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中)
22127100000091

第91章 类比析辨,讽喻明理(1)

1.以事实类比说服更有力量

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的军队入侵并占领了奥地利。犹太人受到迫害。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依德是犹太人,他的朋友琼斯劝说他赶快出国,以躲避这场浩劫。但弗洛依德不同意,他说:“这种时候,我不能离开我的祖国,否则,这和临阵脱逃的士兵有什么两样。”

弗洛依德的爱国之心固然可嘉,但在这种情况下这样想问题确实有点书呆子气,脱离实际了。这时如果琼斯说他“你怎么这么迂腐,不开窍!”不仅无济于事,还会引起他的反感,越发固执己见。好在琼斯是个善于说理的人。他说:

“教授,您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当‘泰坦尼克号’客轮的锅炉爆炸的时候,有一名船员被气浪掀到了海里。后来有人问他:‘你是什么时候离开轮船的?’他自豪地回答:‘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轮船,是轮船离开了我。”

弗洛依德心领神会,眼中闪过一丝笑意:“让我再考虑一下吧。谢谢你,亲爱的朋友。”随后,他很快出国避难。这真是四两拨千斤,一个小故事一下子让他开窍了!

事实与道理相比,确实具体可感具有说服力。但在具体的说服中,应当针对对方的症结所在,选取具有类比性的事实来体现说理的意图。所谓类比性指的是两个事物在类型、性质和某些特征上相类似可比较的对应关系。正是这种类似可比的事实才能促使人产生由彼及此的联想,进行逻辑推理。水手说:“我从来没有离开轮船,是轮船离开了我。”这就启发了弗洛依德的想法:不是我要脱离祖国,而是国家被***控制,已经离开了我。因而他便打消了原先的顾虑。这就是用事实进行类比推理的威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和恩里科费米等一批犹太人科学家先后来到美国。他们获悉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消息:希特勒先下手为强,已经着手秘密研究核裂变的新技术,企图制造威力极大的原子弹。他们很想说服美国政府和军队首脑下决心研制,争取抢在希特勒的前面;但是当时的决策者们,对于“用铀引发连锁反应的可能性”之类的知识知之甚少。知名度不够的人前往进谏,很可能被指为天方夜谭。颇有名望的物理学家费米试图说服海军上将胡珀,结果没有成功。尽管胡珀对原子能感兴趣,但他也顾虑投资太大,谁能有魄力下这笔巨大的赌注呢?科学家们心急如焚,同科学界的美国同事磋商:只有去说服罗斯福总统才行,可什么人的声望和权威可以影响美国总统的决策呢?最后一致推举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字斟句酌、十分用心地写了一封长信,指出核子连锁反应可以制成威力巨大的新型炸弹,只要一枚这样的炸弹,就足以毁灭整个城市、海港和附近的地区。但是,这位蓬头散发、衣着随意、深居简出的科学泰斗只能到此为止,他的权威性见解还需要更有突破能力的人物方能呈达美国总统。

一个偶然的机会,科学家们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此人是银行家,叫亚历山大·萨克斯,是罗斯福的好友和非正式顾问,而且此人思维敏锐,颇有口才,并经常有机会出入总统办公室。科学家们都指望他完成这个重大任务。萨克斯弄清了此事的重大意义,决意竭尽一切努力,射门成功。

萨克斯等了一些日子才有进入白宫的机会。这一天是1939年10月11日,他把早已译成英文的爱因斯坦的信读给总统听,并读了科学家们的备忘录。可是,总统听不懂那些艰深生涩的科学论述,反应十分冷淡。萨克斯口若悬河,罗斯福却不胜其烦。最后总统说:“这些都很有趣,不过政府若在现阶段就干预此事,看来还为时过早。”萨克斯心凉了。幸亏,当他告别之际,总统为了表示歉意,邀请他第二天共进早餐。萨克斯喜出望外,这是必须抓住的机会啊!夜色深沉,万籁俱寂,萨克斯仰望夜空,苦苦思索:怎样说才能使总统顿开茅塞、大彻大悟呢?他为此一夜未眠,终于想到了一个好主意。第二天早晨,他如约坐在总统面前,共进早餐。想不到他还未开口,罗斯福先发制人:“你又有什么绝妙的想法?你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把话说完?今天不许再谈爱因斯坦的信,一句也不许谈,明白吗?”

“我想讲一点历史。”萨克斯胸有成竹,他见罗斯福眼里含着笑意,立刻单刀直人,举出事实:“英法战争期间,在欧洲大陆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海上却屡战屡败。这时,一位年轻的美国发明家福尔敦来到了这位法国皇帝面前,建议法国的战舰砍断桅杆,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板。当时富尔敦已经在巴黎试验成功用蒸气作动力来推进船只,所以他才满腔热情地向拿破仑建议建造一支蒸气机的舰队,用来横渡英吉利海峡征服英国。可是,拿破仑对蒸气技术缺乏了解,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富尔敦的建议是异想天开,木板换成钢板而又没有帆的船怎么能行驶?因此,他眉头一皱,把富尔敦赶出了皇宫。富尔敦无奈只好回到美国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久,1807年世界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克莱门特’号轮船终于在纽约诞生了。历史学家们在评述这段历史时认为,这是由于拿破仑缺乏见识,拒绝了富尔敦的建议,才使英国得以幸免。如果当时拿破仑多动动脑筋,郑重考虑一下富尔敦的建议有多么重要,19世纪的历史就要重写。”说完,萨克斯目光深沉地注视着罗斯福。

罗斯福沉默了几分钟,然后取出了一瓶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白兰地斟了满杯递给萨克斯,说了那句足以震动世界的话:“你胜利了!”

萨克斯满眼是泪!这是《曼哈顿工程》妊娠期的第一天。这个例子充分说明,说服的力量在于铁的事实,一定要用事实说话!

2.变被动为主动的析辨说理

劝说别人,其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你至情至理地帮他分析,他只是表面附和,并没有就你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作更深一层的剖析,所以他只是被动地接受。如果你换一种说法,从例子中引出他的反思,这样劝说的效果可能更好。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以事喻理

单纯地讲道理,未免显得有些空洞,但以事喻理就使说服的内容不失偏颇,具有真实性、可信性。用事实充实大道理,还可以避免说大话、空话,使理论与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

例如,父亲对刚在官场中站稳脚跟的儿子说:“古人有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你初涉宦海可能还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时间长了,就会有人来托你办事,给你送礼,那时,你千万要把握好分寸,不可成了个像和珅那样贪赃枉法的昏官啊!”

(2)以小见大

芸芸众生,每个人的思想都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种思想,每个人认识事物的角度、领悟事物的真谛的层次也千差万别。所以,在说服别人时讲道理也应有层次。少了层次,一下子跨越几个台阶,会让人感到道理离得很远,接受不了。我们应擅长于小事情中讲蕴含着的大道理,于近边事情中讲可望及的远道理,于浅显事情中挖掘可触摸的深道理。

例如,妻子对衣衫不整的丈夫说:“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连自己的穿戴都不能理好,又怎能去解决各种事情?你工作忙,时间紧,我也能理解,但出门之前把衣物理好又花不了你多少时间。而且,你这样出门,别人会以小见大,看到你生活没有条理,便会想到你的工作会不会也是这样?”

(3)举例反诘

卡耐基说,要想说服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举出例证。它远比抽象的论证要有更大的说服力。特别对于那些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命题,或者类似主观的臆断、论断,只要举出一个相反的、个别的例子,这些命题、论题就不攻自破了。

有一次,拿破仑对他的秘书说:“布里昂,你知道吗?你也将永垂不朽了。”

布里昂不解拿破仑的意思,拿破仑解释说:“你不是我的秘书吗?”

布里昂笑了笑说:“请问,亚历山大的秘书是谁?”

拿破仑答不上来,他赞扬道:“问得好!”

看来布里昂并不寄望于依靠名人扬名,但仍不忘作为秘书对主帅的尊重,所以采用表面请教的方式,表达反诘的内容:“请问,亚历山大的秘书是谁?”这是直接反驳论点,证明了大前提的虚假。大前提不真实,那结论就不攻自破了。

(4)理在情中

感情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故而它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同样,在说服别人时,更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时对方并非对道理本身不接受,而是与讲道理的人感情上合不来。这时讲道理的人要擅于联络感情,注意反省自己有无令对方反感的地方,及时克服和纠正。尤其当对方产生抵触心理时,更要以诚相待,在理解、尊重、关心的基础上,再讲道理。

中国旅行社扬州分社的李建平在陪同客人游览时,客人中有几位照相迷,每到一处,照起相来没完没了。李建平不好对客人硬性规定时间,便说:“朋友们,中国幅员广阔,名胜颇多,佳景处处,美丽无比,再好的相机,再多的胶卷,也不会使您满意的。我认为最好的照相机就是您自己一双勤快的眼睛;用不完的胶卷是自己的头脑。只有它们,才能从这儿带走真正完美的记忆。”

这番话是李建平针对一些客人“让我们多拍几张照片”而谈的。他的暗示人情入理,语言优美,巧妙地催促了客人,并且能达到让客人理解的目的。

(5)点到为止

以符合对方的“口味”为出发点,把道理讲得绘声绘色、情趣盎然。美妙的语言是大道理磁石般的外壳,它能吸引听众去深入理解其内涵。

啰嗦的话往往令人反感,但有些人恐怕对方听不懂,翻来覆去地讲同一个道理,结果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应因人而异,针对实际把握要讲的内容,该讲的一定要“点到”,同时又要注意留下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对方去领悟、消化。

(6)先赞美后将军

我国援建B国一大型运动场遇到了停电的困扰,难以按期完工。工程队负责外事的黎晓女士便找到该国电力委员会经理高迪卡,谁知对方百般推诿。

碰钉子后黎晓决定智取,她先设宴款待高迪卡,不断以外交辞令夸赞他“颇有才干”,感谢他对双方的支持与合作。正当对方喜不自禁时,她话锋一转,以调侃的语调说:“高迪卡先生,您是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我们如果不能按期完工,虽然经济上受损失,可是对您的影响恐怕更大了。贵国运动会不能如期召开,那么,您头上的乌纱帽没准也会被拿掉呢!”此言在软硬夹攻中点明了要害,立即引起对方的重视。

高迪卡只得笑道:“不会误期的,不会。”

工地上很快就恢复了供电。黎晓打动对方的,正是用先赞美后将军的套路,从而显示出话语的分量来,对方能不予以重视么?

(7)借助外力

我们是如此地在乎别人对我们的感受,所以通过第三者佯装无意间转述你对他人的某种意见,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劝说效果。

某丈夫经常泡在麻将桌上,妻子多次劝说都无济于事。一次,妻子在一个同事家诉苦说:“我那位什么都好,就是玩心太大,整天垒小长城(麻将),真拿他没辙。”后来此话传人该丈夫的耳朵里后,他的行为大为收敛。

应用这种劝说方法应该注意的是,应该在对人作出肯定性评价的同时提出某种希望,这样对方才会认为你的话是客观的,否则只数落缺点而不提及长处,反而有在背后搬长弄短之嫌。

3.类比谏言,讽喻言理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上朝对齐宣王说:“您有一个臣子,把他的妻子儿女都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发现他的妻子儿女受冻挨饿已有好长时间了,那朋友不顾信义到如此程度!请问,对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对付呢?”

齐王说:“那就和他断交!”

孟子又问:“假如管理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该怎么处理呢?”

“罢他的官!”齐王答得很干脆。

孟子紧接着说:“假如一个国家政治搞得不好,那该怎么办呢?”

齐王明知理亏,无言相对,就回过头来对左右侍从张望,把话题扯到别的事上去了——他认输了。

言语交际的过程中,面对上级、长辈等位尊者,为了达到说理的目的,往往采用类比的方式,先从最容易接受的问题人手,一步一步地接近正题,就会使对方不知不觉地就范,这就是类比推进的手法。孟子对齐宣王的进谏,正是采用此法:受朋友之托却未忠人之事——断交;法官管不好下属——罢官;国君管理不好国家——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举出的这三件事,相同的性质是“受人之托”:没有照顾好别人家属的人是受朋友之托;法官是受国君之托;国君是受上天或百姓的委托。既然前两者齐王都采取了果断的处置措施,那么对待国君又应怎么样呢?国王当然不会自行免职,但他已经明白了四境不宁、人民冻馁穷困的主要责任在已。换句话说,孟子用这种委婉的方式达到了进谏的目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体跌丽(yili美丽、漂亮)。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甚美,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反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