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自然观研究
2258700000028

第28章 生命之道(3)

第二,"我之自然,我之性命"。《南华真经注疏》成玄英疏认为:"以自然之正理,正苍生之性命,故言正也。物各自得,故言不失也。言自然者,即我之自然,所言性命者,亦我之性命也。"《道藏》第16册,第392页。这里表达了道教对于生命及生命现象运动规律特殊性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生命及生命现象是有其规律"正理"的,这种"正"之规律或内在机理是调整和左右宇宙生命运动的内在必然所在,生命只有按照这种"正理"之规律运动和演化,生命及生命现象才会体现出"正",即体现出其所具有的运动之本性;二是生命及生命运动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天地自有常,人命最险毳"《云笈七签》第2306页。只有掌握生命运动的这些特点,"物各自得"才能"不失",并按照各自生命其本然所具有的运动规律而行事,才能称其"自然";三是对于生命的基本认识是自然而然,这种自然而然乃为"性命"本然之代名词,即"言自然者,即我之自然,所言性命者",性命与"自然"是同义语,从而使道教对于生命的认识建立在宇宙运动规律之基础上。虽然道教对于"自然之正理"的真正意义并没有做出深入的解释,但其基本的思想则使其具有"自然"规律的特征,即生命"本然"运动所具有的内在属性,从而使道教的生命观具有其宇宙客观运动之基础,并形成了道教具有丰富内涵的生命观。"正苍生之性命"之"正"的内容,既体现出了其生命运动与演化之"客观性"、"规律性"的内涵,又表示了对于生命的产生和演化的认识,是建立在正确把握生命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并应该按照各个不同生命运行规律来把握"故言不失",才能称之为"正"。

第三,"循环百脉,皆顺四时"。"我之自然"应该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来体现"我之性命",这个"我之性命"即"自然者"是真正体现了生命所本来具有的客观规律的。这是道教认识生命及生命现象所具有的可知性的积极方面。元代全真道士玄全子《诸真内丹集要》认为:

循环百脉皆顺四时,安泰自然,合天地运动阴阳之数,日月往来间隔之期,昼夜返复,不失其数也。《道藏》第32册,第466页。

"循环百脉"是生命的内在运动,"合天地运动"是生命的外在运动形式。生命及生命现象的运动是内外统一,不失其数,是生命运动规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当然这种生命的运动是在一定的时间"顺四时",和一定的空间"和天地"里进行的,并且具有时间运动的规律性即"阴阳之数"、"日月往来"、"间隔之期"、"昼夜返复"等内容,这种生命运动规律是持续、循环往复进行的,并按照其自身的规则进行而"不失其数",从而充分体现出道教关于生命运动所具有的规律性。

二"人身生长、气壮、衰老、化已,时哉"

--生命运动的阶段性

生命运动表现为群体与个体两个方面,二者都具有其生命运动的阶段性特征。群体生命运动的阶段性表现为生命运动的循环持续阶段性,个体生命运动的阶段性表现为一维非重复阶段性。"一种最常见的作法就是把人生分为诸阶段,划分的标准主要是时间的自然推移即历时性。如把人的一生分为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这种划分很普遍。如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一剧中就把人生分为婴孩、学童、情人、军人、法官、老叟等七个阶段,这一划分虽杂有职业,但根本上还是按生命的自然时序来划分的。"潘显一、冉昌光《宗教与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生命的群体性与生命的个体性是生命运动过程中所代表的生命运动的不同的方面,其本质则都是生命运动所具有的内在本质之体现,反映了道教对于生命运动规律性所具有的全面理解。

第一,"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单个的生命体的存在是一维非重复阶段性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在时间上表现为个体的非重复性特征。对此,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引用《列子·天瑞篇》对于人之生命在时间上的"婴、少、老、死"四个阶段作了如下划分:"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儿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道藏》第14册,第375页。唐代王损之在《玄珠心镜注》中通过季节"春夏秋冬"运动的转换过程,来形容和比喻生命群体运动所具有的循环持续阶段性的特征:

人之生大化有四,天地密移,谁觉之哉?婴儿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谓之人生四大化。大化法天时,盛衰言人物禀生之时,受天道元和之气,化凝成婴儿之姿,当婴儿之时法春,以其春和之气未散也。和气既散,化成少壮,少壮法夏,以其纯阳之炽,煎其血热,使血气耗损,化成衰老,衰老法秋,则形容为之枯朽,以其秋霜肃杀之故也。然气平陵消,彼残阳杀气化成死亡,死亡法冬,是纯阳死,气严凝也。《道藏》第10册,第689页。

这里将生命的运动演化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各个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其生命运动的转换也一如季节的转换一样,即"婴儿法春、少壮法夏、衰老法秋、死亡法冬"。这种季节的转换与运动过程体现了生命群体运动的循环持续阶段性,而生命个体的运动与演化一维阶段性则成为群体生命运动演化循环持续阶段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群体与个体生命运动所共同具有的生命运动阶段性的主要内容。作为建立在生命个体运动一维阶段性基础之上的群体生命运动的循环持续阶段性的主要体现,道教将生命运动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四个阶段循环往复。其中,个体生命运动的一维阶段性在一个周期内完成其个体生命产生和消亡的运动和发展阶段,又成为生命群体运动阶段生命产生演化与延续循环持续性阶段的开始。

第二,"死生之变,四时行耳"。《南华真经注疏》郭象注:"夫死生之变,犹春秋冬夏四时行耳,故死生之状虽异,其于各安所过一本也。今生者方自谓生为生,而死者方自谓生为死,则无生矣。生者方自谓死为死,而死者方自谓死为生,则无死矣。"《道藏》第16册,第296页。生命个体一维阶段性的过程最终成为生命群体循环持续阶段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的群体持续循环阶段性会继续沿着生命个体一维阶段性所具有的时间周期性而作循环不停地运动,其群体与个体按照生命运动的阶段而演化,使生命群体与生命个体在演化中"扬弃"其不利于生命的方面,而保存其有利的方面。这种生命运动的"扬弃"既包涵有生命的进化与退化,又具有生命的产生与灭亡,表现了生命运动阶段性与渐进性相互融合的生命运动过程。当一个个体生命运动结束,又开始了下一个生命的运动与演化,从而使生命运动阶段具有周期循环"轮回"而持续不断。生命的群体与生命的个体就是按照这种生命所具有的阶段性而不断地持续地运动、发展与演化。

第三,"四十而养,五十体重"。范翛然《至言总》认为:"人年四十而养,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年六十阴委,气大衰,九穴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故知之则强,不知之则老。"《道藏》第22册,第857页。个体生命的运动一维阶段性表现为如"年四十"、"年五十"、"年六十"等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分别具有"起居衰"、"耳目不聪明"、"阴委气大衰"、"九穴不利"等特征,说明个体生命的存在、演化运动在时间上具有一维阶段性特征。唐代王冰编、北宋林工等校正的《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说:"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以其知道故年长寿延,年度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也。"《道藏》第21册,第4页。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种生命的有限性表现为"百岁"或"一百二十岁"一个时间阶段,当这个生命达到这个阶段时,预示着这一个体生命的"虚"、"终"。这种个体生命运动的结束具体体现在"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等方面。

第四,"生长气壮,衰老化已"。宋代曾慥在《道枢》中又作了年龄段的划分:"人之气液昼夜一交合者也,于是时又有四等焉。百岁者人之常也,自一而至三十者,少壮之时也,六十者,长大之时也。九十者,老耄之时也。百而至于百有二十者,衰落之时也,是谓身中之时焉。"《道藏》第20册,第825页。道教将每个个体生命的运动划分为几个阶段,即"少壮之时"、"长大之时"、"老耄之时"、"衰落之时",而生命的群体运动则是在生命个体运动一维阶段性的基础上产生生命运动的持续循环阶段性。《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中认为:"夫人身生长气壮衰老化已时哉,命矣。"《道藏》第6册,第705页。即个体生命的运动过程表现为"生-长-气-壮-衰-老-化"等阶段性特征,并在时间上具有一维性,当一个过程阶段完成以后,又开始下一个生命的阶段历程,直到这个单一生命体的结束,从而使生命运动演化表现为阶段性。

三"气化为血,血化为精"

——生命运动的多样性

道教认为生命是不断运动的,生命的运动形式是多样的。"万物之中人最为贵"《道藏》第34册,618页。人作为宇宙万物生命最重要的体现,其生命运动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种多样化的生命运动形式是生命演化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内容。多样化的生命运动形式是由多样化的生命存在状态所决定的,离开了这种生命运动多样化的存在形式,生命的存在和运动就失去了形象而具体的外在形态,从而失去了生命所应具有的活力。生命运动的多样性分别表现在"年龄"、"体态"、"精神"、"情感"等方面,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人有盛衰,自在兆身"。道教认为,人的生命存在是一种生命运动的多样化存在状态,这种状态体现了生命从生长、发展到消亡的整个运动过程。唐代《显道经》说:

人有盛衰,自在兆身,年立十五,神驻丹田,年立二十,精气益强,年立三十,势力横行,年立四十,头神损、白发生,年立五十目神损、无光精,年立六十脏神损、五喉伤,年立七十足神损、行梁张,年立八十阴神损、茎不强,年寿百二十为天年。《道藏》第18册,第644页。

这里从生命的运动与发展方面论述了生命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是生命运动和演化的必然内容。人的生命运动历程可以划分为"十五"、"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百二十"等几个年龄阶段,在这几个年龄阶段上生命的运动状态分别表现为"精气益强"、"势力横行"、"头神损白发生"、"目神损无光精"、"脏神损五喉伤"、"足神损行梁张"、"阴神损茎不强"等不同的健康状况,这种外在与内在的生命健康状态,反映了人的生命运动与演化所具有的多样化状态。

第二,"人有五心,面有五色"。生命运动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心肌体面"等生命体态语言学方面,《显道经》认为:"人有五心,面有五色。力壮气盛,肌肤充溢,骨涌面白,血涌面赤,髓涌面黄,肌涌面黑,精涌面光,气涌面泽,体性各异,刚柔难成,或有聪明,或有迷塞,或有诚信得道。"《道藏》第18册,第644页。这里《显道经》通过生命肌体语言反映了生命运动所具有的多样性,其中"面有五色"是通过人体肌肤的运动变化而表达生命运动的多样性,即"力壮气盛","肌肤充溢"。"面白"、"面赤"、"面黄"、"面黑"、"面光"、"面泽"等面部颜色的变化,则分别代表了生命运动之"骨涌"、"血涌"、"髓涌"、"肌涌"、"精涌"、"气涌"等多样性。"体性各异"及"聪明、迷塞、诚信"等则是"人有五心"运动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其内容既反映了人之生命肌体物质和精神运动存在状态的多样性,又体现了人体肌体语言所特有的生命运动多样性的表达方式。

第三,"气化为血,血化为精"。宋代曾慥《道枢·服气篇》曰:"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神。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三万六千神居于其身化为仙人矣。"《道藏》第20册,第649页。这里曾慥将生命的运动表现为"化",认为生命的运动是通过其"气化"、"血化"、"精化"等多种形式进行的,通过生命之化运动而达到易"气"、"血"、"脉"、"肉"、"精"、"髓"、"筋"、"骨"、"发"、"形"等方面,从而使生命运动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转化,最终实现道教"身化为仙人"之目的。

第四,"寒暑过度,气乃不固"。生命运动的多样性卷五十七《诸家气法》还体现于人之"喜怒忧悲恐"等情感情绪运动方面,《云笈七签》卷五十七《诸家气法》认为:

人有五气,喜怒忧悲恐也。怒则气上,喜即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即气聚,热则气泄,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喜怒伤阴,寒暑伤阳,喜怒不节,寒暑过度,气乃不固。《云笈七签》第1264页。

这里通过"气"所具有的"上、缓、消、下、聚、泄、乱、耗、结"等多样化的运动形式,表现了生命运动的多样性。生命的情绪运动"喜怒忧悲恐"等影响着生命之肌体运动,而肌体运动又直接影响到人的情感、情绪等心理运动,使之成为人精神运动的重要内容。同时,"寒热忧劳思"等肌体与精神运动也影响着人的"气"的变化和运动,从而使人"喜怒不节",导致人生命之精神运动和肌体运动过度,使之情绪不稳定"气乃不固",使生命的运动和存在缺少相对的稳定性。各种不同的生命运动之间相互影响,使各种生命运动彼此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的多样化运动体系。

四"人有盛衰,自在兆身"

——生命运动的统一性

生命运动除了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隐藏在运动多样性背后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所体现的内容乃为生命运动所具有的演化规律,这种规律包括生命的进化与退化两个方面。其运动本质体现了宇宙演化运动规律,是道教生命之道所具有的宇宙运动之内容。生命进化是指生命运动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和趋势;退化则指生命运动系统由有序向无序、由高序向低序、由高级向低级的演化过程和趋势。宇宙万物在其运动过程中要接受物种竞争之考验,拥有适应生存竞争能力的生命及其功能将被保留下来,而不适应者则将被淘汰并灭亡。达尔文所创立的"生物进化论"学说,为我们今天了解道教关于生命运动演化过程中生命运动规律的认识提供了许多借鉴。

第一,"人生十岁,五脏始定"。生命运动的统一性体现在"肌体"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道教认为生命的演化过程是生命进化与退化同时并存的运动过程,进化之中包含着退化、退化之中又包含着进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转化,共同处于生命的运动演化之中。道教对于人之生命运动演化从"盛衰"到"天年"的整个过程的认识,就是这样一种进化包含着退化,而退化又包含着进化的过程。南宋史崧在《黄帝素问灵枢集注》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