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如何应对企业经营的困难
解铃仍需系铃人,只要改变错误的观念,不景气是可以用人为的力量调节的。
大家都认为经济的景气、不景气与所谓资本主义是分不开的。的确,仔细观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动态,确实是景气与不景气不断在循环。因此,大家都把不景气看作是久晴之后必有雨天来临的自然现象。
可是,景气、不景气真的象自然现象那样无法避免吧?古代以农业为主,技术不发达,所以收获受天气的影响很大。经济情况的好坏,完全依收获的多少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景气、不景气当然可以说是自然现象了。
可是现在,农业因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再完全受天气的影响,也就是说可以用人为因素来改善。何况在现时经济中占了很大比例的工业与商业,几乎都是人为现象。经济现象因素与刮风下雨的自然现象不同,是人为的,是人创造出来的。知道这个道理,就可以凭人的意思来操纵经济。人为了住的舒适就动脑筋设计理想的房屋,是为了在里面住着舒服的。同样的道理,人也可以为了生活的舒适,去设计,改变经济。如果说不景气对人的生活有不好的影响,那么为什么不想办法避免它?经济既然是人为现象,相信造成景气不是不可能的。现实的经济情况相当复杂,并不象盖房子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是不要被现实弄乱了脚步,而失去基本原则。如果以为不景气是无法避免的,就永远不能消灭它。要了解景气、不景气是人为的,凭人们的力量是可以改变的。
话虽这么说,但要改变大家的错误观念,发挥人为作用,调节景气与不景气,也许比克服自然现象还要难。
打破本位主义的立场,视生产与消费为一体的两面,才能增进彼此的合作与成长。
看了最近的不景气,深深感到生产与消费是一体的两面,息息相关。
生产减少的原因是消费量减少了。这时,各工厂会有停止加班、暂时停工或要求自动退休等措施,亏损比较大的公司就不得不停发工资或取消调整待遇。结果,工人的收入减少了,甚至没有了,更造成消费的萎缩。
不仅这样,工厂的生产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原料及各项物资的消费。生产活动降低,原料消费量就减少。于是,生产减少,消费也会减少;消费减少,生产就减少。相反的,消费活泼了,生产就会旺盛了,就会产生新的消费。两者是一体的两面,互为因果关系,不可能单方面的旺盛或衰退。
当然,单从个别的立场来看,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同。可是站在社会全体的观点来看,大家都直接或间接与生产有关系,同时也都是消费者。
古代人类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生产与消费成为一体。但那种单纯的方法不能提高生产与消费的品质。为了要过更美好的生活,逐渐变成由专门的人来生产专门的东西,供给大家使用。后来一再演变,终于成为象今天这种高度分化的复杂状态。
在这种情形之下,大家又忽略了生产与消费是一体的,而各自站在本位主义的立场,认为生产与消费是对立的存在。这种情形如果太严重,生产者与消费者会以不信任的眼光来看对方。当然还有其它原因,但总是不能忘记生产与消费其实是一体的。就因为忘了,才会造成今天生产与消费都走下坡路,经济活动一天天衰退,物价飞涨,造成社会不安的动荡局面。要克服当前的困难,首先要唤起大家重新认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促进它的良性循环,不景气才会很快地过去,迎接光明的未来。
惟有生产与消费互相协调,才能稳定经济,进而发展经济。
为了实现美好的理想,必需要综合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各方面的努力与完善的成就,才能达到更完善的境界,因为美好的理想是综合全体的理想,是大同理想。古人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见民生经济在人类的社会里是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且是最基本、最受人民所关注的。经济,是维持生命与生活的基础,假使没有了经济,或经济不稳定,就算有再高的人生理想、再完美的人生计划,终是会如春水东流,一切都付诸阙如。那么,就谈不上民生乐利、社会繁荣了。
话虽如此,但是我们并不认为只有经济是人生的一切。俗语说得好:人是为了想活得更好而摄食,并不只是为了摄食而活。这样一生才能觉得有意义,充满喜悦。
换句话说,经济的理想不只是单方面的提高物质生活而已,而是希望在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丰富精神生活,让人生更为充实、更具意义。物质生活的便利与富足和精神生活的充实与高尚都是很宝贵的,两者都是人生的支柱。那么为了要争取更好的人生,对这两方面都应该有深刻而正确的认识。而我们若想走向繁荣,必须发挥潜能,将与生俱来的宇宙根源力量活用在生活当中。
关于经济内容,简而言之,即生产与消费。
生产与消费,就等于推进人类经济生活的车子上的两个轮子,假如生产很盛而消费跟不上,则物资就过剩,会引起不景气等现象;若消费太多,而生产赶不上,就会由物品供应的不足,而引起经济恐慌等现象,大家的生活又会变得很不安定,沦于颠沛流离的惨境。
如此说来,生产与消费就好象车子的前后轮子一样,无论前轮或后轮,太大太快或太小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是两个轮子要协调一致,才能跑得稳当,不出差错。所以当我们想到经济的时候,不能光注意生产的一面,而忽视了消费;或者仅仅去想消费的一面,而忽略了生产的一面。必需要二者兼顾,进一步谋求其间的调和。
但是即使要把生产与消费加以调和,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生产过剩的话,就要适当限制,使消费能与之调和;另一种是刺激消费,使它增加,让它和过剩的生产能配合一致。以往假如生产太多,就加以限制,也就是以限制生产为手段。不论就国家的政策来说,或就一个企业体而言,一旦生产过剩,最初想到的处理方式便是限制生产。
然而,出现生产过剩之时,最重要的一点,而且还是必须注意的一点,就是产销途径是否已做得很完好、很周备了?过去日本因为水泥生产过剩,在大家伤脑筋的时候,水泥的生产设备还一直在增加,制造很多优良的产品。然而市场的生意仍然不理想,产销不能一致。所以在生产公司的立场上,为了维持经营,只好做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大规模减产,以改善滞销状况,保持价格的平稳,这对任何生产公司而言都是不得已的做法。但是在另一方面,当时的日本,对于水泥的用途,并没有一个适当的处理。需要使用水泥的地方到处都有。当时日本境内的道路很多都需要改修,而且这些道路的翻修也会成为振兴产业的根基。所以在当时水泥过剩,而失业人数也大增的情况下,如果能翻修道路,不但使公司改变了不景气的现象,而且还能解决一部分失业工人问题。然而大家并没想到这样做,只是消极地实施生产限制,使每一家公司都因为不景气而苦恼。
当时的为政者,竟视若无睹,任令生产公司去减少生产。如果仔细地想一想,实在没有比这样做更浪费的。可以生产出来的财富结果却受到限制而不让生产出来,这就完全违背了繁荣、和平、幸福的原则。当时如果由国家以廉价收购多余的水泥,用来铺设道路,那么生产公司虽然不能有很高的利润,但是为了维持经营,也会高高兴兴地以较低廉的价格出售,继续生产。而日本的道路网也会更为健全,这对产业界、经济界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会因此对当时的失业救济做出一些贡献。
这完全是由于当时为政者的经济观念有很大的错误所致。不景气是资本主义的病态,无法避免,在这种想法之下去看经济现象,因而不能积极解决问题,也是必然的,因此而让每一家企业爱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能够站在更远的观点上去正确地处理问题。
有这样一个错误的经济观念,怎么能产生促进繁荣的对策呢?松下先生认为不景气这种现象,若是筹划得很好的话,本来就不应有的,这也就是正确的经济观念,由此观念看来,我们必须把经济的政策从根本上去检讨。
生产,是不可过分加以限制的,必须尽量地去生产。当生产过剩的时候,则必须想办法加以消费。因此就原则上来说,生产过剩的时候,并不需要加以限制,而是想法提高消费与生产配合,才是走向繁荣正确的途径。
在第二次大战结束之后,迅速恢复生产,是重建日本的一个途径,因此采取了生产第一主义的政策,而消费则被限制,大家所提倡的是过刻苦耐劳、节俭的生活,这在当时可说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从正确的观点看来,努力去复兴生产固然没错,但是为此而极端地限制消费则是不当的。
由这样的观点看来,努力复兴生产固然没错,但种种生产设备都遭受根本的破坏,因此在这个不幸的期间,或许消费是可以限制的,但是象这种事态,就等于天灾,或者是大战争那样,是属于非常特殊,而且不正常的状态,并不时常发生,因此以配合生产去限制消费,在经济的原则上是不可能存在的。使生产丰裕,也使消费丰裕,这便是正确的观念,因此我们不是要把进展的东西加以抑制,而是把迟缓的东西提高,使生产与消费无限地调和下去。我们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放在这里。为政者如能抱此观点,去推行一整套的经济政策,人们的经济生活才会开始顺利地运转,而繁荣、和平、幸福的大道,也就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穷则变,变则通是面对困难时的法则;更重要的是,必须以有始有终的乐观态度经营事业。
在一九六一年,松下先生到处去演讲,当时他的言论,稍微倾向悲观。也就是说,这种经济状态,如果长此以往的话,日本的经济情势就会逐渐恶化,也就是说经济危机就要出现。因此,他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悲观论者。事实上对于经济发展,他并不是悲观者,而是乐观者。如遇到非常困难的时候,就思考穷则变的先人教训。
自己也体验了很多,结局总是变则通,万事都可解决的。
松下先生就是这样,有始有终地以这样乐观的态度,经营事业至今的。
人的观念可以象孙悟空的如意棒伸缩自如,在困境中发挥神奇功效。
面对这个艰难的局面,如果要把它当作空前发展的基础,进而巩固松下电器公司百年发展的根基,松下先生认为一定能办得到。他希望大家也要有这样的想法和信心。倘若各位以为不行、不可能,例子的想法就不能实现了。
倘若大家都和他的想法一致,愿意为松下电器公司的百年大计贡献力量,那么,必然会有各种完善的方案制订出来。如果有人以为很勉强,没有那么简单,请不要客气地说出来,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思想。
这样,人们昨日以前的想法和今后的想法,便会截然不同。从来很害怕、很担心,也感到怀疑的事,反而会觉得很有意义,从而不断产生勇气来。
人的观念,是象孙悟空那支如意棒一样变化无穷的。有人悲观地认为在大世界中没有活下去的价值,非自杀不可;也有人无论工作是多么辛苦,也能把天下视同己物,怀着宽宏广护的胸怀,昂首阔步地前进。
困难的时局才是开拓我们处境、公司命运和国家前途的大好机会。人在逆境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奋通向前。最近常听到转变想法这句话,松下先生觉得很有意思。转变想法简单地说就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原来是从正面看的,现在要从反面看。这样原来从正面看不到的,现在却可以看到了。同样的道理,原来从反面看的,改从正面看了以后,也可以发现很多以前看不到的。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发现很多东西,产生很多新的想法,而直接促进事情的发展。
这样说好象很简单,其实转变想法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的重要性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到了紧要关头,往往因主观作祟,马上又犯老毛病了。
松下先生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心胸愈来愈狭窄,象拉马车的马一样,将眼睛的两旁遮起来,留下只能看到前面的一点空隙。这样怎么能转变一百八十度呢?应该把心胸放宽,才能期待想法转变。
现在是想法转变的好时机。景气好的时候照原来的想法,事情都很顺利,谁会去想转变想法?可是困难的时期就不一样了,一切都不正常,产品滞销,经费、人事费因通货膨胀一直上涨,资源、材料愈来愈缺乏,企业经营面临崩溃的危机。在这个非常时期,靠平常原来的想法困难是不容易克服的。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改变想法。比方说过去做一件东西需要一吨的铁,现在因原料缺乏,能不能改用五百公斤而做出比原来更好的东西?这靠平常的想法做得到吗?所以想法必须要改变。
最要紧的还是心胸要宽广。遇到困难就惊惶失措,不能沉着应付,怎么能改变想法,而从另一个角度去处理问题呢?现在是空前困难的时期,也是靠转变想法开创新路的最好机会。但愿我们都能放弃旧观念,能够从另一角度看,那么无论面临如何困难的局面,相信也可以顺利解决。
倘若方法妥当,处处有出路。一有这种心态,好方法、好计划一定会不断涌现的。
最近报纸天天都有公司裁员或倒闭的新闻。不景气的现象依然没有好转,这是很糟糕的事。不过,象现在这种情形,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改变,只有等待时间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