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1]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2]身在最高层。
◎注释
[1]寻:古代长度单位。千寻,夸张之词。
[2]缘:因为。
◎译文
飞来峰上的塔高耸入云,听说在上面可以听到天鸡破晓,看见太阳升起。我不担心浮云遮住眼睛,因为我本身就处于最高处。
◎赏析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二十九岁出仕不久,即显示政治才能之时,此时的诗人心怀远大抱负,准备一展才华,他的这种踌躇满志的情怀充分地体现于这首诗中。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作者以神话传说入题,给全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千寻”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高山之上的塔之高耸,营造出一种雄伟坚毅的气势,为下句埋下伏笔。不仅如此,日出之时,雄鸡高唱,仿佛叫出了即将升起的太阳。这句诗既突出了山之高,更描绘了一幅富有极强生命力的动态画面,又为下文积蓄了喷薄而出的力量。这两句通过景物描写,为下文抒发情怀做了铺垫。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既富有理趣,又抒发了作者的情怀。站在高处,自然不会被浮云遮挡视线,就会看得更远更清,这是普遍哲理的体现,也符合以理入诗的宋诗的特点。而“浮云”这一意象,常常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阻挡人们前进的障碍,王安石虽然此时并没有遭遇什么挫折或打击,但他就给自己立下志向,一定要站到高处,防止奸佞小人阻碍自己实现抱负,而且要勇于扫清“浮云”,使现实清明。这句诗带有自我警示、自我鞭策的意味,既体现了他勇于面对挫折、积极向上的心态,更表现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坚定决心。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整齐标准,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紧密结合,从而突出了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从语言上看,这首诗语言平实质朴又不失理趣,体现了王安石踏实严谨、勤思笃行的品质。
◎易混辨析
1.这首诗中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反映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这首诗中,诗人借景抒情说理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