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出土的谜团:地下出土的奇特世界与簇簇谜团
2213300000018

第18章 沉睡千里的人物之谜(2)

我们把这一观点,写进了简报,发表在《文物》杂志1974年第7期。此后不久,我就去北京参加由国家文物局和文物出版社组织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进行整理工作。同时,开始对马王堆出土的数千件文物进行研究,经过七八年潜心的研究,发现我们原来对于三号墓墓主所作的结论,是错误的。在和学术界一些专家广泛交换意见之后,写出了论文《关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墓主问题》,发表在中国考古研究所主编的《考古》1983年第2期上。论文主要从三号墓的棺制、铭旌(帛画)、遣策所记的美人、才人,遣策所记的谒者,记事木牍中的郎中,朱书“侯家”和“侯家丞”封泥及遣策中的“家吏”,遣策中的“宦者”,遣策中的“受中”,车骑制度,从卒兵马制度等十个方面,证明墓主身份为列侯。至于《史记》、《汉书》中所记第二代车大侯利豕希死年为汉文帝十五年,与三号墓木牍所记汉文帝十二年相差三年一事,当为《史记》、《汉书》所误记:把利豕希母亲在文帝十五年的死年,误记为利豕希的死年。既然在刘克全之前的十余年中,国内12亿芸芸众生无一人提出迎战,更未将傅氏掀翻推倒,可见傅氏所出拳脚的路数还是颇为在行和有相当分量的。

从傅举有以及他的擂鼓助威者那有理有据、颇为不凡的论证看,马王堆三号墓的主人作为第二代车大侯利豕希的可能性较大,在没有新的高手跳出来将此论断推翻的情形下,傅氏等人的理论当是值得肯定的。

3千年干尸的奥秘

干尸,过去称作“木乃伊”。其实,干尸与木乃伊有所不同。木乃伊是人工制作,干尸是自然形成。在尼雅遗址的古墓中,经常发现干尸,成为尼雅的一绝。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附在人的躯体中,灵魂要是离开了躯体,那就意味着死亡的来临。过去的帝王,生前常吃灵丹妙药,幻想长生不死;无法长生则千方百计地保存尸体,他们认为,只要尸体不烂,灵魂即可永存,继续统治阴间的鬼卒。在辽代墓葬发掘中,有时可以发现水银(汞)和朱砂,可能即与保存尸体有关。

然而尼雅遗址发现的干尸,则与此不同,尸体没有经过任何防腐的处理,完全是靠自然条件而形成。

1959年新疆博物馆发掘的一号墓,是东汉时代的夫妻合葬墓,男女都变成了干尸。男女二尸均已干瘪,骨瘦如柴,但是,头发、胡须都完好的存在,没有脱落,身上穿的衣服,仍完好如新。

1993年尼雅考察中,在佛塔营地以北的墓地,发现了三具“独木棺”,棺中的尸体都程度不同的变成了干尸。在弓形的“独木棺”中,躺着一个妙龄的少女,她屈肢侧卧,穿的衣服清楚可见,内穿丝绢衬衣,外罩红色羊毛短裙,尸体大部分完好,被考察队称之为“红衣少女”。

在佛塔以东的另一个墓地,也发现了干尸。其中以一具女尸保存较好,她黑发披肩,眉目清秀,细长的柳叶眉,仿佛刚刚描过,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女青年。面部的肌肉变化不大,似有弹性。另一具男尸,胸腔以下已经烂掉,但是头颅保存尚好,长得浓眉大眼,胡须尚在,一头黑发依然如故,是一个中年人。

在尼雅地区,经常发现干尸,当地人习以为常,然而对于外地来的专家学者,却极为重视。

尼雅为什么有这么多干尸,干尸的保存为什么有好有坏,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尸体的腐烂,也同食物的腐烂一样,是细菌微生物作用的结果。细菌微生物的存在和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温度、湿度和空气。在常温下,细菌微生物都能够生存,但是,特别干燥的地方和没有空气的地方,细菌微生物也难以生存。湖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的女尸,是一具湿尸,它之所以经历了2100多年不腐烂,是因为墓室深,封闭严,断绝了空气的结果。尼雅地区古代干尸的存在,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干燥的气候所造成的。

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异常干燥,尸体在烈风、强光、高温的作用下,迅速脱水。于是尸体都呈现干瘪的状态,体瘦如柴,皮层收缩,紧贴骨架,就是尸体脱水的结果。在细菌微生物没有产生以前,尸体即完全脱水,便使细菌微生物失去了生存的条件,于是,尸体变成干尸保存了下来。除尸体以外,尼雅地区其他的文物能够完整地保存到今天,都是与极端干燥的气候有关。

尼雅墓葬中的干尸,是尸体中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尸体完全腐烂掉,只剩下白骨和黑发。

同在尼雅地区,为什么会有此不同呢?这其中还有许多的原因。塔克拉玛干沙漠,总的来说是气候非常干燥,降雨量很少。但是,每年的降雨量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年份降雨量多一些,有的年份降雨量却非常少。据现代气象学家的考察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年平均降雨量,只有25-50毫米,然而有的年份一天之中的降雨量却达到25.2毫米,最多时竟达到73.5毫米。在降雨量少的年份,埋葬的尸体即容易变成干尸;降雨量多的年份,埋葬的尸体就容易烂掉。在一年之中,是干季埋葬还是湿季埋葬,对于尸体的保存,也有不同的影响。

就每具尸体的具体情况而言,也不完全相同。有的人肥胖,体内含水量就比较高;有的人干瘦,体内的含水量就比较低。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含水量多的尸体就容易腐烂,含水量少的尸体就不容易腐烂,便于保存。在墓地现场观察的结果表明,同一具尸体的不同部位,保存的结果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尸体胸腔、腹腔完全烂掉,而头颅和四肢却保存较好。这是因为胸腔和腹腔中的含水量比头颅、四肢要多的缘故。古代埃及在制作“木乃伊”时,都要除掉内脏,即是由于这个缘故。即使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代,为了长久地保存伟人的尸体,也需要摘除内脏。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古代尼雅墓葬中的尸体,也就出现了千差万别。有一部分尸体变成了干尸,有的尸体完全烂掉,有的尸体是半具干尸,并不是所有的尸体都变成了干尸。

4狮子山墓的主人之谜

徐州狮子山汉墓是我国1995年的重大考古发现,不仅墓葬结构奇特,而且出土了大量极富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填补了汉代考古学中的一些空白。

但该墓的墓主是谁,从出土的遗物中很难得出定论。从狮子山汉墓的形制及出土器物看,墓主可能为西汉早期分封在彭城的某一代楚王。

汉六年,高祖刘邦封其异母弟刘交于楚,都彭城(今徐州),辖东海、彭城、薛三郡三十六县。西汉楚国共传了12代。目前,在徐州周围共发现属楚王陵的崖洞墓8处,其以龟山汉墓为界分为两期:前期包括楚王山、驮篮山、北洞山、狮子山4处;后期包括龟山、卧牛山、东洞山、南洞山4处。

人们从墓葬的形制和出土的文物,对前期四处楚王陵墓作了排列,排列顺序当为:楚王山、狮子山、驮篮山和北洞山。根据这一排列,每一处墓葬只能是相邻的两个楚王之一。楚王山共有墓葬4座,其中M1为主墓,位于一小山顶部,封土高大,封土与山体间凿有排水沟。其为大型石坑竖穴洞室墓,前部有斜坡墓道,两侧对称设置耳室,墓室为一券顶的高大洞室。

该墓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崖洞墓,明显地表现出由竖穴墓向崖洞墓过渡的特征。据记载楚王山为元王刘交的家族墓地,此说当为是。北洞山汉墓规模宏大,共发现墓室26个,附属墓室结构特殊。该墓出土随葬品以色彩艳丽、造型优美的200余件仪卫俑最为着名。北洞山汉墓在结构上明显表现出由早期向晚期过渡的特制,墓主人可能是第四代文王刘礼或第五代安王刘道。刘礼为刘交之子,任宗正,封平陆侯,“七国之乱”后被封为楚王,仅立三年,于景帝前元六年卒。刘道为刘礼之子,卒于武帝元光六年。驮篮山汉墓为两墓东西并列,规模宏大,其中1号墓有墓室15个,由墓道、甬道、耳室、前堂、后室、侧室、武库、厕所、浴室等部分组成,封堵复杂严密,墓室制作精细规整,是徐州楚王陵墓的典型代表。该墓早年被盗,除陶俑外,其他随葬品极少,墓的主人可能是第三代楚王刘戊。刘戊为第二代楚夷王刘郢之子,景帝三年,因组织和参加“吴楚七国之乱”,兵败自杀。

关于狮子山汉墓,发掘者认为墓主人应为第三代楚王刘戊。该墓因时间仓促而未完工,但刘戊在位达21年,21年的时间仍未完工,这颇令人费解。从山东长清双乳山济北王刘宽墓及徐州宛朐侯刘艺墓的情况看,因他们参与谋反失败而被迫自杀,在丧葬规格上较其原来身份都有明显下降,表现最明显的是很少使用玉器,特别是不用玉衣陪葬。而狮子山汉墓中出土的各种玉器达200多件(套),特别是还用金缕玉衣、玉棺等陪葬,显系一地位很高的诸侯王在正常情况下埋葬的,与刘戊身份有所不符。综合各种现象分析,墓主当为第二代楚夷王刘郢。刘郢在位仅4年,建造狮子山这样的大墓,时间显然紧张,正与墓葬未完工相合;从墓中出土封泥可知,墓的主人去世后,许多属县送了礼物,这其中除属彭城郡的彭城、相、吕、萧、符离等县外,还有属东海郡的兰陵、下邳等县。史载景帝二年,削楚之东海、薛二郡,也正是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的爆发。因此,至景帝二年以后,东海、薛二郡已不在楚的管辖之下,自然也就不存在此二郡属县给楚王送礼物的问题。从该墓出土的钱币看,绝大多数为极轻的“半两钱”,据香港关汉亨先生的考证,这种劣质的榆荚钱主要流行于文帝初。而刘郢正好亦卒于文帝五年,正与之吻合。刘郢为元王庶子,高后元年去长安,不久被任命为宗正,封上邳侯。元王刘交死后,因太子刘辟非早卒,文帝遂以刘郢嗣位,是为夷王。刘郢立四年,于文帝五年卒。因元王刘交在汉初备受尊宠,且刘郢又任九卿之一的宗正,与汉中央关系密切,因此,其享受如狮子山汉墓这样的礼遇就是很自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