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2254500000004

第4章 易经怎么学:从中国最古老的预测术开始

#引言

上古人类缺乏科学知识,迷信神灵,常用蓍草茎杆摆卦占卜,以定凶吉。这也是《易经》中最古老的算卦方式之一。据说有种巨龟喜欢栖息于蓍草之阴,古人就是用蓍草和大龟壳配合起来占卜,能变化万千,最为灵验,而龟生千岁才能长到一尺二寸,蓍草每百年才能生长出百茎,“蓍生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因此,这样的蓍和龟都极为难得,所以《易·系辞上》说:“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凶吉,成天下之亹亹(w ěi)者,莫大乎蓍龟。”

《易·系辞上》第九章详细介绍了“大衍之数”揲蓍法。自古以来,易理派与象数派对占筮定吉凶之说就有不同看法,但是,不管如何,认识、学习占筮方法是有利于认识《易经》思想的。

#1.“大衍之数”是什么意思

平时我们讲《易经》为卜筮之书,其实卜与筮是有区别的。卜为龟卜,筮为占筮,并不是一个东西。龟卜主要是利用象,占筮则是利用数。卜是在龟甲上钻孔之后用火烧,根据其裂纹的形象断之以吉凶,是具体的直观,比较简单。筮则是用竹签作的筹码进行抽象的数学运算,当然比较复杂了。

筮要依靠数学运算,运算就要有一定的规程和方法,这种规程和方法叫做筮法。筮法是依靠数而建立的。这个数,并不是一般的数,而是天地之数。所谓天地之数,则为阴阳之数、奇偶之数。天地之数就是1、2、3、4、5、6、7、8、9、10的相合之数,天数等于1、3、5、7、9的相加数,地数等于2、4、6、8、10的相加数,所以,天数是25,地数是30,舍去尾数不用,而用整数50,则为大衍之数。

为什么把五十作为大衍之数呢?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相合,圆满了就是道。河图与洛书的总数加起来是一百,是个盈数。一百个数里面,五十个阳数,另外五十个是阴数。阴阳之数,两两相合,组成了五十个阴阳数,就是大衍之数五十。大衍之数,就是道之数。这里,大,指太极,古文“太极”均书为“大极”;衍,表示由简单向复杂方向衍生、展开、推演。大衍意思是太极衍生出万事万物,大衍之数就是太极衍生出万事万物所需要的数。

#2.怎样用蓍草预测事物

《易经·系辞》介绍了大衍筮法的运用方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音s hé)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音lè)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这里依其步骤,详述如下:

1.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首先找五十根蓍(音s hī)草。古人认为蓍草和龟甲一样具有预知未来的灵性。在河南汤阴羑(音y ǒu)里城的演易台前,有一片生长茂盛的蓍草园。蓍草是一种多年生直立菊科草本植物,高三余尺,羽状叶脉互生。夏秋之际开白花,深秋枯槁,逢春又生。相传这种草能生长千年而茎数三百。蓍草是草本植物中生长时间最长的一种草,而且它的茎又很直,正像人若有犹豫不决的事要问有声望的老年人一样,因此传说用蓍草占卜是很灵验的。如果没有蓍草也没关系,可以用牙签、竹棍、火柴棍、围棋子或扑克牌之类的东西代替。

从五十根蓍草中取出一根存而不用,也就是说实际用以占筮者为四十九根。五十根蓍草用来表示天地万物。那个不用的一表示天地未生前的太极,大衍之数,遁去其一,也就可以理解为由太极衍生出来万事万物。

2.一变四营

所谓四营就是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个环节。

(1)第一营:分而为二以象两。手握四十九根蓍草,心想占问的事,把四十九根蓍草随机分成左右两部分而放在案前的左右两边,这叫 “分而为二以象两 ”。两就是两仪、天地,这象征 “太极生两仪 ”,从此分阴阳造化天地。这一步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最关键,要求意念专注而不可杂念丛生,天人信息一沟通,就有希望从随机中见到必然了。

( 2)第二营:挂一以象三。从左边那簇中取出一根蓍草,夹在左手的四五指之间,这叫 “挂一以象三 ”。 “三 ”为三才,即天地人三才,这象征继天地之后产生了人。

(3)第三营: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揲(音shé),这里是数的意思。将左右两簇蓍草分别以四根为一组来数。这叫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即象征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

(4)第四营: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奇”者,指零散的蓍草。扐指手指间。 “五岁再闰 ”,按古代历法,五年之中要有两个闰月。“再扐”,指把得出的两个余数,合到一起。“而后挂”,指这一易宣告完毕,准备进行下一易。 “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整个意思是指两只手各拿一部分蓍草,经过四个四个地数,都必有一个余数,这个余数象征闰月,两个余数象征五年中的两个闰月,左右两簇的零散之蓍草加在一起,不是四个,就是八个,统统夹在左手的三四指之间,这样 “大衍之数”即完成了一次推演变化的过程。

3.三变成一爻

第一变,四十九根蓍草经“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之后,剩下的蓍草数不是四十四,就是四十。因为两簇之 “奇 ”,左余一,右余三;左余二,右余二;左余三,右余一,加在一起都是四。左余四,右余四,加在一起是八。四十八策减去四或八,剩下的蓍草数只能是四十四或四十。

第二变:在四十四或四十的基础上,经过“分二”、“揲四”(按,一变之后不再“挂一”)、“归奇”,剩下的蓍草则出现三个数,或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具体说,如果一变之后的蓍草数是四十四,二变 “归奇 ”是四,就是四十;归奇是八,就成三十六。若一变之后是四十,二变归奇是四,就是三十六;归奇是八,就成了三十二。

第三变:在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的基础上,又经过“分二”、“揲四 ”、“归奇 ”,剩下的蓍草数则会出现四个数,即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具体说,二变之后如是四十,三变归奇是四,就成三十六;归奇是八,就成了三十二。二变之后如果是三十六,三变归奇是四,就成了三十二;归奇是八,就成了二十八。二变之后,如果是三十二,三变归奇是四,就成了二十八;归奇是八,就成二十四。

三变之后剩下的这四个蓍草数,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均用四加以除之,则分别得出九、八、七、六。其中,七、九是奇数,属阳,定为阳爻( —)。七叫少阳,为不变爻;九叫老阳,为变爻。六、八是偶数,属阴,定为阴爻( --)。八叫少阴,为不变爻;六叫老阴,为变爻。概而言之,凡爻,逢筮数九、六变,逢筮数七、八不变。

4.十八变成一卦

每三变而画一爻,由下往上画,积十八变而画六爻以成一卦。根据爻逢筮数九、六变,七、八不变的原则再求其之卦即变卦。例如,我们假设演算得到的六个数依次是:七七九七八六,其中七和九都是阳数,八六都是阴数,所以这个卦是雷天大壮卦,但其中处在第三爻位的得数是老阳,处在第六爻位的得数是老阴,于是整个大壮卦就变成了睽(音kuí)卦。其中,大壮卦为本卦,睽卦为变卦。

如果从占筮实践的角度分析,卦变有下面几种可能性:(一)六爻都不变;(二)一爻变;(三)二爻变;(四)三爻变;(五)四爻变;(六)五爻变;(七)六爻都变。

#3.演出卦来,怎么解释

以《易经》卦象、卦辞、爻辞作为依据,推断事物的吉凶祸福,是占筮推论的重要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卦象、卦辞、爻辞所提示的内容是一种哲理,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包容性、多维性、启示性,因而是广义的、多层次的、富有变化的,要随问卦的主题作灵活、随机的领悟。在解卦的时候要在充分理解这些卦象、卦辞或爻辞内在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所占筮的事项,触类旁通,采用类比推论的方法,得出占筮结果。

当推演取卦完成后,会出现七种情况:六个爻皆不变、变一个爻、变两个爻、变三个爻、变四个爻、变五个爻、变六个爻。根据变爻数量的不同,有不同的推论方法。以下是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变爻推论规则,供我们在初学时占断参考,但要注意不能将此绝对化,因为《易经》最讲究变通,规则只是具有相对意义,而且卦不乱呈,每个卦爻辞都有其必然的作用,关键是看你理解得程度如何。

1.六爻不变,依据本卦卦辞来解卦

例如:演卦得豫,则根据卦辞“豫,利建侯行师”,推论所问之事的吉凶。

2.卦中有一个变爻,就用这个本卦变爻的爻辞来解卦

例如:演卦得颐,第二爻为变爻,得变卦损。这时,便取本卦“颐·六二”爻辞“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为根据,进行推演。

3.卦中有两个变爻,用这两个本卦变爻的爻辞解卦,而以上爻的卦辞为主作综合考虑

例如:演卦得晋,其中第二、五爻为变爻,得变卦讼。这时,应以“晋·六五”的“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为主要类比依据,以“晋·六二”的“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为辅助依据,推断所问事项的吉凶。

4.卦中有三个变爻,解卦时用本卦的卦辞并结合变卦的卦辞作综合考虑,但以本卦卦辞为主,变卦卦辞为辅

例如:演卦得艮,第二、三、四爻为变爻,得变卦未济。这时要综合考虑艮卦辞“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和变卦未济卦辞“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而以艮卦卦辞为主。

5.卦中有四个变爻,用变卦的两个不变爻的爻辞解卦,而以下爻爻辞为主作综合考虑

例如:演卦得大过,其中二、三、四、六爻为变爻,得变卦观。这时推论的主要依据是观卦的初爻爻辞“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并参考第五爻的爻辞“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6.卦中有五个变爻,用变卦的不变爻的爻辞解卦

例如:演卦得大有,五个阳爻都发生变爻,得变卦坤。这时推论的依据便是“坤·六五”的“六五,黄裳,元吉”。

7.卦中六爻都是变爻,如果是乾坤两卦就用“用九”、“用六”解卦,其他则用变卦的卦辞解卦

例如:演卦得大畜,六爻皆变得之卦萃。推论依据便是萃卦卦辞:“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4.蓍草占卦法的传承演变

蓍草占卦法经历代人演变,其中最有争议的是朱熹的“挂仂法”与郭雍的“过揲法”。这两个都是聪明人,各说各有理,郭雍认为圣人为明道而作《易》,在伏羲之时,只有八卦,没有九、六和大衍数;文王重卦以后,根据天地之数产生九、六之别;文王、周公殁,大道不行,唯有揲蓍流行,人们根据九、六之数推导出大衍之数五十,产生了大衍数蓍法。朱熹认为《易》本为卜筮之书,以自己考订的《河图》《洛书》为象数本原,认为大衍之数以及九六七八均源于《河图》《洛书》,并在此基础上推演蓍法,叫“挂仂法”。

这种争论肯定是郭雍输,尽管郭雍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但朱熹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郭雍自然就被打压下去了。郭雍曾著《蓍卦辨疑》,专门论述“过揲法”, 原文已亡佚,朱熹批判郭雍,将郭雍的文章抄录下来,才得以保存。

不管是本书教给大家的“挂仂法”,还是郭雍所失的“过揲法”,预测的结果并不重要,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卦象,这才是《易经》的密匙所在。王充《论衡》记载了孔子和子贡就同一占卦结果产生不同推断结论的故事:鲁国要攻打越国,子贡占得鼎卦,爻辞说“鼎折足”,子贡说不吉,而孔子说吉,理由是:越国的地方多水,是乘船前往,可以不用足。结果鲁胜越。这个故事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古人用《易经》占筮,既用蓍草成卦又用卦爻辞占断;二是即使得到同一卦象和同样的卦爻辞,其占断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

我们只是通过学习蓍草占卦法来了解古人占卦的方式与《易经》的最初形状,并不鼓励大家来判断“凶吉”,像孔子与子贡这样的聪明人还不能用《易经》来决断事物,何况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