少佳作,如“鱼化龙壶”,该壶高10厘米,口径7.5厘米,盖有“大亨”印章,现存于南京收藏家王一羽手中。邵大亨首创鱼化龙壶,圆形壶体有海水波浪图案,壶盖波涛涌起,立体雕出龙首探出,且伸缩自如,壶柄做龙尾,如蛟龙浮海,神气活现。

近代,紫砂壶的生产完全转入商业化,并多次参加国际博览会获奖,刺激了紫砂壶的商业市场。历代紫砂壶式均有生产,并有新的创意出现,如南瓜壶、松鼠葡萄壶以及以松、竹、梅为主题的壶式。名家有吴云根、朱可心、顾景舟等人。

吴云根

吴云根,字芝莱,宜兴蜀山人。14岁拜清末紫砂名家汪春荣(生义)为师,与壶艺大师朱可心、壶艺名家汪宝根为同门师兄弟。1915年,吴云根与李宝珍、杨阿时、江案卿远赴山西平定陶厂任技师,为宜兴紫砂推向全国作出过贡献。1929年,吴云根任中央大学陶瓷科技师。20世纪30年代,任宜兴中学窑业科技师。建国后,任蜀山陶业合作社五六届技术辅导员,为1956年底江苏省政府任命的七大紫砂名艺人之一。其最杰出的弟子吕尧臣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震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何挺初、葛明仙、程辉等弟子皆为高级工艺师。

吴云根的传器有20世纪30年代制作的双色扁柿壶、40年代制作的绿泥线云壶、50年代制作的双色竹段壶、觚菱提梁壶、竹节提梁壶、线扁壶等。双色扁柿壶,壶高9.2厘米,宽12.9厘米,该壶是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款式。壶身为四瓣柿子形,一捺底,单口,一弯嘴,圈把,上塑树枝节结。压盖,边饰重叠柿叶纹,盖板琢毛点饰,产生柿子托柄的机理,柿子柄相叉为纽。壶表面的粉墨泥色,为此时初创,色泽深绿,砂质细润。壶上一面刻秦砖汉瓦当纹,另一面刻有:“秦璧秦千岁品,光风嘉月四时春。祥丰泰出品,岩如刻”。壶底钤“吴云根”篆书方印,盖内有“芝莱”长方小章。此壶是商家祥丰泰定制,由陶刻名家邵云儒镌刻,其陶刻铭款有“岩如”、“北岩”、“筠儒”等。其徒及邵氏家属亦用“岩如”之名号印章,但功力相差甚远。双色柿子壶虽为当时流行的款式,但吴云根所做,架势骨玉均匀,技术纯熟,不刻意求工,质朴爽朗,颇具神韵。

线扁壶(线圆壶),壶高8厘米,宽18.5厘米。此壶式40年代兴起,历经几代艺人演变,时趋成熟。壶身用两泥片合制成扁球状,口部与半球状盖相切,壶底简洁,为一捺底,桥梁纽与盖浑然一体,整个壶在扁圆中求韵味。流自壶腹胥伸自然,把高挑圆润下留垂耳,与流对应称势。中置一腰带线将全壶提携神韵,腰线带方、角圆,变化中求统一,将制作中的泥痕藏于其中,达到天衣无缝。底钤“吴云根制”四方印,盖内有“云根”小方印。此壶早期皆用紫泥制,60年代吴云根用墨绿泥制作,其制作工具由顾景舟配制,神韵更胜一筹,集形态、技术、艺术为一体。该器在40年代,汪宝根亦有所制,嘴为樱桃小流,滴水不涎,为同行称道。

朱可心

朱可心,原名朱凯长,江苏宜兴蜀山人,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会员。14岁拜汪生义为师,开始紫砂壶艺生涯,出道后,壶艺即露锋芒。1931年受聘于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窑工科任教员。1932年创作的云龙鼎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荣获“特级优奖”;1953年12月,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间艺人观摩大会”,并在中央美院进行技术表演;1954.年夏季,参加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民间美术工艺研究班,系统学习了美术理论,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工艺“技术辅导”。1959年,他带领弟子汪寅仙为南京博物馆成功复制国家一级文物“明代圣思桃杯”,同年参加北京故宫博物馆举办的世界陶瓷展览会,其作品松鼠葡萄壶、松竹梅三友壶获博览会一等奖。

朱可心擅长塑器造型,尤以龙、云、松、竹、梅等题材创作的茶具为最,古中见新,别具一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流派。报春壶、咏梅壶、彩蝶壶、云肩如意壶、云龙壶、松鼠葡萄壶等是其代表作。

顾景舟

顾景舟,原名景洲,江苏宜兴上袁村人,生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紫砂界尊称为当代“壶艺泰斗”。18岁时随祖母邵氏学习制壶,练就了一手扎实的制壶基本功,出道时壶艺就崭露头角,25至28岁时受聘于上海“郎氏艺苑”及“标准公司”专事仿制历代紫砂名作,悉心领悟古人名匠的精华,并以制作严谨而闻名。

1954年,他进入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工作,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工艺“技术辅导”。他致力于研究紫砂壶造型与美学,使许多前人作品在他手中至臻完美,他的壶艺尤擅素器光货,并以造型简洁明快、得体大方、线条刚柔相济、舒展顺畅且具书卷气息而独树一帜。他早年曾用艺名有“武陵逸人”、“荆南山樵”、“曼生”、“瘦萍”、“壶叟”、“老萍”。其代表作品有提璧茶具、上新桥壶、云肩三足鼎、大彬僧帽壶、石瓢壶、仿古壶、鹧鸪提梁壶、井栏壶、仿古如意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