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松下,你知道多少
22126000000101

第101章 中庸之道(1)

松下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他呼吁: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

中庸之道并非松下的独创,中庸之道素来是中国古代儒家推崇的最高的道德标准。

对于中庸,宋代大儒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另一位宋代大儒程颢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就是说,中庸一要不偏不倚,二要无过无不及,控制好合适的程度。松下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显然是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吻合的,他抓住了中庸的主要内涵。

中庸之道何以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觉得,这是由于它反映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精神,按中国儒家的看法,就是它能致中和,达到中正和平,而使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历史经验证明,实施中庸之道,避免过激和片面性,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问题的正确处理,而搞反中庸,矫枉必须过正那一套,则会给社会、给个人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

不过,要真正实施中庸之道,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它非经过人们的艰苦努力不可。

照中国传统说法,讲中庸之道的人,在处理一般人际关系中,应该要讲厚道,注意与人为善,以诚、以宽、以礼待人。要具有不计较个人得失恩怨的广阔胸怀,能够容纳各种不同意见,团结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共同把事情办好。讲中庸之道的人,决不偏听偏信,在处理问题时,总要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经过分析研究,作出正确的处理。因而讲中庸,也是讲民主,反对搞一言堂。

讲中庸,不是搞折衷,放弃原则。因为中庸之道即是正道、定理,也就是原则,而正道只有一条,定理只有一个。讲正道、讲定理、讲原则,就是要辨黑白,论是非。不能把事物的各方面折衷起来,超然于是非之外,混迹于黑白之间。

松下曾特别留意的一件事,就是世界各地的纷争不断。近六七十年来,人类在文化、知识方面,确实可以看到惊人进步的痕迹。但在另一方面,因为互相冲突对立,多少人遭到惨死,这也是以前所未有的事情。

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二次大战的伤亡人数,据说已经超过天文数字。不仅如此,其间因世界各地所发生的社会革命和暴动,又使多少人流血牺牲,更难以想象。更可怕的是,世界各国正竟相研究制造大量屠杀武器。

一九四五年春天,松下因公到东京的前一夜,东京刚遭大轰炸。举目尽是凹扭的钢筋,冒烟的残柱、瓦砾、焦土,而且,遍地横尸。战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残忍的事呢?眼见这种惨绝人寰的情景,松下沉思良久。

其实任何人都祈望能和睦相处,互相协助,过安和乐利的生活;也知道在世界各地发生的争斗都是不对的,却仍不惜互相残杀、互相仇视,丝毫不见解决迹象,这种情况若是发生在原始的蛮荒时代,还可以理解,但在这种现代文明社会中怎么也会出现呢?

松下认为,原因之一,是大家在根本上都没有养成明确的人类观。人类实际应有的状态都被遗忘,才会发生互相屠杀的惨剧。

也可以说物质与精神两面的进步,并不一致。不管物质文明如何进步,如果精神涵养无法跟上,则问题便源源而起。在过去六七十年间宗教有之、道德有之、自由主义有之、社会主义有之,此外也有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尽管如此,冲突磨擦,照样层出不穷,实在是全世界人心的危机。我们对精神上的落后,必须作切实反省,我们已到了人类发展关键性的转换期。

俗话说历史会重演,我们都不希望人类的争斗会重演,而且我们也可以避免历史的重演。

为此,松下提出中庸之道以解决人类的诸多纷争。中庸之道在许久之前,就被先哲们提倡。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呢?松下认为,因为人性有容易偏离正轨、过犹不及的倾向。因此,要订定正确的生存目标,也非常困难。古时灌输给大家的观念,都是以家、社会、国家的大义为重,自己的事才是次要的。近来刚好相反,都是要先考虑自己的事。但仔细一想,古时所以教人无视个人,可能是为了要有效活用个人的尊贵,才会更爱国家、爱社会、爱家庭。由此演变到牺牲个人,才是美德。这种看法或许有点极端,但若是只爱自己,别的事我就不管,也是一种偏差。

既然自己那么尊贵,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就得保持美善的环境,街道整洁也会小心维持。不然,就等于没有爱自己。以此为出发点,才会产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公司、爱大家的社会精神来。

所以,自爱的精神,是与爱公司、爱国家的精神相通的,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偏颇。保持这种精神方面的平衡,我们现在也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换期。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系不是要伤害,不是要否定,乃是要互相尊重,共同繁荣。我们对此要多加深思。

松下指出,中庸不是将两者相加除以二,而是一面正确追求事物的本质,一面寻求前进的方法。

目前世界上更多的是左右两派势力的冲突。因此有许多学者主张:要解决这种事态,最好多学习东方的中庸之道。

事实显示,左右极端对立,便会演变出各种事端。这或许可以视为一种进步的过程,然而事实上,由此所产生的损害或不幸是非常大的。所以,左右尖锐对立、争闹不已,未必是好事。

松下觉得还是不要拘泥或偏执于一种事物,而要寻出一条适当的路才好。自古说过犹不及,再好的一件事,倘若太过拘泥,则会产生弊害。以人的欲望来说,任其为所欲为固然不可以,过分压抑,也会使人痛苦,所以,适度的满足,才能使人幸福。政治也是一样,过分严格地限制,国民会感到压迫,太放松又会使社会上增多坏人,秩序大乱。

因此,我们要好好地把握人的本性,据此,不为拘泥不为偏执,寻求适度、适当的境界,这才是重要的。这也就是中庸之道的真谛。所以,真正的中庸之道,不是那种两者相加除以二的办法,而是以人性为主体,一面正确追求事物的本质,一面寻求前进的方法。

今日社会上许多事情,都有偏向一方的倾向,所以,一提中庸之道,便有模棱两可之感,其实,这里所说的中庸之道,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我们应给予更高的评价才是。这样,政治就会变得更好,更有效率。

可惜今天尽管各方面都在阐述中庸之道,却依然到处进行激烈地争斗,这可能是口头上提倡者多,实际行动者少的缘故。

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松下认为,精神与物质是人类生活的一体两面,偏废其一,都不能达到真正的繁荣。

日本今后必须重视如何加强国家的综合性力量。不过这种力量还是要以德为支柱,因此,今后的日本应该朝向精神大国的道路走。

每一个国民都有健全的心理,朝气蓬勃地勤奋于每日的工作,创造精神与物质都富足的生活,并进而能积极为整个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这是我们国家及全体国民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

战后,日本的物资极为缺乏,因此大家一心一意地追求物质方面的改进,终于在经济方面有了高度的成长,甚至可称为经济大国;但另一方面,大家却忽略了充实精神生活,结果,社会上反复地产生无谓的对立或纷争混乱的局面,甚至遗弃孩子、放火杀人及其他的犯罪行为不断地发生。但很多人不仅不惊恐,还漠不关心。松下觉得,今后每个日本人都应该重视心理建设。惟有建设身心健康、心物如一的繁荣社会才配称为精神大国。

不过,不能为了成为精神大国,只把重点放在充实心理的健康而忽略物质的层面。因为人类本来就有物欲,为了提高人类生活的素质,必须先适当地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要。如果只重视精神生活,是不切合人性的。

当然,人类不会完全被物欲所左右,也有自行克制这种物欲的本能,有超越得失的精神。为了使日本及日本人迈向精神大国的境界,必须培养人类这种天赋的美德,使大家在生活、行动上充分发挥。

如此正确地把握人类的本性,既充实物质生活,又充实精神生活,以期实施心物如一的繁荣,就是今后日本及日本人应该追求的精神大国目标。

今日,世界各国都有物质方面获得相当满足,精神方面却落后的困扰。甚至居于领先世界各国地位的美国,也治安紊乱、物价暴涨,呈现社会动荡的局面。

处于这种世界情势下,日本及日本人应该有怎样的作为呢?应该做的事当然很多,但松下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不外是领先其他国家迈向精神大国的大道,并为各国作示范。如果今后日本能向精神大国大道迈进,充实国家的综合性力量,确立独立自主的精神,那么日本必能居于世界重要的地位,完成其神圣的使命,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称赞及欢迎。

在今日一片低迷的世界局势下,如果日本想最先脱离这种混沌的局面并为其他国家示范,那么,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全体国民都应该彻底认识、理解这种态度,共同努力实现真正理想的日本国。

松下认为,以物质、金钱衡量一切的时代总有一天会过去的,因为人在本质上不是物质的俘虏。

今天已是只凭经济大国行不通的时代了。也许眼前能以充实的经济、物质力量,决定是非于一时,但是自今以后,这种以物质、金钱为中心而决定是非之方式,可能行不通了,因为不能这样做的时代已来临,如果长此以往以物质为中心的话,总有一天人类将会被物质所驱策。

为了避免成为物质的俘虏,我们需要改变物质万能的思想,认识天地万物皆为人类而生存的哲理。

迄今为止,人类总是担心物质不足,粮食不够,因此万事以生产为最重要,赴快生产衣料、建设房屋,盲目发展经济。结果产生了无比的物质进步与繁荣,出现了经济大国,这不能不说是意外的成功。可是,以后是否仍盲目地继续以这种方式去建设呢?松下认为不可以了,而且也是行不通的。原因是:以物质扩张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已经完结了。

如果我们能在此时,将物质为中心的发展目标转移为人类精神思想升华为中心的目标,将人类旺盛的精神力量复苏起来,这就是我们在此所言的人类精神的复苏,否则,只有经济物质的发展,便会踏上美国的覆辙。因此,我们应预期有第三思想的出现,我们还要准备应付这种时代的来临。

一千四百年前,佛教就由中国引进,然后将其吸收消化,缔造了日本的佛教文化。人的道德思想行径,亦由中国的孔孟思想传入,采其教义,加以日本化。更将其他外国的物质与新思想文化,引起日本,造成了现在的日本文明。

在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一艰巨的工作中,日本可算是最积极的,与他国比较,日本有着更进步的突出表现。也因为这样,日本由各国引进种种事物,不是照单全收,而是将其吞入腹内,消化为血肉,然后再产生新的思考方法,逐渐地独自缔造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日本民族的真正面目。

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在日本国民心中一脉相传的传统思想,松下相信将来也会继续流传下去,而且也一定会在日本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是没有疑问的。迄今,凡是日本所得到的东西,都已经悉数日本化了,以后得到的东西,一定也会将其日本化。由于这种情形,松下感觉到,日本是在过去二千年至一千五百年之间,从他国吸取各种有益的东西,可能以后就不会是这样了,日本以后要产生新的事物,提供给他国或其他民族。……

不但如此,松下认为年轻人非抱着理想或希望不可,对个人的欲念,则要给以某种程度的抑制。

当然对利害关系做某种程度的考虑,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完全被利害关系左右也不行。任何人做一件工作,都会先想到薪资或待遇问题,但松下觉得此时更应该先仔细考虑:最适合自己的是什么?选择学校?或毕业后选择工作的场合?进入大公司,不见得就幸运,这要因人而定。有的人在大公司很称职;有的人在中小企业反而会有更好的发挥,获得珍贵的经验,变成一个成熟的人。

人生一世,理想和希望是必须的,但欲望和野心也是可以有的,但却要控制,不能任其膨胀。实际上,欲望和希望,野心和理想相隔的仅是一个度,超越了,就可能转化成对方。因此,即便是在构筑理想和希望之时,也要踏实一些。松下认为,不为名利所动,在适合你的岗位上工作,才是人生的真正乐趣。倘若为名利地位而去干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必然惨遭失败,从而剥夺了自己的工作乐趣,也会给社会造成损失。

松下说:明智光秀没有顾虑到与主人织田信长在个性上的配合,种种作为与信长背道而驰,终于遭到失败的命运,我认为这是野心作祟所致。丰臣秀吉非常了解信长的性情,他以适合他的个性作为,得以生存下去。秀吉不断地协助信长发挥他的个性,因为他了解唯有这种做法才是共存共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