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下)
22127200000063

第63章 台上演讲语言手册(3)

例如,1960年,肯尼迪与尼克松为竞争总统在全国7000万电视观众面前举行了他们之间第一次电视辩论。大多数评论员预料,经验丰富的尼克松能够击败缺乏经验的肯尼迪。但当两人出现在电视屏幕后,整个选举似乎转为对肯尼迪有利。原因在哪儿呢?原来,肯尼迪事先就和帮助他竞选的电视导演做了周密的筹划,进行了反复练习。特别是在辩论前几小时特地到加利福尼亚州海滩晒太阳,松弛神经,养精蓄锐。结果在电视屏幕上出现时,他精神抖擞,满面春光,挥洒自如,而尼克松过分相信自己的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加上辩论前连日疲劳,因此在电视屏幕上显得精神疲惫,声嘶力竭。结果就不言而喻了。这个例子说明了良好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对演说时即兴发挥和感染听众方面是多么重要。

演说的心理素质还包括培养自己的吸引意识,即指他在演说时能始终把听众的注意力把握在手中。要做到这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平时就要在对自身的吸引力意识方面的素质进行培养。一是要进行自身的气质、风度的修养。一个人的气质、风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陶冶的。要通过不断地汲取各方面知识,开阔思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提高社交能力等等方法增养自身的气质,以吸引、感染他人。二是要深深理解听众,能与他们产生感情共鸣。演说时避免空洞、乏味的演说内容,所准备的演说稿应有针对性,,能打动听众,感染听众。要训练自身的表达技能,通过口语、声调、姿态、手势等技巧吸引听众,强化演说的效果。

二、丰富精当:演讲选材的艺术

1.精心选材,服务演讲主题

如果说,主题是演讲的灵魂,那么材料则是其血肉和依托了。离开了主旨,无论怎样生动典型的材料,都将是废话,毫无价值可言。因此,演讲者必须从大量占有的材料中,把那些与主题直接有关的、并能有力表现和支撑主题的材料精心筛选出来,发挥它“以一当十”的作用。

1941年,陈毅同志接任新四军军长,发表了著名的《就职(代军长)演讲词》,他针对“皖南事变”后蒋介石政府一心想扼杀革命武装的严峻现状,着重阐明“人民军队是任何反动派也消灭不了的”这一鲜明主旨。为了表现这一主旨,他仅选择了两个极有说服力的材料。请看其中一段演说词:在大革命失败的时候,朱德总司令只带了800多人上井岗山,就发展为今天50万大军。这样千下去是一定会胜利的。新四军的前身是南方各省的游击队,那时全部只有2000多人,囤当时在残酷的斗争中,还受到损失。项英同志和兄弟在一起,在广东、江西交界的一个山上,只有200多人。3、5年后,新四军发展到9万人,今天9万人还会被他消灭吗?要被消灭,在大革命失败时就可以被消灭;在3年游击战革命失利的时候,也可以被消灭,但是没有被消灭,相反的是十倍百倍的壮大与发展。今天新四军有9万人马,四五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将近一万万的人民拥护,谁想来消灭他,谁就要失败。新四军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他是最坚决的,为着中华民族的解放与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中华民族一天不解放,中国人民一天不解放,则新四军必然会发展,是毫无疑义。这段演讲,没有刻意的语言的雕琢与修饰,却格外鲜明有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主题深刻,论证有力。演讲者征战一生,能够说明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事例可以说是俯拾即是,但他只精选了两个事例,而且都是数据的对比。一是“朱德总司令只带子800多人上井岗山,就发展成今天的50万大军”;二是新四军几经挫折“只有200多人,3年后发展到9万人”。是啊,800人没有被消灭,50万大军能被消灭吗?200人没有被消灭,“今天9万人还能被他消灭吗?”这两个对比,雄辩地证明和表述了主旨,好像量物的秤杆一样,“一砣压千斤”,具有使人心悦诚服的说服力。

青年演讲者戴芳的《青春,应该闪光》是一篇优秀演讲。这篇演讲的中心,着重议论“青春应该闪光”和“青春怎样闪光”,对于第二个层次的中心论点的回答,也是“用事实说话”:年轻的朋友们,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青春?

我国古往今来许多有志之士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楷模。宋朝的辛弃疾年仅21岁,就领兵抗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鲁迅先生也是21岁东渡日本,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誓言;我们敬爱的周总理19岁就写下气壮山河的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决心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解放事业……他们的青春如同银河系的繁星,在人类史册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这是最有价值的青春!这种青春是无尚崇高的。要有这样的青春、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毕生的追求,甚至用血的代价去换取。

再请看看我国的女排英雄们吧。她们以敢于拼搏的非凡毅力,用坚持不懈的勤学苦练,终于冲出亚洲,攀登上世界排坛高峰,荣获了三届世界杯女排冠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什么是中国姑娘们的心声?请听她们的回答:“人生能有几次搏,我们决心为祖国的荣誉去顽强搏击”;“有些人的青春是在花前月下度过的,而我们的青春却在紧张激烈的旋律中度过”;“我们能够为祖国、为人民争得荣誉,这就是我们运动员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快乐……同学们!朋友们!你们听见了吗?听见了吗?这,就是中国女排英雄们用自己的青春所谱写的一曲气势磅礴的时代交响乐,这就是世界上最美的旋律,振奋人心的最强音。她们为中华民族争了气,她们为中国人民争了光,她们没有让青春在无聊的享受中虚度,而是让青春在艰苦的磨炼中闪光;他们没有让青春暗淡失色,而是让青春光彩夺目。年轻的朋友们!中国女排英雄们不就是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共同学习的榜样吗?这篇充满青春活力的演讲,其根本点是焕发青年一代为祖国繁荣和民族振兴奋起拼搏、添光加彩。为了阐述主旨,演讲者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从古代英杰辛弃疾到现代伟人鲁迅、周恩来,简括了他们在青年时代为祖国、为民族努力奋斗的业绩,给青年一代树起了一组光彩照人的“楷模”群像,进而又以重笔描绘了女排姑娘这一过硬的典型,为青年一代树起了光辉的榜样,突出了演讲的中心,升华了主旨,使人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如果在回答“青春应当怎样度过”这一问题时,撇开了上述材料,或者是引用了一些无关要旨的事实,演讲也就不具备感人的魅力了。

在演讲中引用的材料,不在于事情的大小,也不在于材料的长短,关键在于与主题有无关系,是否能为表现主题服务。1988年,高振环的《劳动,是神圣的》这篇演讲佳作所要表达的中心是:劳动是神圣的,劳动是幸福的。其中选用了这样一个材料:我认识这样一位普通的知识分子。他生长在美丽的天府之国,50年代末,毕业于成都轻工业学院,怀着拳拳的报国之情,来到了北国江城。30年来,他曾有许多机会可以回到锦绣的家乡,然而都被他主动放弃了。这些年里,他先后取得了11项科技成果,蓝天上飞翔的人造卫星,大海中驰骋的舰艇,都有他研究制造的零部件。他的一腔热血和一颗赤诚的心,都贯注在祖国的塑料工业上。有许多人并不知道他的名字。然而他不无自豪地说:“在神圣的劳动中我收获了快乐;在创造的艰辛里,我体验到人生的幸福。一个人最大的快乐,就在于永不疲倦的追求和创造,劳动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演讲引述的这位知识分子的材料,没有冗长的叙述和细致的描绘,而是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概括了主人公的动人事迹,有言、有行、有境界,具体生动。演讲主旨正是借助主人公的豪言壮语来表达的,既服务了主题,又表现了人物的崇高境界,一举两得,效果极佳。

为主题服务的材料,既可以是正面的事例,也可以是反面的典型,还可以将正反材料综合运用,形成鲜明的对比。陈荣芬同志在《世界也有我们的一份》的演讲中,正是选择正反不同的两个材料揭示主题的。她说道:

其实,命运之神并不特别地厚爱谁,成功的机会谁都有,关键是我们能否不失时机地把握它。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I.C.凯苏拉在《去争取》一文中谈到这样两个真实的故事。西尔维亚梦想成为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她出身高贵,一直在发挥上流社会的关系和父母职业成功的优势,受到了家庭的帮助和支持。她也确实具有这方面的天赋:常常说:“只要有人给我一个在电视上露面的机会,我知道我就会成功!”可她为此做了些什么呢?没有!只是在等待。结果,她等待了10多年,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哈里是一个移民家庭里10个孩子中的老大,父亲给人看门,家境贫困常常断炊。高中阶段,他既要做家务,又得打短工挣钱,朋友们称他为“过分卖力工作的人”。他解释道;“我没有其他选择……我绝不可能得到任何现成的东西,我必须从醒来那一分钟就开始工作,直到睡觉。”升大学时,他入学成绩很差,学校负责人对他说:“你绝不能读好大学,以你的成绩竞争读大学是很困难的。”建议他改读商业学校。然而哈里不听从,咬着牙在大学苦读。他的阅读能力可怜到领会不了讲义,每章都要反反复复地读5次,而他的阅读速度又很慢。别人几小时就准备好的考试,他却要整整30个小时。但是他最终不但完成了大学学业,还获取了博士学位,成了一名营养学权威人士,现在领导着美国和加拿大2000多个联营保健食品商店。

朋友们,从西尔维亚身上,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哈里又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呢?失去的,永远不能重新寻找回来,重要的是立足现在,把握未来,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真正做自己的主宰者。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演讲者选取西尔维亚和哈里二人做对比:两个不同的环境,两个不同的起点,两种不同的对待,两种不同的结果。这样一对照,“青年一代要奋取进击,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一主旨就深刻揭示出来,使听众深受启发和鼓舞,这样选材实在绝妙。

2.运用典型材料,以一当十

常言道:“文贵于精”,能反映和表现主题的材料往往很多,显然不能全部罗列到演讲稿中去。只能选择高质量的有代表性和有说眼力的材料,这就是人们常常谈到的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最能代表事物的共同特性,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能深刻地表达主题思想,既有反映的“深度”,亦有表现的“力度”,它能起到“以一当十”的良好效果。一个生动感人的典型材料,往往能在人们心灵上烙下深深痕迹,留下久久不可磨灭的印象。

廖烈东的演讲《责任》社会反响强烈,其根本着眼点是,激发年轻一代担负起崇高的民族责任感,为振兴中华发光发热。在这篇抒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演讲中,他没有泛泛举例,而是精选典型材料揭示主旨。请看:责任感本身就富有一种持久坚定、不屈不挠的特征!看看我们那些老一辈的革命者吧,他们和逆境搏斗,经受了许多挫折,但在今天,仍然充满激情、充满自信,仍然为了我们民族的昌盛,为了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地努力!大家熟悉的老诗人艾青,多年来含冤受屈,饱历沧桑之苦,可一当他重新获得了工作的权力,重新走进了建设者的行列,便自豪地歌唱: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

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

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

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

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

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他没有哀叹,没有悲观;相反,“霜重色愈浓”,有的是对人生更坚定的信念,对社会更崇高的责任!这才是我们民族的每一个子孙所应该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证实民族责任感的事例何止千千万万,而演讲者全文只择了两则,除了一个自谋职业为国家减轻负担的女个体摄影者,再就是引文中艾青复出后的记叙。即使是引述艾青作为例证,他也没有对老诗人的经历作深入细致的介绍,而是在简括说明人所共知的际遇之后,着重选取了艾青复出后的一组诗句。这发自肺腑的六句诗,含蓄深刻,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不但展示了诗人艾青老当益壮,赤诚奉献的精神境界,论证了主旨,而且极大地鼓舞和感染了听众,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可见,典型材料对于演讲成功是何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