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讲《金刚经》
2260300000016

第16章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至道无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

经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直译

此时,须菩提向佛请示:“世尊,应当叫这部经什么名字呢?我们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

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此名称,你应当供奉、修持。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须菩提,佛说的般若波罗蜜,并不是实有的般若波罗蜜,而在名相上称之为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我再问你,如来讲过法没有?”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讲过法。”

佛说:“须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微尘,是多还是不多?”

须菩提回答道:“很多,世尊。”

佛说:“须菩提,各种微尘,如来说它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只是取个名叫世界。须菩提,你再想想,是否能凭借如来色身的三十二殊妙相貌来认识真正的如来?”

须菩提回答说:“不能,世尊。不能凭如来的三十二种殊妙相貌而见如来的真实面目。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并非是三十二种真实形相,只是因缘和合的假名三十二相。”

佛说:“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用如恒河沙粒数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布施,又如果再有人,坚持修这部《金刚经》,甚至只念经中四句偈语而已,并广为别人讲解经文,那么他的福报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子、善女人的功德还要多。”

六祖讲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佛说般若波罗蜜,令诸学人用智慧除却愚心生灭,生灭除尽,即到彼岸;若心有所得,即不到彼岸。心无一法可得,即是彼岸;口说心行,乃是到彼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佛问须菩提,如来说法,心有所得不?须菩提知如来说法,心无所得,故言无所说也。如来意者,欲令世人离有所得之心,故说般若波罗蜜法,令一切人闻之,皆发菩提心,悟无生理,成无上道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众生性中妄念,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一切众生,被妄念微尘起灭不停,遮蔽佛性,不得解脱。若能念念真正修般若波罗蜜无著无相之行,了妄念尘劳,即清净法性;妄念既无,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了真即妄,了妄即真,真妄俱泯,无别有法,故云是名微尘。性中无尘劳,即是佛世界;心中有尘劳,即是众生世界。了诸妄念空寂,故云非世界,证得如来法身,普见尘刹,应用无方,是名世界。

现代注释

微尘:即肉眼能看到的最微细者。《俱舍论》说,微尘是由七粒“极微”聚积而成的,是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南怀瑾先生解释,微尘又叫外色尘,可分成七分,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空。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是三十二清净行。三十二清净行者,于五根中修六波罗蜜,于意根中修无相无为,是名三十二清净行。常修此三十二清净行,即得成佛;若不修三十二相清净行,终不成佛。但爱著如来三十二相,自不修三十二相行,终不得见如来。

现代注释

三十二相:佛陀所具有的庄严德相,由长劫修习善行而感得,其他修行人可具有某些庄严特征,但只有佛陀才能具足三十二种胜相。《大乘百福庄严相经》中说:每修一百福,才庄严一相;菩萨修行要经过一百大劫,才能成就相好。佛陀在因地时,由于精进不懈,经过九十一劫才获得圆满相好的果报。此处为“三十二身皆无相”之意。

秀州华亭有个禅宗大师叫船子诚,开悟于药山,节操高邈,度量不群。船子诚禅师对道吾、云岩说:“你们一个人去湖南,一个人去江西,都会成为一方的大师,而我天性疏野,惟好山水,也没什么能奈。此生做个平凡的人,多做一点好事,拜托两位,将来有第一等的人才,给我送一个来,接我的这一支,以报师恩。”船子诚到江苏秀州华亭那个地方,划渡船,快乐无边。当时的人不知道他是一个悟道悟得很深的人,所以就把他的名字叫做船子和尚。

有一次道吾去京口,听到夹山和僧人的问答。僧人问:“什么是法身?”夹山说:“法身无相。”又问:“什么是法眼?”夹山说:“法眼无瑕。”道吾不觉失笑。夹山便请教道吾有何高见,请慈悲为他说破。道吾说:“我不可对你说破,但你可以去华亭找船子和尚。”夹山问:“这个人有什么高妙处?”道吾答道:“这个人上无片瓦,下无扎锥之地。”

夹山去华亭。船子一见他便问:“大德住什么寺?”夹山说:“是寺就不住,要住就不似。”船子说:“不似,那似个什么?”夹山说:“不在眼前。”船子问:“从哪儿可知道它?”夹山说:“眼见耳闻不能知。”船子和尚说:“鹦鹉学人话,永远是个系驴桩。”接着又说:“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你怎么不说?”夹山刚要张口,被船子和尚一桨打落水中。夹山刚爬上船,船子又一把揪住他说:“说!说!”夹山刚要开口,船子又打。顿然夹山有所省悟,于是点头三下。作此偈: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三十年来海上游,水清鱼现不吞钩。

钓竿砍尽重栽竹,不计功程得便休。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世间重者,莫过于身命。菩萨为法,于无量劫中,舍施身命与一切众生,其福虽多,亦不如受持此经四句之福。多劫舍身,不了空义,妄心不除,元是众生;一念持经,我人顿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故知多劫舍身,不如持经四句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