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
2227200000087

第87章 安能辨我是雄雌——花木兰

花木兰,是我国著名乐府诗《木兰辞》中一个女扮男装、替父从征的爱国女英雄形象。千百年来,该诗流传甚广,脍炙人口。毛泽东称“祝英台太斯文”,女将穆桂英、花木兰比较好。

全民皆兵,有壮气壮胆的作用。我就赞成唱点穆桂英、《洪州城》那些讲打的戏。《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可以唱,要少一点,祝英台太斯文。女将穆桂英比较好,还有花木兰。

1.花木兰评传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这首著名的古叙事诗《木兰辞》,以写实的朴素笔触,记叙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因后果。正是这首诗,使这位民族女英雄花木兰的名字和她女扮男装浴血沙场十余载、立下赫赫战功的故事流传至今,妇孺皆知。但由于关于花木兰的传记未见正史,就连她是何族、何地人氏也众说不一。其事迹来源主要是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也称《木兰歌》(《文苑英华》),又称《木兰辞》(《乐府诗集》),这首被张荫嘉誉之为“千古杰作”的叙事诗,大约创作于北魏时期。大多数学者认为诗中的主人公姓花,名木兰。而就其到底是哪个民族、哪个地方人氏。具体有河南说、安徽说、湖北说,在这些地方,分别都有木兰墓或祠等,还有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山川风物,如湖北黄陂就有闻名中外的木兰山、木兰湖等。但这些地方所在的地理位置与诗中的描绘相差很大,使木兰故乡一说颇令人置疑。据许多诗学史家多方考证,木兰故里为“延安说”比较可信。在延安西南30里的万花川花园头村,西南面山坡俗称花家岭或花家陵,原有花木兰墓。20世纪60年代初,曾有人亲眼目睹过从地下发掘出土的上书“花将军之墓”的墓碑。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北方民族大动干戈、大吞并时期,亦是大融合、大交流时期,在黄河流域、草原内外、大漠边地,无不是铁蹄飞戈,战火弥漫。犹如新生儿的诞生,各民族既处在大阵痛的紧张中,又处在大兴奋的希望之中。在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活跃着匈奴、鲜卑、柔然、丁零、乌桓、发羌、汉族等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他们或逐水草而居,或耕种务农,每个民族都靠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屹立于大漠边关、黄河两岸。尤其是鲜卑拓跋部合并各部族后,成为当时北方继匈奴之后迅速崛起的一支强大的少数民族部落,不但建立有自己的国家政权机构——北魏(386年——534年),还时常集中大军向周边地区发起进攻,以扩充自己的领地。此外,还要时时防范和抵抗其他民族部落的侵犯。当时,北方塞外对北魏政权威胁最大的就是柔然。柔然不仅有着东西南北纵横数千里的辽阔的疆域,而且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为了防范柔然,北魏在黄河河套以北建立了沃野镇、武川镇等六镇,用以屯兵驻守。剽悍勇猛的柔然部落,在短短50年间(390年——439年)大规模侵犯北魏达12次之多,北魏还以颜色,大规模讨伐柔然也有11次。那些边境时常发生的小摩擦事件就更不计其数。要打仗,就得有大批军士、良马。据传,当时鲜卑健壮男子几乎人人皆兵,甚至是终生为兵、世代为兵。因此,为了发展生产力和战备需要,战争空隙,这些驰骋疆场的勇士们又成了喂养马、牛、羊、猪的牧人和种田耕地的农夫。这种亦兵亦牧、亦兵亦农的生存方式,也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的一大特点,从而形成了家家户户常备兵器鞍马的习俗,只要有战争需要,人们当即披挂上阵,随招随到。

据有些专家考证,花木兰当属生活在北魏前中期的鲜卑族的稽胡人,居住地理位置当在黄河中游今陕北高原延安万花山一带。万花山,是因为这里盛产野生牡丹而得名。古时居住此地的人家,亦多姓花。后人认为木兰姓花者,也是以此为依据。旧时,延安称延州,是古代少数民族匈奴、稽胡、羌、鲜卑等族的聚居地之一。有了这些蛛丝马迹,不难再现花木兰当时的生活场景。

木兰一家,是北魏忠诚的子民。木兰父亲,戎马倥偬一生,为拓跋魏国统一北方民族辗转征战,军功卓著,多次受到拓跋可汗的提升和重奖。北魏政权基本稳固后,木兰父亲告老还乡,在故里万花川置田造地,种花养草,安享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三个儿女,木兰居中,上有一个善良能干的姐姐,下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弟弟。这时的木兰,也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十来岁女孩。她不但聪明伶俐,善解人意,而且虚心好学,开朗好动。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她那快活的笑声,因此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每天,她除了跟母亲和姐姐学习纺纱织布,刺绣缝补的女红,就是在父亲身边,或读书习字,或舞枪弄剑。木兰尤其热衷习武,其父见木兰虽为女儿身,却有着男儿一样坚强果断的性格和矫捷灵敏的身姿,天生是个学武的奇才,便乐得将毕生所学尽数传给女儿。木兰家后院,是父亲专为木兰开辟的演武场,一色的细细黄沙地,印满木兰深深浅浅的脚印。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盛夏酷暑,木兰总流连在演武场上,或弯弓搭箭,或舞刀弄棒,挥汗如雨,苦练真功夫。木兰的姐姐,是一个温柔娴静的少女,她自己不喜爱打打杀杀,却喜欢坐在后窗前,一边做针线活,一边看妹妹木兰跟父亲习武,等妹妹满头大汗地从演武场下来,她总是心疼地责备她:“你哟,这样每日里勤操苦练,难道也想有朝一日跟可汗去杀胡骑?”木兰咯咯笑着回答:“阿姐,算你说对了,男儿为国甘洒热血,我们女儿也能纵横——疆场呀!……”话没说完,只见木兰早跑向后山坡,采来几朵红艳艳盛放的牡丹,插在姐姐的两鬓,又跑到坐在纺车旁织布的母亲身边,也为母亲戴一朵在头上。而她自己,却是不爱红妆爱武装。

转眼数年后,木兰已出脱得眉清目秀,成为高挑矫健的少女。她那红润的面庞上,散发出蓬勃的青春朝气,丝毫觉察不出塞外风沙经常掠面的痕迹。此时,在北魏的北部塞外,又崛起一支强大的少数民族部落——柔然,这支马背上的骁勇善战的民族,与北魏经常发生民族纠纷,甚至多次挑起大规模的战争。是年,柔然又发动一场规模空前的侵魏战争,北魏顿时边关吃紧。北魏可汗为了赶走柔然的入侵,连忙向本国各民族人民下达招兵命令,曾威震边关的木兰之父,自然是首选之将。这才出现了诗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情景。木兰坐在窗下的织布机上,却无心织布,想到可汗的征调令,真是愁肠百结。父亲已两鬓如霜,苍凉老迈,怎忍心让他再上前线战场?!可家中又没有成年的男儿能够代父,自己却是女儿身,空有一身武艺。想到这里,木兰灵机一动,自己何不冒充男儿,替父从军!

主意一定,木兰便郑重地向父母提出自己的请求。父亲本不愿女儿代自己出征,首先,木兰虽有一身功夫,但毕竟是一个娇娇女,军营里有诸多不便;第二,此去非同小可,不知能否生还。无奈木兰去意已决,九头牛也拉不转。磨缠不过,父母只得同意她的请求。木兰得到父母的首肯,那高兴劲就甭提了,她连忙上街购买各种行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从这四句诗中,即让人感到时间的急迫,又表达了木兰参战心切的心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几句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木兰别过父母亲人,沿黄河往北,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奔赴边关的情景。

身着男装的木兰,俨然一个英俊骁勇的青年军士。她汇入到浩浩荡荡的同赴边关的军官、士卒中,谁也没有发觉,驰骋在身边的这位有勇有谋的兵士,竟是一位如花女子。花木兰怀着一腔对自己祖国北魏的爱国热情,一到了狼烟四起的边塞黑山,立即听从调令,积极投入到捍卫本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北魏和柔然,都投入了强大兵力来打这次至关重要的战争。双方一开始交手,几乎势均力敌,互不让步。从而形成了拉锯战,你进我退,我来你往的持久的战争局面。双方伤亡,不计其数。北魏可汗亦不顾生命危险,亲临前线,鼓舞士气。北魏越战越勇,柔然且战且退,经多年鏖战,最后北魏可汗率领大军长驱直入柔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燕然山,以北魏大获全胜而告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凯旋归来,北魏可汗龙颜大悦,要对各路将士论功行赏,封官进爵。对木兰这位总是一马当先、奋勇杀敌的爱将,可汗亲自问她需要什么,自己就给她什么。满怀豪情而去,为国立功归来,木兰的心中却说不上是喜悦还是黯然。因为她想到了在战场上跟她同样年龄的人,那些倒下去却再也没有起来的年轻军人。九死一生、淡薄名利的花木兰谢绝可汗的恩典,她只提出一个要求:“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那故里的亲人,那熟悉的山水,那年年春天开遍山坡沟谷的牡丹,都对将军发出了亲切的呼唤。可汗再三挽留,木兰的态度却像当初从军一样坚决,可汗只好允准。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花木兰与战友们同生共死,结下了深厚的兄弟般的友情。今听说木兰要回家,便纷纷争相送她回到木兰故里万花川。

与亲人久别重逢,怎能不欣喜万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久违的、熟稔的乡音啊,那么强烈地唤回了木兰少女时代的记忆。仿佛这一切,都发生在昨天。她迫不急待地进入自己的闺房,三下两下脱去战袍,找出往日的闺阁衣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又还原成为一个千娇百媚的花木兰。同来的战友望着她,个个目瞪口呆。谁也没有想到,吓破敌胆的花将军,竟是一个女儿身。爽朗的木兰不禁调侃众战友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骁勇善战的巾帼木兰,十几载同男子一样,甚至是比男子还略胜一筹,扬剑纵马,横扫敌阵,威震大漠内外。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征的事迹,使久经沙场的战将们感到惊奇,更增添深深的佩服之情。此后,关于木兰替父从征的动人故事便享誉人间,流传至今。

1978年,延安当地有关部门在万花山重新修建了木兰墓。墓园占地两亩,园内绿树参天,幽静无比,一派祥和肃穆。墓园里塑有木兰从军巨型雕像,供人们去凭吊、景仰。她那顶盔披甲、横剑卧马、随时准备再上征程的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栩栩如生。恍惚让人回到锦旗猎猎、厮杀声震天的古战场,看到木兰一马当先,冲锋陷阵的矫健身姿。

2.作者点评

岁月的滔滔逝水,淘尽多少风流人物。历史的滚滚尘土,湮没了多少英雄豪杰不同凡响的步履,留下的是他们感人的事迹和后人对他们的深深缅怀之情。不管木兰故土在何处,也不管她是否为汉人,可以说,中华大地,到处都是她的故里,她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我国各族人民都喜爱的巾帼英雄。相信《木兰辞》和花木兰的故事将会继续传颂下去,直到天荒地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都会永远铭记这位民族英雄史上的女中豪杰。

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是素来主张男女平等的,他更倡导中国女子不爱红装爱武装。在他眼里,祝英台显得太柔弱、斯文,与之相比,他更喜欢飒爽英姿的武将女子穆桂英和鏖战沙场,屡立战功的女扮男装的爱国战士花木兰,其理由不仅在于她们身上有一股热血刚气,而且在于她们胸怀博大、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情操。这正是毛泽东对我国新一代妇女的殷切期望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