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守护教育的良心
22158700000030

第30章 人的自觉是第一位的(7)

不用怕,这些问题,都是来考验和提升我们的。静下来,好好去研究这些挑战,调动一切已有的经验,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资源,借鉴一切可供学习的方法,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开始变得胸有成竹。

两个班级因为年级篮球赛发生了冲突,互不相让,吵着要请校长出面“主持公道”。班主任显然没有处理过这种群体性的冲突,政教主任也没有。他们做了许多工作,两个班级的学生依然群情激愤,认为对方班级不道歉,学校不处理,他们就无法安心学习。

事情就交到我这里。

我也是第一次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

我答应他们,我来处理。但是,要给我一小时的准备时间。

我在这一个小时里,向体育老师了解了冲突发生的前因后果,向两位班主任了解了本班情绪最激烈的几位同学和本班同学中最有威信的几位“领袖”人物及其整体表现,了解了班级学生的关键诉求。我也向政教处了解了两个班级在冲突前后出现的一些过激的行为和良好的表现。

我在网上查阅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和策略等方面的文献资料,确立了基本的步骤和策略——我称之为“五个关键”。

立足关键事件,即把冲突的前因后果、是非对错等问题搞明白,说清楚,就事论事。

抓住关键人物,即把在本次群体冲突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教育好,和他们沟通,解决好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晓之以大义,告之以利害。

解决关键诉求,即把双方学生的最关键的合理的诉求解决好,一些无关紧要的情绪化的或者不合理的诉求则忽略或撇开。

解决关键矛盾,即把双方诉求和意见中对立的部分协调好。

坚持关键立场,即就事论事不扩大,相互宽容不计较,维护友谊不对立,学会妥协不固执,适可而止不纠缠。

我找来冲突中最关键的几个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协调和教育引导,然后由他们在班主任带领下,向全班同学传达学校的意见。一度僵持不下、不断升级的班级对立事件,就这样得到较好的解决。

此后工作中,我遭遇过多次类似事件,都能够运用这次事件中积累的基本经验,予以妥善应对。

我在政教处工作的时候,校长把校庆的文艺节目编排、教育局领导的讲话稿以及礼仪学生的选拔和训练等任务都布置给了我。当时我急得睡不着觉,上了火,口舌生疮,几乎无法说话,因为这些根本不是我的专长啊。而且我也从未接受过这样的任务。我认真讨教、学习、钻研,依旧顺利完成任务。这些经验,在我担任校长后,举行相关的大型活动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遭遇一些新问题、接受一些新任务,可以很好地锻炼和提高我们的能力。

“用进废退”,不仅仅适合我们的躯体,还适合我们的大脑。接触一些新的问题时,我们的大脑的一些潜能,会被前所未有地激发出来,让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能够做得这么好,能够做好这么多事。

一些年轻的老师,面临一些困难就害怕,不敢面对,不敢前进。殊不知,就这样错失了一次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啊!

在我们竭尽全力之前,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多少事,可以做到何种程度。

我们的奔头在哪里?

暑假前,给老师们发了一本书——《你在为谁工作》。

开学初,我们组织了读书交流活动。

尽管发言的老师认真准备,不乏精彩之处。遗憾的是,还是有一些老师没有好好地去读这本书。不读没关系,但每个人都要思考这个问题,要明白其中的道理。

工作是我们一生中付出最多时间和精力的社会性劳动,如果连工作的目的和意义都不曾认真思考过,就只能在忙忙碌碌却空虚无聊中度过本该最有价值的数十年的人生。

这个问题我已经谈过多次了,但还是觉得有必要继续谈谈。

没有工作的时候,我们多么渴望工作。对多数人而言,寒窗苦读十数年,就为找到一份好工作。

那时候,我们明白,我们需要工作,对,是我们自己需要工作。

而我们需要工作,是因为我们需要用工作来养活自己和证明自己。

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得到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成了数百万大学生梦寐以求的目标。

但走上工作岗位多年之后,甚至可能仅仅三五年后,我们就开始忘了我们为何而工作。我们抱怨好久没有涨工资,抱怨工作太辛苦,抱怨老板要求太严厉,抱怨考核太严格,抱怨客户太挑剔,抱怨工作条件不够优越等等。不仅是教师,各行业的人都不乏这种抱怨。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各种心理疾病?为什么条件越好,幸福感却越来越差?为什么医患之间、家校之间、干群之间的矛盾冲突愈来愈多?或许,这和我们习惯抱怨有关。过多的抱怨背后,是人们对于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缺乏认识和认同。当工作成了一种折磨,各种精神和生理的疾病乃至社会问题就会纷至沓来。

教师工作是良心活儿,它更依靠教师个人的自觉性、责任心和事业心。教师对待工作的认识及态度,直接决定了教师的工作质量和他自身的生活质量。

当我们忙忙碌碌一天之后,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不知道究竟为何而工作、为谁而工作,因而倍加沮丧或愤懑的时候,不妨坐下来,静静摊开陈凯元先生的《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

它告诉你,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工作。它说,工作是需要用生命去做的事。你选择什么工作,如何对待工作,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关于做什么事和得到多少报酬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意义的问题”。因为工作是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够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一种活着的理由”,所以,它主张我们“要为自己而工作”。

它告诉你,工作背后不仅仅是薪酬,更是成长的机会。“公司支付你的是金钱,工作赋予你的是可以令你终身受益的能力。”一个人如果仅仅把薪酬当作工作的唯一回报,那么,他就很容易因为觉得工资不理想,而丧失对工作的责任感和激情。他也因此丧失了提升自己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机会,从而变得平庸甚至落后,最终让自己失去了社会价值。

它告诉你,比尔·盖茨为什么还要工作,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还要工作,已经63岁的美国Viacom公司董事长萨默·莱德斯通为什么还要在别人看来可以安享天年的时候疯狂工作,有时甚至一天24小时都不休息。原来,工作,远不仅仅是用来养家糊口的,而是用来寄托人的精神和情感、用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个人只有提升需要的层次,不仅仅停留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等物质方面的满足,而是进入一个更高的“自我实现”的层次,他才能让自己焕发出巨大的激情和才能,让工作变得可爱而富有成就感。

作者告诫我们,“应该牢记,金钱只不过是许多种报酬的一种,你所追求的是自我提高,所以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

有了以上的认识,当我们明白了是为自己而工作,是为了自己有保障、有尊严和有价值的生活而工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拥有崭新的工作态度。

我们就会认真工作,并且认为这是“真正的聪明”,而不是把敷衍了事、拖拉偷懒作为一种聪明的选择。认真工作是提高自己能力的“最佳方法”,认真工作的员工,不会为自己的前途操心,“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到任何公司都会受到欢迎”。所以,“无论你做什么工作,无论你面对的工作环境是松散还是严格,你都应该认真工作,不要老板一转身就开始偷闲,没有监督就没有工作”,“如果你能够认真尽到自己的职责,尽力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总有一天,你能够自如地从事自己想做的事,赢得自己想要的体面”。

我们就会少些抱怨。不会觉得自己每天在做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不是整天在“为他人作嫁衣裳”。我们就会有积极的工作态度,会加倍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我们对自己的工作会像当初求职时那样,始终心怀感激。我们就会用心去对待每一件必须做的事情、每一项必须面对的任务。如果能够这样用心地打理自己的后院,就会发现,原来,钻石就在那里。原来我们可以很富有,可以每天都充满收获。

我们就会把敬业当作自然而然的工作态度。我们绝对不会依照领导的态度来决定我们自己的态度,绝对不会怀着敷衍的态度来对待任何一项工作。不会得过且过,不会牢骚满腹,不会自甘落后和平庸,不会放任自己徒随年岁增长而专业智慧却每况愈下或者原地踏步。我们也就不会感慨怀才不遇,不会感叹“人老珠黄”,不会愤懑“只有苦劳没有功劳”。我们就会明白,“一个人的工作,是他亲手制成的雕像,是美丽还是丑恶,是可爱还是可憎,都是由他一手造成的”。

我们就会坦然接受“工作的全部面目”,不仅接受它的成功,接受它给予的回报,我们还会接受它带来的挫折和磨难,接受它的平淡和琐碎,接受它的艰难和复杂,不会在自怨自艾中陷入沉沦。

我们对工作的认识转变,工作心态就会跟着转变,工作状态就会焕然一新。我们每天都会心情愉悦,会得到更多的来自上司和客户的各种肯定和回报。我们就会从平庸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我们会大有作为,从而拥有我们以前所没有的受人尊敬的地位——而就我们教师而言,这种尊敬更多地来自学生、家长和同行发自内心的认同和赞赏,而绝不仅是职位、职务的提升和金钱的增加那般简单。

当然,除了这些,这本书还告诉我们一些高效工作的方法。

比如我们要拒绝拖延,尽量在今天完成工作;比如要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要害怕各种艰难的任务;比如拒绝借口,勇于担当;比如要主动工作,要比别人多做一点点;比如要自觉发现和克服自身的坏习惯;比如要学会合作,有团队精神;比如要勤于学习,不要故步自封,更不要躺在昨天的荣誉和成就里裹足不前。

和老师们一起谈话时,我时常听到这样一些声音:没意思,没奔头。

的确,如果单纯从职务、职称、薪酬等角度来考虑,作为一名教师,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没有太多的差别。我们再努力,也不可能家财万贯;再拼搏,也不可能平步青云。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发大财,也不能当大官。我们好像毫无奔头。但是,如果从工作对于我们自身生活的幸福、生命的价值实现这个角度来说,工作,每一天的工作都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就能天天有意外的惊喜,天天有可观的收获。

或许,这就是这本书对于我们这样容易丧失了方向、陷于迷惘的教师的最大启示。

不妨以该书序言中的最后一段作为结尾:当你开始推诿责任,当你丧失工作激情,当你对工作产生怨恨的时候,请暂时停下手中的工作,静静反思一下这个简单而又包含着深刻人生意义的问题——“你在为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