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四)
22126700000079

第79章 独具思维的故事(9)

到了夜里,曹吉祥、石亨、张轨、徐有贞等人带着亲兵抬着轿子又来到南宫,南宫的士兵已经睡着了。石亨一把抓住那个把门的士兵,把刀压在他的脖子上,说道:“快把门打开,否则你小命就没了!”这个士兵从梦中惊醒,迷迷糊糊地把眼睁开,一看这么多人,吓了一跳,立刻把门打开了。朱祁镇坐上轿,向皇宫行去。

到了东华门,守卫的禁卫军喝道:“站住,半夜三更的,干什么去?”

朱祁镇把轿帘打开,说道:“大胆奴才,连我太上皇也敢阻拦不成?”

那个士兵一看真是太上皇,吓得吐了吐舌头,立即放行。

朱祁镇在夜里到了皇宫,又坐上了久别多年的宝座,他心中感慨万分,有一种心酸的滋味。历史上把英宗复辟这件事称为夺门之变。

徐有贞命手下的亲兵去敲景阳钟,钟声一响表示皇上上朝。文武百官心里还在想:今天怎么这么早。等来到殿上,一下都愣了,原来是太上皇坐在宝座上。徐有贞大喝一声:“太上皇复位,你们还不快快下拜!”众人跪倒拜贺,朱祁镇又夺回了皇位。

朱祁钰也得知了情况,他没有说什么,因为身体病得厉害,他知道如今斗不过哥哥了。没过多久,朱祁钰病逝。朱祁镇又稳稳当当地做上了皇帝。

12.西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西太后即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是清咸丰皇帝的妃子,深得咸丰皇帝的宠爱,因她生了咸丰的惟一的儿子载淳,晋封为懿贵妃。咸丰十一年(1861甲)七月,咸丰死,载淳即位,是为同治帝。懿贵妃那拉氏和皇后钮祜禄氏并尊为皇太后,上尊号为“慈禧皇太后”和“慈安皇太后”,分居西、东二宫,慈禧太后因居西宫,故称西太后。

西太后的热衷于权势和野心勃勃,咸丰帝生前已有察觉,故临终前让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辅弼幼皇。西太后与慈安太后巧施阴谋,发动政变,除掉了八大臣,宣布“垂帘听政”,掌管了朝中大权。

载淳是一个懦弱无能、胆小怕事的皇帝,特别是在西太后的严厉管束下,毫无作为。他只活了19岁,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身患恶疾,抑郁而死。

继承帝位的是咸丰弟醇亲王奕伕的儿子载湉,即光绪帝。这是西太后一手安排的。光绪帝即位时刚刚四岁,两宫继续垂帘。光绪七年(1881年),东太后突然暴亡,西太后独揽大权。

企图长久独裁的西太后从一开始就没有放松对小皇帝载湉的控制。光绪十五年(1889年),西太后宣布“撤帘”,政归光绪帝后,仍抓权不放。她采取的权谋是:表面上不予干涉,实际上却在暗中主宰着朝政。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光绪皇帝的被囚禁便是她用此种阴险的手段一手导演的。

1889年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发起者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一批有识之士。甲午战争后,他们鉴于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抱着忧国忧民的愿望,上书光绪皇帝,力主变法维新。维新派的变法思想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赞同。因为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对光绪帝也是一个强烈的震动,他痛感丧师失地的耻辱,有意改革政治,振兴国家,同时也想利用不断高涨的维新运动来摆脱自己的傀儡地位。于是,在得到了西太后口头允许后,在一班开明大臣的支持下,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颁布了“定国是诏”,提拔任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维新变法。光绪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从6月11日到7月下旬,先后颁布了几十条改革的诏令,主要是经济、军事、文教方面的改革,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对于维新派的新政,西太后表面上忍让宽容,实则是恨之入骨。从推行新政那一天起,她便加强了对军队实权的控制,并部署力量,准备发动宫廷政变,逼光绪下台,剪除改良派。

就在明定国是诏颁布后的第四天,即6月15日,西太后就迫使光绪免去了他的最得力的助手、老师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逐其回籍,孤立了光绪。

同一天,西太后又迫使光绪下令,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目的是给那些大臣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让他们感到,执掌着官员任用的是她西太后,不是皇上。这样,新政机关虽然建立,但由于顽固派的把持和官员的瞻前顾后,新政不能推行,变法诏书等于一纸空文。

也是在这一天,西太后还强迫光绪任命她的亲信荣禄署直隶总督。不久,荣禄又由署理而实授,并加文渊阁大学士衔,统率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掌握了京津近畿的兵权。于是,荣禄“身兼将相,权倾举朝”。

这三道政令都是西太后在“不干涉”的幌子下发布的,是西太后为发动政变进行的准备。

荣禄即将出京就任新职时,西太后与他密谋:等秋天光绪同她去天津阅兵时,发动兵变,废除光绪,另立由她控制的新君。

当西太后将这一切计划安排妥当后,知道光绪已成釜底游鱼,便对他的变法维新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仍然是一副“不干涉”的面孔。她索性搬进了颐和园,整日与太监、宫女悠闲地游山玩水,看戏消遣,似乎她已脱离朝政,对变法维新听之任之。当那些被革职免官的满族贵族来颐和园向西太后哭诉,并请她出面干涉时,西太后或避而不见,或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你们自己不想办法,只知道哭哭啼啼地来找我,就能有什么办法呢?”与此同时,西太后却一方面在内廷布置亲信,密切监视光绪,一方面坐待光绪到颐和园来向她请安,观察他的动静。她还抓过了颐和园的警卫权,又散布谣言说光绪身患重病,以动摇维新派的决心。

光绪得知西太后的政变阴谋后,十分恐慌,密令康有为等人“妥速密筹,设法营救”。康有为等束手无策,只得求助于袁世凯。9月18日深夜,谭嗣同只身去见袁世凯,请他拥护光绪,杀掉荣禄。谁知袁世凯是个两面派,当面表示要忠于光绪,并说“诛荣禄如杀一狗耳”,背地里却向荣禄告了密,荣禄马上专车进京,到颐和园面告西太后,并请西太后再次训政。西太后即令荣禄派亲信卫兵,守住紫禁城。

9月21日凌晨,西太后携带大批随从,从颐和园赶回皇宫,先将光绪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宣布重新“训政”,接着搜捕和屠杀维新派,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戊戌六君子”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很多赞成变法的官员或革职或流放,新政措施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取消,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百日维新”被西太后发动的反动政变彻底扼杀。

综观西太后的戊戌政变,其政治权谋是表面上不予干涉,暗地里却杀机四伏。从光绪宣布变法之始,西太后就暗中进行了政变部署,使维新派的一举一动都在她的严密监视之中。一伺时机成熟,马上露出狰狞面目,举起屠刀向维新派杀来,终使无权无勇的光绪皇帝抱恨瀛台,康梁两人逃亡国外。

光绪在瀛台被软禁十年以后病死,西太后也在光绪死后的第二天一命呜呼,结束了她利欲熏心、阴险狡诈、罪恶昭彰的一生。

二、弑父夺位,称帝高于一切

1.北魏开国皇帝拓跋讬被子残杀

十六国后期,北方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崛起,渐渐扫清河朔,雄踞中原,它历经一百五十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强盛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就是北魏,原称代国。

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386年—408年在位),是魏晋南北朝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容易造就英雄。但像拓跋珪这样流亡十余年,寄人篱下,未到成年便能号召旧部,重整旗鼓再造江山的君主,却绝无仅有。现在山西省大同市西北云冈石窟中,有一尊巨大的佛坐像,据说就是依照拓跋珪的形象雕成的。那尊雕像广额大耳,直鼻细目,确实不同凡响。看着它,不难想象出拓跋珪当年驰骋漠北、南征北战、开拓疆场,建立强大魏国的雄姿。但谁又能料到,这样一位天之骄子,最后竟死于宫廷之变呢!

拓跋珪十六岁重兴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远近部落的酋长,大小国家的国君,看到拓跋珪如此英雄,纷纷前来结好,其中不少送来女儿或宗女,要求结亲,以求政治上有所依靠。拓跋珪的结发妻子是刘夫人,她为拓跋珪生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因为是长子,最有继嗣的资格,所以取名拓跋嗣。刘夫人最早跟随拓跋珪,又生有长子,加上善管内政,很有本领,在宫中威信很高,因此,受到拓跋珪的敬重。按说刘夫人是最有希望立为皇后的。但是,代国宫中有一个祖上传下来的老规矩:将被立为后的女子,必须亲手浇铸一个铜人,能铸成,则说明受天命委托,可立为后;铸不成,则没有资格立为后。拓跋珪曾经举行隆重的仪式,请来最高明的助手,协助刘夫人铸像,但不知什么原因,竟然没有铸成。因此,刘夫人就失去了作皇后的机会。

拓跋珪平定后燕后,掳来了后燕主慕容宝的幼女。因为她美貌动人,被收入宫中。慕容氏举止端庄大方,性情温柔贤淑,很得拓跋珪的宠爱。刘夫人铸像失败后,在朝臣的再次奏请下,拓跋珪选中了慕容氏,为她举行了铸像仪式。慕容氏运气好,没费什么劲儿铜人就铸成了,很快就被立为皇后。

刘夫人年长有威信,又生有长子,没有立为皇后;慕容氏年幼新来,反而立为皇后。这自然引起刘夫人和其他一些妃嫔的不满。这些妃嫔有的挑唆刘夫人去排挤打击慕容后,有的劝刘夫人沉着气,等儿子当上皇帝后再总算账。总之,出什么主意的都有。

这些闲言碎语传到拓跋珪耳朵里,搅得他心里很烦。拓跋珪有许多儿子,他认为最有能力继承自己事业的,还是拓跋嗣。因为拓跋嗣是个仁义忠厚的孩子,拓跋珪对他很放心,知道他将来不会欺负自己的庶母和弟妹。但他不能放心刘夫人,尤其是将来当了太后,权势无边,难免做出伤害非亲生子女的事情来。而且,如果太后扶植外戚,把持朝政,还会给国家带来灾难。他深知历史上发生的这种情况太多了。于是,他想了一个有效的、但又残忍的办法。

一次上朝时,拓跋珪宣布了一条规定:今后,魏宫里立太子时,先要杀死太子的母亲。说完,又宣布了一道具体的诏令:诏立拓跋嗣为太子,同时,赐太子的母亲刘夫人即日自尽。

诏令一下,朝臣们都惊呆了。半晌,拓跋嗣首先明白过来,他扑地一下跪倒在父亲面前,痛哭失声,要求父亲不要杀掉自己的母亲,要求父亲另立别人为太子。

对这条每立太子先杀其母的规定,拓跋珪是经过反复考虑才下定决心。他早已作好了思想准备,所以,在拓跋嗣痛哭求情、随之群臣纷纷跪下求情的时候,他非常冷静,缓缓地说:“这不是我自己的发明创造,五百年前的汉武帝就是这么做的。我这是为社稷着想,为大魏臣民着想的,希望你们也不要仅仅考虑到某个人的生死,而不顾及国家的安危。”于是,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就在北魏沿用下来,直到一百年后的孝文帝时才被取消。

拓跋嗣因为自己被立为太子,反使母亲惨遭杀害,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他昼夜啼哭,不肯吃饭,也不肯睡觉,直到刘夫人安葬后,仍然啼哭不止。拓跋珪知道后非常生气,派人去召拓跋嗣,准备狠狠打他一顿。拓跋嗣因为伤心过度,早已置生死于度外,而且他是纯孝之人,所以并不犹豫,马上就要去见拓跋珪。左右侍从急忙拉住他,劝他说:“如果殿下是真孝顺,就应该替皇帝想想后果。俗话说,孝子对待父亲的打骂,小打接受,大打则逃跑。现在皇帝盛怒之下,谁知会做出什么事来!纵然殿下不怕死,但皇帝真打死了殿下,天下人都会责备他,说他不慈爱。难道殿下愿意自己的父亲背上这种坏名声吗?依我们看,殿下不如先躲出去,等皇帝息了怒,再回来赔罪不迟。”拓跋嗣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微服逃走了。

太子逃走后,拓跋珪心情很不好。他失去了结发妻子刘夫人,又失去了心爱的儿子,使他心里罩上一层阴影。郁闷痛苦使拓跋珪不到四十岁便未老先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