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松下,你知道多少
22126000000154

第154章 不断进取的领导人才的重用(3)

凭这几句话就可以看出家康不愧是个统治天下的领导人物。虽有强敌环伺,但却使他有竞争的想法与雄心,不断地督促自己。正当他的部下为强敌的死亡而欣喜若狂时,家康却能超出一般人的眼光,而为未来着想,所以才能从中发现到自己蒙受的重大损失,这实在不是常人所能考虑得到的。

以当今的企业界来说,许多经营者一旦面对同行的竞争,都会觉得非常困扰,有时还会在私下谈判和解,甚至搞联合垄断,而危害到社会。企业经营者如果能鼓舞自己的雄心,以德川家康为榜样,对自己的事业应有很大的帮助,那不仅只是吸取对方的长处,还能促使自己的心胸更加开阔。

德川家康本身的兵学素养固然很高明,但是他以敌人为对象,激起竞争意志和学习改造的态度,我认为才是他所以能成功立业的主要原因。

一个领导者能使人们感念的,往往不是来自他的威势,而是来自他的德行与恩泽。

中日八年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国民政府蒋介石声明对日本采取‘以德报怨’的政策,希望中日两国从此结束仇恨,和睦邦交。他这种宽大为怀的心胸,真是难能可贵,既不主张报复,也不主张赔款,许多日本人都感谢不已。

以德报怨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古圣贤老子的名言,历来各朝代的贤君名臣等领导人,都把这句名言奉为哲理,成为中国传统的美德。例如三国时代,诸葛孔明为了想让西南蛮族降服,他并不是一味地采用武力,而是采取恩惠怀柔的手段,七擒七纵,最后使蛮族心悦诚服地归顺了西蜀。

象这种中国的优良传统作风,蒋先生又一次地躬亲实践,充分显示了一个领导者的宽宏气量。

用权力命令来指挥别人做事,并不是办不到的。例如领导者对某人说:你去做那件事,不然的话我要你的命。虽然他心不甘情不愿,但为了爱惜自己的生命,可能还是会照做不误。问题是让人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事,既得不到好效果,也可能使人心不满,隐藏祸端,最后爆发时,反而把事情闹得一发不可收拾。

总而言之,利用武力、金钱、智慧来命令别人做事,当然不会完全没有成效,只是能用道德来感化别人的话,应该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古人有句名言说:用道德来降服众人,道德是教育别人的无声语言,每个人都会发自内心的服气。就是这个道理。

释迦牟尼也是个道理修养十分崇高的人,佛经记载,在他的道理感化下,连发疯的大象都会驯服地跪下来。

身为企业领导者虽然无法事事向诸葛亮或释迦牟尼这些伟人看齐,但至少在道德上不能有严重缺感,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

领导者不断地修养自己的道德,对于经常喜欢作对的部属,总要想办法使他服从——但不是使用任何强制的手段,否则反而徒然激起新的反抗,更是得不偿失。最好是一方面以威势行使自己的权力,另一方面不忘以恩惠德泽来使别人感动,愿衷心服从。那就是说,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也要经常去考虑对方的立场,以德动之,以行导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经营者对传统过分遵循,而不肯求新求变,将失去前进的动力。

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末期,那些站在领导阶层的武士们,因为长期沉溺在太平盛世的歌舞世界中,尚武尚朴的风气逐渐衰微。虽然口口声声说要排外,但遇见英法帝国的零星攻击,仍不免抱头鼠窜,真是惨不忍睹。一般百姓看见这情景都不免要怀疑而抱怨说:难道那些武士已经变得那么懦弱,不能为国效力了吗?

高杉晋作敢于求变创新,主要是他了解当时的世界局势,参考欧洲军队的实况,知道武器进步,个人的武技已不再是打胜仗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决定放弃传统迷信武士的做法,整顿军队。当然,也因为当时淫逸成习的武士已经失去战力,才使他想到应该集合各方面的人才,来组织军队。结果他以杂牌军打败纯武士的正规军。这个事例不也同样可以说明企业领导者用人要不居一格,求实创新,勇气开拓,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人们往往固执地保守某一观念,旧的观念习俗尤其不易改变。可是时代在不停地进步,许多观念在昨天还被看成定理或原则,到今天又无情地被推翻了。所以领导者想有所作为,应该有求新求变的勇气,千万不要对不符时代潮流的落伍观念执迷不悟,成为顽固封建的人;而要经常以较新的眼光,或较前进的立场去判断各种事物的价值,谋取国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个企业成功的领导者,应敏锐地观察世态的变化,以求不断产生新的观念和方法。

中国古代商朝的始祖商汤,以仁慈的心,布施仁政,连孔子都称他是明君,并对他的道理备加赞赏。商汤曾在经常使用的盘子上面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这句话真正的意义,是告诉我们,应该抱着日新又新的心理去观察每一件事情。如果能够确切实行,自己的思想也会愈变愈新。商汤就是把这种观念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才会把这句话刻在他每天都使用的盘子上。在三千多年前,一切变化迟缓的时代,就能够有日新又新的观念,真可说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而今天新时代的企业领导者,又何偿不是如此呢?

世界的进步虽然有快慢的差异,但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中。所以,昨天可行的事,也许就不适合今天了。在此多变的状况中,如果以十年如一的方式反复去做同样的事情,一定没有成功的希望。所以,一位领导者应该敏锐地观察世态的变化,时时产生新的领导观念。更重要的是,要实行为了配合这种新观念所产生的新方法;而想要有新的方法,就必须自己先有日新月异的观念,不拘泥于过去的思想和作法,这才是一位企业领导者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在商汤稍晚的时代,大约是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曾说过诸行无常。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一切万物都在流转,连太阳也不例外。今天的太阳已经不是昨天的太阳。

可见不论东方或西方的圣贤都在强调日新又新的观念,更何况我们身处在现代这种日新月异的时代。身为领导者,如果依然抱着因循守旧的思想和态度,那真是不可原谅的。

松下先生说:商场如战场,能够审时度势,先于别人分析出未来的发展态势,早作准备,必定占尽先机,无往不胜。如此的先知先觉,需要细致的观察、深入的分析、勤免的探索……。松下幸之助的经营天赋,是从小就显露出来的。如果说他的第一、二次职业是被动的安排,他的第三种职业就已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了。尽管那时他还只有十七、八岁,但对产业方向的分析,却是许多成人都不能比肩的。

由于家境的困难,松下九岁时在父亲的推荐下进入一家卖火盒的店铺当学徒。这种末路的生意很快就歇业了,松下经亲戚介绍进入五代自行车店。正是在这里的七年之间,使松下充分观察了他所买卖的自行车和电车的对比。长期的观察,使松下认识到:未来的世界上,自行车将被淘汰,电车将大行其时;与此相应,和电有关的电器事业,将来必有灿烂的前景。基于这样的认识,松下不满足于眼下的工作,他迫切地希望去一个和电有关的地方去谋职,寻求发展。

一般人都只是暴风雨来了的时候才觉察出来,而燕子在暴风雨来临前夕就已察觉出它的气息。松下就像一只燕子,在电器革命尚未到来的时候,就觉察出了这场暴风雨的气息。而且,在此之后,他一直抱定这样的信念,在电器制造领域努力。松下创业之初,所生产的是自己发明的改良灯头。由于这种灯头利弊参半以及其他一些原因,这项事业搁浅了。挽救他的三人企业的,是一家经销商受托向他定做电风扇底盘。松下被这种产品拉上了岸,并且垫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一有机遇,他还是及时地切入更直接的电器制造领域。他的产品,大多是和电有关的,时至今日,众所周知的松下产品仍然是松下电器。

历史的发展虽不尽如松下当年的判断,自行车迄今还活跃在大街小巷,尤其是在落后地区和环境保护的呼声中,它甚至有些抬头。但是,无论如何,自行车的生意也是无法与电器生意相比的。只要看看我们的左右四邻,就会明白这一点。审时度势,先知先觉,当然不只适用于产业结构这一领域,许多行当也多是如此的。比如地产生意,这一点就显得更为重要。经营者要有这样的先见之明,才不会被时代和社会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