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
2227200000044

第44章 湘天骄杨,泪洒倾盆——杨开慧(1)

杨开慧(1901—1930年),毛泽东的妻子,生于1901年11月6日。1921年秋,杨开慧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她不顾生命危险,为革命积极奔走,努力工作,敌人对她恨之入骨。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壮烈牺牲,年仅29岁。1957年2月,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和柳直荀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以“骄杨”喻爱妻,安抚烈士的忠魂。毛泽东还多次赞扬杨开慧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气节。

Δ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Δ蝶恋花·答李淑一(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Δ致李立三(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立三兄:多久不和你通讯了,陈毅同志来才知道你的情形。我大病三个月,现虽好了,但精神未全复元。开慧和岸英等我时常念及他们,想和他们通讯,不知通信处。闻说泽民在上海,请兄替我通知泽民,要他把开慧的通信处告诉我,并要他写信给我。……

1.杨开慧小传

Δ不凡的家庭

1901年11月6日,湖南长沙县清泰都下的板仓杨家,一个女孩呱呱坠地。“板仓杨”的主人杨昌济给女儿取名开慧,号霞,字云绵,期望女儿一生能够在阳光的照耀下,有如灿烂的云霞,美丽火红。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留日时改名怀中,即怀念和不忘中国之意。他世居板仓,故也称板仓先生。杨昌济1871年4月21日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喜欢程、朱理学,青少年时期,几次应试不第,便出门授徒,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由于教学有方,获得了一定的声誉。1888年,他17岁时,与舅父前妻所生的第二个女儿向振熙结婚。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从此绝意仕进。从1903年农历2月初开始,他留学日本、英国9年多,后又到德国、瑞士考察和游历9个多月,至1913年春回国。在国外的十年中,他专心研究教育和哲学,学问大进,尤其在做人和育人方面有独特的见解。

杨昌济回国时,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已被袁世凯篡夺,湖南的政权也被立宪派政客谭延窃据。谭延企图多方网罗人材,他见杨昌济学问渊博,在教育界曾有一定威望,便想罗致他当湖南省教育司长。杨昌济以自己对国内情况缺乏了解和缺少行政才能为由谢绝了。他决心以教育为己任,便先后应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和湖南商业专科学校的聘请,在长沙当了五年教员。在此期间,他除了以主要精力从事教学以外,还密切注视政治形势的发展,积极参与一些进步的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活动。

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出自诗书世家,有大家闺秀风范。1888年,与杨昌济成亲,生有一男二女,其中,大女儿杨琼不幸夭折。杨昌济回国后,举家迁到长沙城。向振熙遂成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师母。

杨开慧与毛泽东结婚后,向振熙与他们一起住在清水塘,掩护他们做地下工作,后来又为他们照看年幼的儿子岸英、岸青。杨开慧牺牲后,在党组织的周密安排下,她和舅妈李崇德装扮成走亲串门的模样,护送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到上海。返回湖南后,与3个外孙联系中断,不知他们的生死下落,与毛泽东也音讯不通,在焦虑忧愁中度日如年。

毛泽东的母亲逝世后,他把对母亲的挚爱转移到岳母身上。在上一辈的亲人中,杨老太太恐怕也是毛泽东最为关心和牵挂的一个。1949年8月,长沙解放后,杨老太太的儿子杨开智(1898年出生)曾将老太太尚健在的消息告诉毛泽东,毛泽东当即回电:“来函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9月,当他获悉王稼祥夫人朱仲丽要回湖南省亲时,便托朱仲丽给老太太捎去一件皮袄,以御风寒,也替杨开慧尽了人子之心。礼物之外,还附有一封问候的短信。

1950年,杨老太太80大寿,毛泽东嘱儿子毛岸英前去湖南拜寿,并带去两棵人参,让老人家滋养身体。毛岸英的到来使向振熙十分高兴。次年,毛泽东又派二儿子毛岸青回湖南探望外祖母,以慰天年。全国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以后,毛泽东每月给杨老太太寄生活费,一直赡养到老人去世。1960年是杨老太太的90高寿。毛泽东听说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要回老家祝寿,便于1960年4月25日给她写了一信:“开英同志:杨老太太(岸英的外婆)今年九十寿辰,无以为敬,寄上两百元,烦为转致。或买礼物送去,或直将二百元寄去,由你决定。劳神为谢!顺致问候!”

1962年,惊悉老岳母逝世,毛泽东十分悲痛,于11月15日给杨开智发去电报,以表悼念。电报说:“得电惊悉杨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五百元,以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节哀顺变。”字里行间,情真意切。毛泽东对杨老太太的牵挂和关怀,也寄托了他对恩师的尊敬,对夫人杨开慧的思念。

Δ走上革命道路

杨开慧出生在这样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养成了正直、勤俭、追求真理、爱憎分明等优良品质。父亲出外留学后,小开慧跟母亲在乡下度过了童年时代。7岁,她就在自己家斜对门的长沙县第四十初级小学读书,当时,这是一个创举,为此,学校破例为她和其他6个女孩单独开了一个班。1年多以后,她又到离板仓5里多的隐储女子学校读书,辛亥革命发生不久,杨开慧又转到衡粹女校,不久,又到长沙县立第一女子高小,一直读到毕业。在学校里,她是一个好学生,她对同学亲切和气,小小年纪就写得一手好文章。课余假日,常常帮助农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杨昌济回国后,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杨开慧便随家人一起迁居长沙。在父亲的指导下,努力自修,攻读英文,同时,阅读了许多东西方新文化的书。

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第二年,随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在一师,杨昌济很器重毛泽东,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奇才。毛泽东看到杨昌济学问精深,治学严谨,品德高尚,诲人不倦,也非常敬佩。他经常和蔡和森、陈昌、张昆弟、罗学瓒等好友去杨老师家求教,纵谈天下大事,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杨昌济从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身上,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感到无限欣慰,曾挥笔写下了著名的两句诗:“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杨开慧常常被他们热烈的谈话吸引,开始是一名自愿的“旁听生”,后受到启迪和教育,逐渐成了讨论的参加者。她非常敬佩毛泽东,以毛泽东提倡的“杀身亡家而不悔”的献身精神来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刻苦锻炼身体。她在作文中表达了自己的抱负:“要救国,就要锻炼强健的身体。”毛泽东也喜欢和聪明漂亮、勤奋好学的杨开慧讨论问题。相互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18年7月,杨昌济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杨开慧也随全家前往,住在地安门豆腐池胡同9号。8月,毛泽东为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事宜来到北京,在杨昌济的帮助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在这期间,杨开慧和毛泽东仍然往来频繁,在毛泽东的指导和帮助下,杨开慧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新俄罗斯研究》以及英文版的《布尔什维克》等革命书刊,接触了许多革命青年,了解了更多的社会实际。

此时的杨开慧已是17岁的少女,对毛泽东暗生情愫。同时,毛泽东对她的感情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当毛泽东要去上海时,两人彼此心照不宣,相约分别后互通信息。1919年4月,毛泽东转道上海回到湖南。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信,称呼已是—个字:润(毛泽东也名润之)。毛泽东回信,称呼也是一个字:霞。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率驱张代表团第二次来京,有时候就住在杨家,公开了他与杨开慧的亲密关系。

作为名门闺秀的杨开慧,集中了她所处时代女性的一切优秀品质:美丽漂亮、心地善良、温柔大方、知书达理,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毛泽东深爱她,而她也把自己全部的爱献给了毛泽东。她曾以饱含情感的笔墨追述了自己与毛泽东的爱恋历程:“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地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上了他,不过我没有希望过同他结婚,一直到他有许多的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头,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命运。”杨开慧对毛泽东的爱是专一的、热烈的、深沉的。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杨开慧积极投入这一伟大的爱国运动,进一步研究十月革命的经验,阅读了马列主义书籍,初步树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

1920年1月,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和母亲、哥哥扶柩南下,将父亲归葬长沙板仓。不久,她便从板仓来到长沙城,在李淑一父亲的帮助下,进了美国人创立的教会学校湘福女中学习。在这里,她团结一批进步青年,冲破学校的清规戒律,带头剪短发,写革命文章,同学校当局进行斗争。她还根据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要和工农群众结合的思想,经常协同湖南省学生联合会组织同学们走向工厂、农村和街头,进行宣传鼓动和调查研究工作。她不顾学校当局和社会势力的种种阻挠和非难,带头进入男校读书,成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战士。

1920年7月,毛泽东和何叔衡等为了给党的创建作好思想理论准备,决定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发行马列主义书籍和进步刊物。杨开慧积极协助毛泽东等人进行这一工作。经费不够,她就动员母亲将用来维持生活的父亲去世时北大同事送的祭奠费拿出来资助。书社成立后,她又在书社参加经常性的工作,还常随毛泽东去工厂、街道、农村、学校,把马列主义通俗读物和进步书刊送到工农群众手里,使文化书社不断发展扩大,影响日深。杨开慧的思想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得到提高,1920年10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湖南成立后,她就入了团,成为第一批女青年团员之一。

为了共产主义奋斗的伟大理想终于使他们走到了一起。1920年冬,两人便结婚,寒假相约到板仓过春节,不做嫁妆,不坐花轿,不举行婚礼,用他们两人的话说就是“不作俗人之举”,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结合,对封建旧礼教是个有力的宣战。

1921年,中国共产党即将成立之际,这年夏天,毛泽东赶赴上海参加会议。新婚不久就要分离,毛泽东和杨开慧都恋恋不舍,他挥笔写下了一首诗词《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胡忆肖等人编著的《毛泽东诗词白话全译》说,这首词通篇写的都是忧愁,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分离而产生的离愁。上阕极写忧愁之多。这还不算,又以“愁何状”带出“江海翻波浪”。这是以江海中的波浪比喻忧愁之多,显得很形象、很具体。正如李煜的《虞美人》中的写愁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湖南,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担任湘区委员会书记。自此,杨开慧更加自觉地协助毛泽东开展学生运动和妇女运动。她来到湖南自修大学,努力钻研马列主义的主要著作和基本原理。革命思想的武装和斗争的实践使杨开慧更加坚强,更加成熟。1921年秋,中共湘区委员会成立后不久,杨开慧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

Δ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中国共产党成立3个多月后,为了掩护毛泽东的活动,杨开慧离开她执教的岳云中学,接来母亲,一起住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机关所在地——长沙小吴门清水塘22号,算是正式有了一个“家”。这个“家”是一幢两进三开间的小木板平房,里面陈设十分简单,除了一张床、一个办公桌和几条凳子,没有其它显眼的东西。当时,毛泽东的公开身份是湖南第一师范国文教员和一师附小主事,他的为数不多的薪金便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杨开慧虽出身名门,但却立志要像“平民”一样生活,她穿得最多的是大布衣。现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保存的她曾穿过的一件夹袄,长120厘米,腰宽42厘米,下摆宽70厘米,外层为白色绛底碎花棉布,里层为深褐色竖条状驼绒,长袖,圆领,这件衣服就算是她最好的了。

当时,杨开慧担任湘区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在艰难的环境中,她经常奔走于各个秘密联络点,传送党的文件和毛泽东的指示,发展党团组织,开展工人运动,曾多次随毛泽东到长沙新河火车头修理厂铁路工会和第一纺织工厂进行调查研究工作,为工人夜校讲课。杨开慧还兼任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干事,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有的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外,还经常帮助毛泽东草拟签发文件,整理材料,热情地接待来访的工人、农民、妇女和学生,辛勤地处理区委机关的大量日常事务,并常常深夜为前来开会的同志站岗放哨,为经常通宵工作的毛泽东准备夜餐和烤火的烘笼。1922年10月24日,她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毛岸英。1923年11月2日,又生下第二个儿子毛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