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恋权位害人害己——清朝慈禧太后、光绪帝。
慈禧,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不倒婆”、权术家,她专横跋扈,靠阴谋诡计垂帘听政,致使想有所作为的光绪帝成为傀儡和政治牺牲品,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他们的作为,不像青年毛泽东想象的那么善良、聪明。
【毛泽东评点】
地主阶级对太平天国就没有什么让步,义和团先是“反清灭洋”;后来变为“扶清灭洋”,这时慈禧就搞“扶洋灭团”。……研究一下近代史,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地主阶级对农民没有什么“让步政策”,反动派是反攻倒算的。
——引自毛泽东1965年12月21日在杭州的谈话(见穆欣《办<光明日报>十年自述》第256—257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
(宣统)和光绪皇帝都是我们的顶头上司,我做过他们下面的百姓。
——引自董志英《毛泽东轶事》第114页。
我还记得我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听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都已死去的——虽然新皇帝宣统(溥仪)已经在朝两年了。那时我还不是一个反对帝制派;说实在的,我认为皇帝像大多数官吏一样都是诚实、善良和聪明的人。他们不过需要康有为帮助他们变法罢了。
——摘自毛泽东1936年在保安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
【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传】
如愿以偿1835年,慈禧出生于满族官宦家庭,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叶赫那拉氏,乳名兰儿。祖上三代为官,虽不算达官显贵,却也是四、五品的中等官僚。慈禧的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其父在道光年间曾任封疆大吏,是位居二品的高级官员。俗话说,朝廷有人好做官。世代为官,即使是无能之辈也能织起几道关系网,靠着这种关系网如果碰上好运气,说不定能连升几级。
慈禧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如果是个男儿,长大之后绝不愁无官做。可惜兰儿偏偏是个女儿身。在那种“女人与小人”等列的非理性的社会里,纵使她有着博学鸿词,终不过是一个家庭主妇,与官场无缘。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女子也有出头日。不过,那得与皇帝有着婚姻关系,否则实难涉足官场。
1850年,道光皇帝病逝,其四子奕杓涛弧R钅旮脑,是为咸丰帝。咸丰帝继位时,年仅19岁。于是,咸丰帝大选秀女,充实后宫。按照清制,凡四品以上的满蒙官员所生女子,年龄在14岁—24岁的均在入选之列。此时的兰儿正值豆蔻年华,虽不及传说中的西施那般美貌,却也有几分姿色,遂被选入宫中,进入皇帝的选妃圈,颇得咸丰帝宠爱。不久她被封为贵人。
咸丰四年(1854年),她又被封为懿嫔,越两年,生皇子载淳,被封为懿妃,次年被又封为懿贵妃,其地位仅次于皇后。一个普普通通的宫女,为什么能在短短五六年内,爬到如此之高位?除了几分姿色赢得少年天子的喜爱外,那拉氏果真有“非凡的本领”。
一是颇有几分才气。那拉氏平时很注意读书、识字、吟诗、绘画,还懂得满汉两种语言文字,能诵“四书”、“五经”,浏览二十四史。入宫后,她非常留意政事。咸丰帝因事愁眉不展的时候,她竟能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给咸丰帝出出主意,因而更能博得咸丰的欢心。二是善察观色,颇有阿谀奉承之能。每遇咸丰帝召幸,那拉氏总是千般媚态,万般奉承,很会讨咸丰帝欢心。加之后来又为咸丰生了个皇子,更使她一下子身价倍增。得以时时幸侍咸丰左右。
咸丰继位之初,也颇想励精图治一番,又是颁“求言”诏,又是下“招贤”令,大有重振朝纲、挽救危局之势。但朝野上下早已腐败透项,积重难返,内忧外患,交相煎迫,使得他心力交瘁,于是他急转直下,索性百事不管,及时寻乐,终日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那拉氏截然相反,她非常热衷政事,有着极强的权力欲。她利用与咸丰朝夕接近的有利条件,不断地进行政治渗透,经常在咸丰帝耳边吹枕头风,用这种办法培植自己的亲信和党羽,像荣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是靠她的帮助,而成为朝廷重臣的。咸丰帝越是沉湎于声色,那拉氏越是加紧渗透,扩大自己的党羽。至咸丰去世时,那拉氏不仅培植了大量的亲信党羽,而且积累了很丰富的施政经验,为其后来上台并牢固统治政权,成为“不倒婆”打下了坚实基础。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天津,向北京进逼。昏庸腐朽的咸丰皇帝被惊得失魂落魄,携带皇后、皇子和大群妃嫔,在肃顺等王公大臣的护卫下,逃往热河避暑山庄。次年七月病死,时年30岁。
封建社会是一种无序政治。皇权交替,虽有祖宗之法可寻,但其约束力有限,为了皇位,不免于你争我夺,斗智斗勇。在中国素有“一朝天子一朝臣”之说,为保官、保地位,朝野上下自觉不自觉地也加入到皇权斗争中来,可以说这是封建社会普遍具有的一种奇特的“参政意识”。咸丰刚死,一场权力角逐的帷幕便拉开了。
咸丰临终前,命大臣代笔书遗诏,立6岁的独生儿子载淳为皇太子,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辅政大臣,赞襄一切政务。肃顺等一班人获得了“御赏”的头衔,趾高气扬。他们天真地认为已经是大权在握。他们高兴得太早了,他们哪里知道,咸丰帝虽然死了,却留下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年轻寡妇,这个女人为图谋权势正在酝酿着一场夺权的政变。
那拉氏迫不及待地想把大权抓到自己手里。她抓住咸丰帝刚死、政局未定的有利时机,积极活动。在慈禧的哭闹下,咸丰帝去世的第二天,肃顺等一班“赞襄大臣”就不得不以皇帝名义下圣旨,尊慈安和慈禧二人共为皇太后,慈安为“母后皇太后”,慈禧为“圣母皇太后”。那拉氏轻而易举地争得了皇太后的尊位,为其政变篡权奠定了基础。
肃顺等人虽为“赞襄大臣”,但是发布文件和批示,必须通过皇太后的手,先盖上“赞襄大臣”的印章再盖上“同道堂”的印章,方能生效。这两枚印章系咸丰生前赐给皇后慈安和儿子载淳的。因为载淳年幼,由其生母那拉氏代管。那拉氏争得了皇太后的地位,就等于争得了掌印大权,取得了干预朝政的权柄。之后,那拉氏首先串通醇郡王奕(1872年晋封醇亲王)、侍卫荣禄等人,又利用慈安与肃顺等人的矛盾,在慈安面前大说肃顺等人的坏话,争取慈安支持。当然,肃顺等人并非无能之辈,他们也觉察到了慈禧的篡权阴谋,为巩固其利益和地位,他们针锋相对地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不过,都是一些守策。慈禧进一步加快了篡权步伐。
慈禧意识到,要想从辅政大臣手中夺权,最后独掌朝政,仅仅依靠皇太后的地位和代掌“同道堂”印章是不够的,必须作用于具有强大势力的支持者,慈禧选中了恭亲王奕辍
恭亲王奕晔堑拦饣实鄣牡诹子,咸丰皇帝奕璧囊炷傅堋^三杓袒实畚缓螅奕昴谛牟环,两人间矛盾很深。其母孝慈皇太后死后不久,咸丰以“办理皇太后丧仪疏备”之罪,把奕旮铣鼍机处,一直不予重用。咸丰死前,任命辅政大臣时,也不让恭亲王赴王赴热河奔丧,防止他夺权。但是奕瓴⒉凰佬模他一直在谋求重掌军政大权。
当时奕瓯涣粼诒本┩英法联军谈判求和,掌握着清王朝与外国列强交涉的外交大权,同时还得到了手握重兵的僧格林沁和胜保等人的支持。但是他要想重握军政大权,除掉辅政大臣,也必须依赖于慈禧的地位和势力才行。于是,那拉氏与恭亲王便很快勾结到一起。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一日,奕瓴还税舜蟪嫉姆炊裕以哭咸丰为名,突然来到热河避暑山庄祭奠咸丰帝。祭后,那拉氏单独召见奕辏密谋策划政变的步骤。奕晁担骸罢饫锸撬嗨骋换锏奶煜拢无法下手,非回北京不可。”
奕昊乇本┖螅首先联络人员,组织力量。那拉氏和奕瓴唤龅玫搅四诟蠛妥芾砀鞴事务衙门主要成员的支持,而且也得到胜保、僧格林沁等重要军官的赞同。其次,他策动一批官员上书弹劾辅政大臣和制造皇太后垂帘听政的舆论。其三,利用回銮之机,发动宫廷政变。根据载垣等辅政大臣的议定,咸丰帝灵柩于九月二十三日回京。慈禧和小皇帝先期回北京准备,灵柩由肃顺等护送。那拉氏认为这是发动政变的极好机会,可以在辅政大臣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夺取政治权力。
九月二十九日,那拉氏和小皇帝回到北京,立即与恭亲王密商政变事宜。北京城内外已布置好重兵,一切准备就绪,随即,恭亲王命早已布置好的侍卫将先期抵京的载垣、端华逮捕,囚禁于宗人府。同时,在前往热河的途中拿问肃顺,将他押送到北京宗人府。几天后,那拉氏以小皇帝名义,降旨宣布八大臣罪状。赐令载垣、端华自杀,将肃顺处死,余者被革职。八大臣与那拉氏共掌大权的局面遂告结束。
那拉氏干掉八大臣之后,便宣布由她和慈安垂帘听政,批阅文件奏章,召见王公大臣,裁决朝廷政务,确定官员任免;将“祺祥”的年号改为“同治”,即共同治理之意。为在礼制上有所区别,“母后皇太后”被改尊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被改尊为“慈禧皇太后”,十一月一日,正式举行垂帘听政庆祝典礼。
一波三折慈禧在搞掉辅政大臣、登上垂帘听政的宝座过程中,恭亲王卖了不少力气,现在政变告成,慈禧没有独享其乐,封奕晡议政王,让他出任军机揆首,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及宗人府宗令,总管内务府大臣、领导神机营、稽查弘德殿一切事务等要职,集军、政、外交、皇室事务大权于一身,声名显赫。这时,清廷出现了两个当权者,一个慈禧,一个恭亲王。但两人各怀鬼胎,慈禧意在独揽大权,不让他人染指;奕暝蛴挟天子以令诸侯。政变成功意味着同盟破裂,一笼不容二虎。慈禧欲剪除而后快,只是没有好的时机,“小不忍则乱大谋”,慈禧耐心等待着。
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四日,初任暑日讲官的蔡寿祺上疏,指斥当朝第一号权贵恭亲王奕攴赣小笆衬”、“骄狂”、“揽权”、“徇私”四大罪状,主张干脆罢掉奕旯僦啊4褥一见时机来临,忙下懿旨:“着恭亲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毋庸复有议政名目。”通过这次较量,慈禧虽然没有把奕瓿沟赘憧澹毕竟给奕暌桓龀林卮蚧鳎使他失去了议政王的头衔,在言行上不得不有所收敛。
同治十三年(1875年)十二月五日,同治皇帝病死,这给慈禧的打击不小,这个26岁就丧夫、40岁又失去唯一儿子的妇人有些承受不起。不过,权欲熏心的她虽然痛苦了几天,但马上收起了眼泪,骨肉分离不说,更主要的是意味着慈禧的统治地位出现了危机。
慈禧正是倚仗其儿子的皇位才垂帘听政、掌握实权的,现在儿子一死,垂帘听政的统治地位便没有了基础。
慈禧很懂得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继续垂帘听政的地位,于是便在皇位上做起了文章。同治皇帝只活了19年,身后无嗣。按清朝祖制,皇帝死去无子,即从皇族近支里选一晚辈立嗣继承帝位。同治之下属溥字辈,依惯例,继同治帝位者,当属溥字辈。但如此一来,慈禧将因孙辈为帝被晋尊为太皇太后,而太皇太后“虽尊而疏”,就不能继续垂帘听政,干预朝政。慈禧不甘心如此,她拿定主意,决定由载爰涛弧T佚耄姓爱新觉罗,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出生在北京宣武门内太平湖的醇郡王府。载氲纳父是清王朝皇族的嫡系、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奕樵1861年政变中站在慈禧一边,立下大功,他的生母是西太后的胞妹。
慈禧为使自己的计划得以实施,便通过其心腹爪牙做了周密部署。为防万一,慈禧还调其亲信荣禄派重兵把住宫廷各重要地点。一切准备就绪,慈禧便在同治死去的当日,在戒备森严的气氛中,亲自出面召集王公大臣在养心殿举行御前会议。她厉声宣称:“溥字辈无当立者,奕槌ぷ樱即载耄┙袼乃暌樱且至亲,予欲使之继统”,“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同时,公布了同治帝已死的消息,使群臣惊惑不已,有的“失声大哭”,有的呆若木鸡。在这一片混乱之中,“诸王不敢抗后(慈禧)旨,议遂定。”就这样皇位继承者被确立下来。
为防不测,慈禧又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立即以两宫太后名义颁发懿旨,宣布:“不得已以醇亲王奕橹子载爰滔谭岬畚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同治帝)为嗣。”
二是造成既成事实。慈禧知道“夜长梦多”,为避免另生事端,她急不可待地在同治帝死去的当日就把刚4岁的载氪哟记淄醺接入宫中,并正式宣告由载爰痰畚唬改明年为光绪元年,故称光绪帝。年幼无知的光绪帝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他人的一个政治工具而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载肴胱清宫太和殿,显然是清廷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纷争的结果,而且从载虢入清宫的那一天起,他又被深深地卷入了这种纠纷的漩涡之中。同时,充满着矛盾的时代和日益腐朽的王朝又都摆在了这个小皇帝的面前,这种特定的环境和急剧动荡的现实,又必然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这个小皇帝来说,这样的安排无疑又给他今后的政治历程展示了阴暗的预兆。
小皇帝既已入宫,慈禧下一步也就进入最实质性的问题——垂帘听政。慈禧不是直接宣布垂帘听政,而是藏在幕后授意亲信劝进。就在小皇帝入宫的第二天,慈禧的亲信依照她的意图,带头上了一道请求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奏折。于是,慈禧便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上谕,声称不得不听诸王公大臣的“奏请”,继续由两太后“垂帘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