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出土的谜团:地下出土的奇特世界与簇簇谜团
2213300000025

第25章 天书一般的文字语言(1)

悠久的古国文化,丰富的艺术宝藏,时时散发着让人神迷的光芒,从出土的大量古遗物中,人们惊异于古人创造的文化奇迹,也为许多重见天日的千古文化艺术之谜而苦苦不得其解。

在殷墟挖掘的大量甲骨文中,尽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认识了许多甲骨文字,但甲骨片上许多奇特的图形符号却困惑着人们。这种图形符号就是河图洛书。河图洛书的内容是占人筮法的说明,还是记录奇特的自然现象,人们不得而知。单是河图洛书中奇妙的数字,就会让人如入迷阵,难以解释其详,那每一个数字代表何意,几个数字在一起又是指什么?甲骨文中的数码方阵是指什么?没有人准确地说清楚,只能是千古之谜。

在茫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曾有一个古老的尼雅王国,现在早已沉没于深深的沙土之中,在残存的尼雅王国的废墟中,出土了一种叫偻文的文字古迹,这种文字不仅以其从右向左的横写迷惑人们,更主要的是这些丰富的文字早已变成了无人了解的死文,文字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这种文字是如何产生又如何沦落至无人理解的境地,这是让人难解之谜。

在中国川南地区的悬崖绝壁上,随处可见绘着千姿百态的岩石画面,透过这些历经千年风雨浸蚀的岩画,可以看到古人的生活情景。让人不解的是他们为什么把画刻画在岩壁上?许多画的内容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有些画面的人物是神话中的幻影,还是生活的再现,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早已随着远古的川南人的消逝而遗落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

当人们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自豪时,是否意识到在这历史积淀的文明之光的背后,有多少让人难以解开的文化艺术之谜,唯如此,才显得中华文化的厚重而充实,才会让人去孜孜以解谜团。

1“河图洛书”的数字迷宫

“河图洛书”可简称“图书”,当然不能与现在的图书同日而语。图者图画记事,书者以符号说明图形,是符号记事,只能说中华文明的古老开端有河图洛书。《易·系辞上》说:

“探颐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者,莫大乎蓍龟。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以占卜筮法说明“河图洛书”,应指卦爻记录,如《周易》之类,便是河图洛书;上溯到殷墟甲骨文、史前时代的卜骨、以及其他有占卜意义的实物,也都是河图洛书的表示形式。

河洛文化在考古学编年中,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莪沟--裴李岗文化;中经仰韶--龙山--二里头文化,开始进入文明时代,也就是夏王朝的建立;到青铜时代繁荣的郑州二里岗(商)--周王洛阳城,自距今前8000年绵延至距今3000年,中间没有中断,今之汉文化即以河洛文化的历史传统为基础,又融合了历史上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而形成。因之,探讨河图洛书的内容,可以从河洛地区为中心,旁及其他有关文化内容。

“成天下之者,莫大乎蓍龟”,即占卜与筮法。目前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占卜资料,主要是卜骨,应包括有星占的内容,但还未破释。阴山岩画中有大量星占内容的材料,目前能判断的以昴星团为主,也有表示太阳与月亮的。此知石料上刻凿的圆点纹或圆涡纹具有星占意义。在河洛文化中,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第38号墓出土的一件条形石器,两侧都刻有圆涡纹,应与星占有关。条形石器的一面纵列刻了两颗星,间距较大,与天上的星空作比较,相当于角宿;另一面刻了6颗星,上下排列似串珠,其中第二个圆涡纹略向左侧偏出,形似马头昂起,与星空作比较,相当于天驷房宿。这两个星座在古代天文学上属于东方天区,角宿出地俗称“龙抬头”,是春天来到的象征,随后房宿出地,在中国传统天文学中也称“心房”、“火房”,它包裹着大火心宿二,即伏羲神话的出典所由。这件条形石器出土时放在墓主人的胸脯上,意义很清楚,表示人体的“心房”与天上的“龙心”呼应,具有生者祈求死者死而复活的意义。反映生活在河洛之间的裴李岗文化先民们,在黄河冰开时,便开始观察天象,首先看到角宿出黄河水面,“龙抬头”,开始有了图像;若干天之后,当天驷房宿在夜晚从黄河水面上升起的时候,便是一年耕作节令的开始,也即“龙马负图出河”《书·顾命》:

“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注:“河图八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何图。”此知所谓“河图八卦”,画的是天象图,或天文地理之图,关于先夏时代的原八卦图形,前已介绍了安徽含山凌家滩第4号墓出土的玉龟与长方形玉版,出土时长方形玉版夹在玉龟的背甲与腹甲之间,与“洛龟载书”的神话吻合。玉版四边的钻孔,作四、五、九、五相配,具有明确的数概念,陈久金、张敬国考释为“洛书”,论说如下:

“《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一至五为天五行,即生数五行,实即一岁中的前半岁。顺此类推,’六曰水,七曰火,八曰木,九曰金,十(五)曰土。‘这便是地数五行,或称成数五行,实即一岁中的下半岁。”“明白了洛书中的四、九与五的关系,再观察玉片图形中四个边沿的钻孔之数,便可发现它与洛书有关。它象征《洪范》五行中之生数四还原成中宫五,同时又象征成数九还原中宫五。此数正符合郑玄在《易乾凿度》注中的说法:’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中央。‘五代表中宫之数,太一自一循行至四以后四至中央五。六七八九与一二三四之数相匹配,故太一循至九乃还至中央五。这就是玉片孔数四、五、九、五相配的道理。”“河图、洛书均用五行,并无本质区别。”“河图、洛书就是历法。”这些数关系比较复杂,其源与数码的产生有关,古人用数码一、二、三、四(NFDC9),是积划为数,称筹,或称策。数码五之上,出于立杆测影,并与历法结合,就已经很复杂了。又结合方块计算推衍(乘方),后世形成数码方阵,再回头去解释河图、洛书,则原貌全非。因之,需解释五之上数码在立杆测影上的意义。

“五”为中宫之数,地数五行,天数五行,均需回至“中宫五”。《易·系辞上》说:“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这里说的是五个奇数的累加,五个偶数的累加,已看不出天地之数为什么是五。《说文》:“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五代表天地之数,主要在天地阴阳交午。先说“地数五”:古人以夏半年为阳,冬半年为阴;夏至日出寅,立杆测影的晷影指向申;日落戌,晷影指向辰。冬至日出辰,晷影指向戌;日落申,晷影指向寅。画交叉连线。得形,交点是立杆在地平面上的垂点,代表在地平上的五,而且居中宫之位。再说“天数五”: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日出谷”为阳,立杆测影的晷影在西;“日入蒙谷”为阴,晷影在东。其二是,夏至太阳在我们头顶上,立杆测影的晷影在赤道内,冬至太阳远离我们,晷影在赤道外。画交叉连线,得形,交点是立杆的顶点。象征天,是居空中的中宫之位,故云“阴阳在天地间交午”。再按“五位相得各有合”,天数五与地数五合在一起,得形符号,视为最简化的八角星纹图案,用为原始八卦图形。如按上述五个奇数累加,五个偶数累加,《易·系辞上》又说:“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此五十五之数,便是后世作河图方阵的依据。

数码五,简化作“”,是新石器时代最普遍常见的符号,汉字中的午、巫、舞、无、互,均可视为数码五的同音通借字,《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无形”是指天神、地祗,一切鬼神,本意出“五”,五字是由晷影的连线组成,本是无形之线,故“晷影”即“鬼影”。《说文》:“鬼,人所归为鬼。”归、鬼同音通借,《易·归妹》:“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象曰:其位在中。”前叙述嫦娥奔月神话,“翩翩归妹”,意为上天去了。其意均出于数码五,故祭祀天地神祗用“互物”。半坡人面鱼纹,有在头顶上作“”形符号的。意为此人面鱼纹为互物。人面的嘴部用两条交吻的鱼组成,鱼头对鱼头,鱼嘴合在一起,两嘴间留出“X”形空间,意为两条鱼在阴阳交午。后世甲骨文“”字作“”,就是用两条最简化的鱼交吻表示,释篝、媾,即新石器时代以来,男女篝火交会的会意字。在半坡彩陶器上,还有以“”形符号为主题的图案装饰,纵列三个为一组,作形,三小组为一大组,作“”形,绕器物一周。“应是卦爻筮法必三次的物相,为爻字的造字依据。”“视为数码方阵,五九得四十五,后世洛书方阵的最古依据可追溯至此。”

数码六,最原始、最简化的作“>”形,是“角”形符号,具有“方位”与“角分”的意思。作方位讲,被解释为“六合”。彭曦先生说:“’六合‘这一宇宙空间概念,当是由这种房屋的三维六向空间概念发展而来。”这是本于甲骨文六字作“”以房屋的剖面形立论,是正确的。但是否合于造字之初作角形符号的本意?还需讨论。

《说文》:“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此从入从八,也本于六作“”的字形分析,但“阴变于六”,是与天象气象有关,可视为立杆测影用的符号。

《管子·轻重》说:“虑戏作造六山企,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山企音计,字义未译。《康熙字典》引王若谷说:“六山企,其犹周髀算法乎。”所谓“以迎阴阳”者,可理解为“角分阴阳”,即立杆测影时,晷影在“三段六节”之内者为“太阳”;随之“阴变于六”,晷影在“三段六节”之外者为“少阳”;又“正于八”,晷影到了“四段八节”,冬半年已开始。所谓“其犹同周髀算法乎”,即这些阴阳变化关系,可在立杆测影中求得,前介绍《周髀》说:

“日益表南,晷日益长;候勾六尺,而日应空之孔。”注:“候其影使长六尺,欲令勾股相应:”勾三、股四、弦五;勾六、股八、弦十。至此,数码六作“∧”的本义已清楚,是为“勾角”之意。说得明白一些:数码“∧”取形三角形的“角”。推而广之,凡“角”均可以名“六”,字通“陆”,寓意所有“角落”合成“大陆”。再演进一步,成为“六合”,包括了宇宙空间的所有角落,其本源出于“勾股”。古人把勾股术看得非常神秘,《周髀》说:“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数码六被视为囊括天地宇宙之数。

数码七,原始刻画符号作“十”,甲骨文中数码七也用十字符号表示。丁山说:“七古通作十者,事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甚确,广义地说,切断任何事物,均可以用“七”表示之。需要讨论的是,数码七为什么用“十”字符号表示。

《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袤出也。”又“袤,南北曰袤。”所谓“阳之正”,指七数之内是阳,又说“微阴从中袤出”,即过了数七,阴气开始冒出,指的是立杆测影中晷影由南向北去,故“南北曰袤”,即阳气到了尽头,阴气开始出现,是夏半年过去,冬半年开始,其晷影长度为七,作为一年分两岁的分界,在此截断或切断。此知数码七,是指晷影在赤道平面之内,与晷影在赤道平面之外的分界。《周髀》说:

“春分之日夜分,以至秋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有日光。”又说:“秋分之日夜分,以至春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无日光。”此春分与秋分,太阳正运行在赤道平面上,先民们对赤道平面可能还没有理解,但以春分点与秋分点,作为切断一年为冬半年与夏半年的概念是明确的。

在甘肃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一件彩陶壶上,画有表示四分方位的太阳纹图案,可用来分析数码七的造字依据。这件陶器上画了四组四分式太阳图案,围绕陶器一周,每组画太阳纹4个,作上下左右正方向布置,中间用十字纹连接;如果以十字纹的交点为中心,则横线的左右距离相等,纵线则上短下长,它反映的内容是:太阳南去,晷影长,太阳北来,晷影短,而一年中有两个时间的影长相等,太阳也正合东升西落,与立杆测影反映的内容吻合,那么,此图案中的“十”字纹,形象地说明了数码七的造字依据。

数码七有截断之意,由此衍生出“七绝”神话,《诗·小雅·大东》说: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目完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一则天象神话,时当七月初七,秋高气爽,夜观天象,银河最为明亮,河北有织女星,河南有牵牛星,牛郎织女七夕相会,过一个欢乐的夜晚,反映的应是先民们的“秋社”或“秋尝”祭祀。袁珂认为“是一个古老的神话。”古到什么时候?没有说。丁山引《史记·秦本纪》:“女织,玄鸟陨卵”作比较,谓“男耕女织社会生产的反映,不像是原始神话。”按男耕女织,在史前时代已存在,如一些墓葬中,男子以殉葬石锛、石斧等工具为主,女子殉葬纺轮,反映了男耕女织的社会现实。或许“七绝”是古人祭祀祖先亡灵的时日,后世有“烧七”,凶神名“七煞”,均得数码七造字的古义。

数码八,半坡彩陶符号作“)(”,甲骨文、金文中还如此作,是相背的两个圆弧,《说文》

说:“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构义与四方位中的“北”字近似,《说文》:“北,也,从二人相背。”两字均有相背分别义。那么,数码八是表示立杆测影中晷影已到了北方,此时晷影在“四段八节”之上,所谓“别也”,是告别了夏半年,已进入冬半年;取两圆相背之形,以示赤道圈外的晷影,与赤道圈内的晷影相背;《周髀》说:

“冬至之后日右行,夏至之后日左行;左者往,右者来。”注:“冬至日出,从辰来北,故曰右行;夏至日出,从寅往南,故曰左行。”即冬至之后,太阳上中天时的晷影从北向南走,夏至之后,晷影从南向北走。一南一北,晷影在四段八节上的时候形成相背之形,故以两个相背的圆弧用为数码八。据此,数码八,实指春分与秋分时的晷影,应是分别之“分”,在甲骨文中作,从八从刀的造字依据。

数码九,《说文》:“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凡九之属皆从九。”在《说文》

中,与九同部及有关之字,均与兽类、虫类有关,如“馗,似龟背,故谓之馗”;“,兽足蹂地也,象形,……其迹九厶”;“禽,走兽总名,从九厶〗,象形”;“离,山神兽也,从禽头,从九厶从”;“万虫也,从九厶象形”;“禹,虫也,从九厶象形”;虫也,从九厶象形,读与同”;“兽,牛产也,象耳、头、足,九厶地之形”。概其要,蛇迹兽蹄名“九厶”即“九”,甲骨文九字作,正是蛇蜥之形。所谓“屈曲究尽”,是已追究到了根底,再深究没有了;所谓“阳之变也”,在立杆测影上便是冬至日出日落,夏至日出日落的晷影。《周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