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下)
22127200000064

第64章 台上演讲语言手册(4)

在演讲选材中,是否典型关系至大。10个一般性的材料,也不可能与一个典型事例的作用和效果相比。因为只有典型,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能揭示主旨,最能说明问题。往往长篇大论说不清楚的话,只要选择了一个生动典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有位叫李宁的青年演讲者,他在《自信吧,年轻的朋友》的演讲中,选择了徐悲鸿先生的动人事例,很有说服力。请看:我觉得,自信首先需要一种坚定崇高的信念。徐悲鸿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美术大师,但60多午前的徐悲鸿,还只是一个无名的青年。1919年,徐悲鸿告别了可爱的祖国,远渡重洋,到法国去学习美术。当时,由于北洋军阀腐畋无能,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不仅在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政治上受歧视。一次,一个洋学生向徐悲鸿挑衅说:“中国人,生下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便是把他们送进天堂也成不了才。”一句话,把徐悲鸿激怒了。他拍案而起,炯炯的目光直逼着那个洋学生。他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成才吗?那么好吧,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祖国,我们竞赛一下吧。到我们毕业的时候,看看谁是真正的人才!”徐悲鸿学习美术,正是怀着这样一种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信念。他时刻牢记着他的老师赠给他的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所以他充满了自信。他经常到罗浮宫、凡尔赛等著名的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而且常常是拿着一块干面包,提着一壶白开水,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候不出门。“有志者,事竟成。”在他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第一年,就受到法国艺术家佛拉蒙先生的好评,在以后的考试中又多次获得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远闻》、《怅望》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受到广泛的好评。这时,那个曾经向徐悲鸿挑衅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同学们,听到这里,难道我们不为徐悲鸿的这种精神而感奋吗?难道我们不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赤子而自豪吗?难道我们还要为祖国暂时的落后而气馁吗?不,绝对不能!我们要以自己青春的双臂,高举信念的利剑,紧握自信的盾牌,向困难的魔王宣战!读了徐悲鸿先生真实感人的故事,人们对于演讲者所要揭示的“坚定的自信”和“崇高的信念”一下就能深深理解,而且,平静的心灵产生了难以遏止的激情。因为材料不仅真实生动,而且极为典型,有深度,有高度,有力度,只要读了一次就留下久久难忘的印象。可见,选材确实要下一番工夫,真正做到“吹尽黄沙始到金”。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又一篇实例。演讲者叫欧阳杰,在《爱的力量》中,他引述了教育学上一个很著名的典型事例说明观点:上初三时,我在一本杂志上读了这样一则短文:美国赫赫有名的教育家艾森塔尔去一所学校讲学时,向一位班主任要了一份学生的成绩登记册,用笔信手在几个学生的名字前画了个圈儿。他肯定地说:“他们都将是大有作为的。”那位老师一看,里面包括了上、中、下三种成绩的学生,便半信半疑地想,这可未必呀。几年后,事实完全证实了艾森塔尔的预言。听众朋友,你一定会像几年前的我一样感到不可思议吧?那请你对教育家的答话三思吧,他说:这是爱,是爱的教育的成功。教育家艾森塔尔用画圈方法激励学生成功,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著名实验,它证明了这样一个原理:如果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以足够的真挚的爱,那么,他将会得到对象的肯定的评价和积极配合,他也就可能创造出连自己也难以想像的成就。欧阳杰本人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多年来十分注意探索教育学上“施之以爱”的这一重大原则,在汇报自己教育实践经历时,引述艾森塔尔的实验作例证,委实是典型之至,有力地证明了论点,深刻地阐发的主题。

不少演讲者为了表述主题,往往采用正反典型事例加以对比分析,从而增强演讲的说服力。蔡冒奋同志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演讲中,就运用了这种正反对比的方法:1979年12月8日下午,在北京崇文区有一个中学生鲍文利掉进了龙潭湖的冰水里,20分钟过去了,小鲍在深水中挣扎,精疲力竭,生命危险;围观者逐渐增多……就在这紧急的关头,附近的解放军指战员闻讯赶来,几个见死不救的青年,竟然对他们喊叫:“大兵,快跑啊,立功的时候到了。”最后,虽然小鲍得救了,但是这一情景却使人震惊。在曾经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精神发扬光大的文明国度里,竟然会出现这样触目惊心的情景,难怪有人发出这样的呼吁:“救救见死不救的人吧!”时隔一年多,1981年2月1日下午在北京崇文区,又发生了一个8岁的小女孩吴爱莉掉进护城河的事。这一回情景大不相同:首先发现落水小孩的铁路巡守工人一边设法营救,一边大声疾呼。听到呼救,路过此处的首都机械厂青年工人高云涛第一个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里,第二个跳下去的是患有冠心病的68岁的退休老工人田纪跃,随后飞奔而来的刘树增、柴大勇也跳进了冰水里……大家同心协力,女孩得救了,但高云涛和田纪跃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从龙潭湖到护城河,从见死不救到舍己救人。前后对比,发人深思:为什么1979年会出现那样触目惊心的情景,时隔一年多,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振奋人心的变67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共产主义思想在发扬,社会风气在好转,伟大的祖国在前进。在同一地区,同属严寒季节,同是有人掉进冰水,一年前是见死不救的“触目惊心”,一年后则是舍己救人的“振奋人心”。无疑这是两个典型而生动的材料。演讲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正反对比,相辅相成,这就产生了单项材料远远难以达到的特有说服力。这两个材料的对照,既说明了社会上各种人在精神道德方面的巨大差异,又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和成效。这篇演讲不仅选材得法,而且用材得当,表现了较高的剪裁技巧。正如古人诗云:“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3.材料新鲜俊奇,别开生面

所谓新鲜俊奇的材料,就是指社会生活中新涌现出的、鲜为人知的事实。有些事实虽然发生在历史久远的年代,但一般不为人知,亦具有新鲜俊奇的妙用。在演讲中引述的材料,最忌老生常谈,司空见惯,正好比“剩饭十遍人生厌”。有一篇演讲词,为了说明老一辈革命家无所畏惧、襟怀若谷的崇高精神境界,引述子这一则极为典型的材料:陈毅同志在江西苏区3年游击战争期间,一条腿受了伤。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没有得到及时医治,伤口逐渐恶化,他决心彻底治一治。一天,他把两个警卫员叫到身边,指了指离宿营地不远的一片小竹林说:“请你们现在把我背到那里去。”到了小竹林,陈毅同志又说:“现在你们俩把我捆在粗竹子上,绑结实,绑紧些。”绑好了上身,陈毅同志又叫警卫员把自己受伤的腿牢牢绑在另一株竹子上。一切准备就绪后,陈毅同志说:“现在你们用手把我这伤口挤破,把里面的烂脓、瘀血、骨头碴子、炮弹皮通通挤干净。”“不行,使不得啊!”两个警卫员急得连连摆手:“没有麻药,怎么受得了啊!”陈毅同志这时又是命令又是央求,非要动这次土手术不可。两个警卫员便含着眼泪给他治伤。只见陈毅头上巨大的汗珠一串串往下淌,但他一声不哼。一个警卫员用毛巾给他轻轻擦汗,刚擦到嘴边,陈毅同志便一口将毛巾咬住了。“手术”做完,那条毛巾已被咬破了。这是多么坚强的意志啊!这无疑是一个新鲜别致的生动材料,不但使人感到新颖,而且还有传奇色彩。10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有过关云长“刮骨疗毒”的动人佳话,但比起这段陈毅同志“治伤”的真实故事,显然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正是因为这个材料超乎人们的想像,因此就特别具有表现力、感染力。爱迪生曾经有这样一段至理名言:“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幻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和希望不会有丝毫改变,而最终克服困难,以达到期望的目的。”这正是陈毅同志无比坚毅、无所畏惧、无比豁达的崇高精神的写照。

新闻事实,一般具有新鲜、真实的特征。尤其是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引述恰当就能特别诱人,使人乐于见闻。李安娜是一位女同志,1986年她发表过一篇《人才在哪里》的演讲,为了说明我们伟大祖国不乏人才这一主题,她就引述了这样一个材料:《光明日报》曾刊登过一篇令人震惊、令人惋惜而又发人深省的丈章。1983年,包头市一位名叫陆家羲的中学物理教师,成功地摘下了数学王冠上的又一颗明珠——斯坦纳系列。这是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然而,遗憾的是,最早发现陆家羲这位数学人才的,竟然不是我国数学界,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名叫门德尔松的加拿大数学教授!在此之前,陆家羲曾无数次把自己用心血写成的论文投寄给国内有关方面,但不是石沉大海,便是被认为没有价值而原样退回。就这样,一块真金被丢弃,一个人才被埋没,时间竟然长达20年之久!——诸位,人生能有几个20年啊!最后,陆家羲迫不得已,只好把论文寄给美国有名的数学杂志。出乎意料,这家杂志仅仅一个月就给他回信了,回信的人就是门德尔松教授。信中,教授高度赞扬了陆家羲的论文,是当今世界上,在组合设计方面最重大的科研成果之一。而与此同时,我国有关方面却正在邀请门德尔松教授到中国讲组合学。门德尔松教授接到邀请后,曾吃惊地问道:“请我去讲学?讲组合学?你们中国不是有陆家羲博士吗?”请注意,他的称呼是“博士”。而我们的陆家羲此刻仍然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中学教师而已!

——多亏了门德尔松教授!陆家羲终于被“发现”了!唔,只可惜这个发现来得太迟了1984年夏天,这位拼搏了20多年、耗尽了毕生心血的中学教师,由于过分劳累,在一个昏暗的夜晚,终于抛下妻室儿女,留下几百元的债款,以及抽屉里没有写完、也永远写不完的论文,不甘心地离开了这个尚未发现他的世界。他走得太匆忙、太早了。他才48岁啊!倘若在门德尔松教授之前,我们能发现这位数学王国里的天才,使他获得起码的工作环境,或许,这一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吧!

这件事,令我震惊,令我惋惜,让我思考良久:中国是没有人才么?不!然而,中国的人才,为什么自己不能发现,而偏偏要等到别人发现?中国的人才,为什么要死了以后才被发现?——蒋筑英、罗健夫,加上陆家羲,为什么不在活着的时候被认识、被发现、被关怀、被……?我们为什那样“重死”而“轻生”呢?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在中国的大地上,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济济——只是没被理解、没被认识、没被发现而已。引述陆家羲这则新闻事实,的确骇人听闻,催人泪下,叫人震惊。它给人以特别新鲜奇异的感受,使人无法遏止内心的激动,不但引发共鸣,而且引起深思。演讲者恰到好处的设问和自问自答的论述,深刻地阐发了主旨,给人以巨大的教育和启示。这篇演讲之所以反响强烈,精当的引述实属重要因素。

有些材料虽然发生在久远的年代,是历史史实,但只要不经常被引用,演讲者只要善于剪裁处理,巧妙运用,依然能使听众获得新鲜好奇的感受,引起兴趣。例如,泮月娥在《完成一个美的命题》演讲中,为了赞美护士职业的神圣、崇高,就引用了世界上第一个护士南丁格尔的经历论证主题。这个材料是:请问在座的各位,您看过《第一个医生·第一个护士》这部外国纪实小说吗?我至今珍藏着它。第一个护士是指我们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女士。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她出生在贵族家庭,天生有一副美丽的姿容、出众的才华,她却把毕生的精力献身于护理事业。有人这样形象地比喻南丁格尔的选择说:英国失去了一位统帅。而她放弃了统帅的宝座,竟成了护理事业的奠基人。这样的一位伟大女性,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她的名字铭刻在全世界护士的心中,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占据了第一把交椅的位置。从这位伟大的女性的选择中,难道不能在我们心中产生一种崇高意识吗?除了医务界和专业护士,南丁格尔这位伟大女性对于一般人恐怕是很陌生的。演讲者引述这个著名历史人物献身护士职业的动人故事使入耳目一新,引起关注,并产生了浓厚兴趣。当听完她宁可放弃“统帅宝座”而执着地献身护理事业并成为“奠基者”时,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对演讲的主旨心领神会,使演讲达到了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