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一日一解
2255200000060

第60章 第五十九卦 涣·救涣除弊

【原文】

《涣》①:亨。王假有庙②。利涉大川,利贞。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注释】

①涣:水波离散。本卦的卦象是下坎为水,上巽为风,风吹到水上,水波离散,所以称做“涣”。②假:到了。

【译文】

涣卦:会顺利的。君王来到宗庙,能够克服较大的困难,正确的做法会得到好处。

《彖》说,涣,顺利。阳爻来了而变化无穷,阴爻得第四爻位而服从于上面的九五爻。“君王来到宗庙”,是君王成了大家的中心。“能够克服较大的困难”,是坐在船上有好处。

《象》说,风在水面上吹,就构成了涣卦。君子看到这个卦象,就要祭祀上帝,建立宗庙。

【心解】

常言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聚与散对立而又统一,可以被看做是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个过程:在大自然中,水通过江河汇聚于湖海,又无时无刻不在化作水蒸气散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建立某种关系而结合成一个整体,但随之这个整体又因为矛盾而解体,人们散去,然后又通过新的关系建立起新的整体。

用长远的眼光,从大的范围来看,这样的聚散过程是很自然的事情,无所谓好与坏;但是如果从小的范围而言,处于分崩离析的时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麻烦,随时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随时可能面对威胁,甚至是灾难。

处于这样的涣散时期应当如何趋吉避凶呢?首先就应当认识到,这个败乱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这是自然规律,没有必要害怕;其次要尽可能地预见到变化的趋势,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也就是或进或退,以立于不败之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分析离散的原因,革除弊端,从而争取尽快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团结起来。

【爻辞解析】

初六,用拯马壮,吉。《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此句的意思为,凭借健壮的马来济难涉险。吉利。初六的吉利,是以阴爻顺从于阳爻。在人心刚刚开始涣散的时候,应当敏锐地感觉到细微的变化。在问题还不是非常严重的时候,拯救也相对容易,所以要迅速行动,拖得越久就越麻烦。一定要尽可能争取一切可能的帮助,特别是当自身柔弱的时候。“凭借健壮的马来济难涉险”,就是借助强大的力量来拯救涣散,可以转危为安,获得吉祥。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此句的意思为,救已无功,离开危险的处境,到安稳的地方去,悔恨也就没有了。《象》说,“离开危险的处境,到安稳的地方去”,是愿望得以实现。涣散的局面已经形成,失去了适合自己的恰当的位子,身处坎险之中,当然会有悔恨。如果已经无法拯救,莫不如急速离开危险的处境,到安全的地方去,寻找可以依赖的力量。也就是说,涣散之初,可以借强力挽狂澜;而涣散局面形成后,就应当另辟蹊径,寻求聚合的机会。

六三,涣其躬,无悔。《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此句的意思为,涣散自身,以忘却自身的精神去济涣,从而没有悔恨。《象》说,“涣散自身,以忘却自身的精神去济涣”,是志向在外面。处于分崩离析的时期,如果不行中正之道,怀有私心杂念,就注定会有悔恨。只有驱散自己的私心,以忘却自身的精神去济“涣”,才能够消除可能造成后悔的错误。能够把个人的问题放到一个更大的范围去认识,虽然不能改变大的趋势,但依然有积极的意义。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此句的意思为,解散旧的群体,使更大的集体得到大吉,解除各种小的割据势力,重新聚合成山丘般的大群体,这不是平常人的思索能够达到的。《象》说,“解散旧的群体”,光明正大。涣散是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当现有的体制和观念已经不适应于新的形势时,就应当让它解体。只有大公无私的君子,才能解散旧的群体,为新秩序的诞生准备条件,从而使更大的集体得到大吉;解除各种小的割据势力,甚至解散自己的朋党,然后重新聚合成山丘般的大群体。这不是平常人的思维能够达到的。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此句的意思为,国王发布命令,像是人出了一身的汗,散去了。君王处于中心位置,没有坏处。《象》说,君王处于中心位置没有坏处,位置正好。涣散解体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对于居于权力核心的尊者来说,就更是如此。在人心涣散的时候,通常的政令难以畅通。“国王发布命令,像是人出了一身的汗”,只有痛下决心,散财济民,重新整合各种力量,才有可能推动新秩序的诞生。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此句意思为,冲掉那些血和伤害,冲得远远的,没有坏处。《象》说,“冲掉那些血和伤害”,是远远离开灾祸。涣散到了极点就会造成矛盾冲突的集中爆发,新的秩序要在血与火中诞生。散到了尽头,就开始聚合了。通过放弃旧的观念而不再纠缠过去,就可以远离伤害,结束紧张的状态。只有跳出自身的局限,高瞻远瞩,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能忘掉不愉快,重新找到新的平衡。

【涣卦例析】

西晋建立之后,晋武帝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分封制。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晋武帝分封了宗室二十七个王。几年之后,又加封,一共封了五十七个王。这些封王的法定封邑达到了一百万户,占全国总户数的七分之二,国家的赋税有三分之一流入王公贵族的手里。西晋建立以前,司马氏派子弟担任几个重要地区的都督,西晋建立之后仍然留任。到了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全国有十个都督,而晋王室担任的就有一半。在八王之乱以前,晋王室有六人担任都督。西晋灭了吴国之后,取消了各州郡的武装力量。

晋惠帝时,赵王伦于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一月,逼皇帝“禅位”,把皇帝玉玺从惠帝手里抢来,把惠帝押到金墉城。各地诸侯王对此很不服气,驻守在许昌的齐王第一个造反。驻守邺城的成都王、坐镇关中的河间王相继造反。成都王向洛阳进发,来到朝歌的时候,各地赶来讨伐军队的数量达到二十万。这次“三王起兵”,自兴兵后六十五天里,死了近十万人。后来,司马伦战败而亡。从此,各王之间展开了大战,战争从洛阳打到了各地,规模愈来愈大,前后有八个晋王参与进来,史称“八王之乱”。

西晋的涣散局面,是由于当时的政治体制的弊端造成的:分封的晋王过多,地方势力太大,造成了“尾大不掉”的政治格局,所以才内乱不止。因此,不革除这个弊端,想挽救当时的涣散局面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