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霞祠
碧霞祠在天街东首,是元君上庙为岱顶一座宏伟的古建筑群,建于宋代大中祥符年间,始称“昭真祠”,清代开始叫“碧霞祠”,分前后两院,主要建筑有大殿、配殿、山门、御笔亭、钟鼓楼、歌舞楼、神门等。
总面积3900平方米。正殿内供奉铸于明代的秦山女神碧霞元君像,铜身鎏金,工艺精湛。左右配殿供送生、服光二神像、殿前有香亭,两侧分立两座明代铜碑,至今仍光可鉴人。
这组高山建筑,设计新颖独特,高低错落有致而且又采用了许多金碧铸件,金碧辉煌,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胜似天上宫阙。
◆泰山南天门
南天门的另一名称是“三天门”,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雄峙于十八盘尽头的石壁谷上端,为岱顶关阙。门上有个阁楼,名为“摩空阁”。1984年重修南天门,并于殿北新辟一处观景台,围以石栏,供游人凭栏欣赏岱阴风光。南天门向东一段一里路长的平坦道路称作天街。街左,殿宇房舍毗连错落。右侧为万丈深谷,游人在此荡漾,如置身云海之中,又因街道平整,犹似一条飘浮于空中的天街。
如今的天街上有众多商贩,兜售各式各样精致的登泰山纪念品,可满足游人的选择。崖的东北面有座“望吴峰”,俗称为“孔子崖”。《孔子家语》:颜渊与孔子上泰山,孔子见吴国都城门外系着一匹白马,他便问颜:“看见吴国城门了吗?”颜答:“看见了”。孔子又问道“门外有何?”“像是半匹白绢。”孔子怎能望见千里之外的白马?或云初春阳气以动,遥望薮泽,犰如奔马;或者是无际白云飘忽似马。
◆普照寺
在环山路中间地段,有一十字路口,从路口顺坡北去不远就是六朝古刹“普照寺”。它位于凌汉峰前,峰峦环抱,一洞低流,苍松翠柏掩映,依山层递而上,是一组完整的佛教寺院古建筑群。
普照寺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及摩椴楼为中轴线,组成四进式院落;东西配以展庑、禅房、花园等。山门前高台砌筑,石狮列峙。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西北城上嵌碑碣8砖;东北墙下立着明、清时重修碑。后院有著名的“六朝松”,古松粗大伟壮,长枝盘曲四伸,犹似巨大的华盖。它繁茂的枝叶,疏密相间,像一撒空的密网。
待天晴时,阳光或月光透过绿网便洒下驳细碎的金斑、银斑,令人心醉神怡,难怪郭沫若有诗《咏普照寺六朝松》:“六朝遗植尚幢幢,一品大夫应属公。吐出虬龙思后土,招来鸾凤认苍穹。四山有时泉声绝,万里无云日照融。化作甘霜均九域,千秋长愿颂东风。”摩松楼及两侧正房内,有冯玉祥先生的事迹展览,1984年邓颖超题书匾额:“冯玉祥先生在泰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冯玉祥(1882——1948年)反对当时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于1932年3月隐居泰山。同年10月赴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寇浴血奋战。1933年8月又重返泰山,直至1935年。后来又于1936年5月和1937年8月先后两次在泰山作短暂停留。冯玉祥在泰山常住普照寺和五贤祠一带,他激于民族义愤,积极联络抗日力量,营救进步人士,潜心治学,探求真理,赤心报国,并处处为泰山劳苦民众谋福利。
◆铜亭
岱斋后院的东西两侧,有两处惹人注目的古迹,东为铜亭,西为铁路。铜亭又名“金阙”,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铸造。
亭为铜质,施以銮金,长4.4米中内祀元君铜像。璀璨耀庄浑重,该亭以仿木结构形式装配而成,显示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冶铸工艺。
西侧的铁塔,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65年),造型质朴雄伟,原在“天书观”,后来天书观被毁,1973年移来岱庙,塔身原高13层,全部由铁分层铸成。现仅存底部四层。
◆汉柏院
在岱庙配天门东,院内共有五株汉柏,龙干虬枝,巷劲峭拔,传为汉武帝到泰山封禅时所标题。
岱庙碑刻多集中于此院,共有历代碑刻90余件。仅乾隆皇帝登岱传作就有26块,诗30首。汉碑亭基台上有米芾的“第一山”碑,清人何人麟书杜甫的《秋兴八首》,均为书刻佳作。
◆天贶殿
天贶殿为岱庙的主体建筑,是宋真宗赵恒为庆祝所谓“大书”,而天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建造的。
在殿建于长方型石台之上,三面雕栏围护,长48.7米,宽达19.73米,高22.3米。重檐歇山,彩绘斗拱,画瓦盖顶,下有八根大红明柱,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与北京故宫以及曲阜大成殿,合称为“中国三大殿”。
殿中祀东岳泰山之神,面容肃穆,气氛庄严。殿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名《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内容是描绘泰山之神出巡的盛况。画面共有人物672位,衣服装饰神采表情各不相同,配以仪仗,山川树木,亭台楼阁,布局严谨,疏密相宜繁而不乱,为宝贵的民族遗产。殿前正中有一个巨大的铸铁香炉,两侧为铁缶,上铸龙凤云纹,甚为精致,为宋代遗物。
◆配天门
岱庙坊之北是岱庙大院,四周围筑壮大墙,周环1.5公里。庙有八个门,均按《周易》中的八卦各随其方而得名。
可惜,门棂、角楼均毁于民国年间,有正阳门、掖门、五风楼、厚载门及西南角楼是1984年—1986年按宋代建筑风格重建的。入正阳门后是岱庙大院,迎面是“配天门”,匾额为书法大师舒同先生亲题。门面阔五间,九脊歇山顶,穿堂式,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泥塑像。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侯殿”,祀周围朝谰官唐辰、葛雍、周武三人,配天门后,便是元代创建的“仁安门”。
◆岱庙坊
出遥参亭北山门后,迎面一座高耸的石坊,叫“岱庙坑坊”高12米,宽9.8米,进深3米,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东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与提督布政使施天裔创建。坊起三架,中高错落,重梁四柱,通体浮雕,造型雄伟壮观,雕工精美细致,是清代石雕建筑难得的珍品。
◆遥参亭
这里是游览岱庙的起点,是岱庙的前亭。凡古代帝王有事于岱宗,必定先进行简单的参拜,而后入庙祭神再登山,所以又被称为“草参亭”。亭院南北长66.2米,东西宽5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四周墙壁为红色,二进院落,由山门、掖门、仪门、正殿及配殿组成。
◆岱宗坊
从岱庙向北走一里多路,便到了泰山的山门——岱宗坊,坊起三架,建于明隆庆年间,后记: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郎中丁皂保,赫达塞奉敕重建;1965年又翻修了石坊的方台。民国初曾为慈善院,后毁。坊的西北原有“乾隆行宫”,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清末毁。
◆红门宫
沿登山公路前行,直到登山盘道,便是红门宫,因岭南崖有两块并列如门的红石而得名。现存的建筑为明代天启元年(公元1626年)所建。庙分东西两院,中间有跨道门楼“飞云阁”相连。东为佛寺,名弥勒院,院内东厢为更衣亭,为旧时达官贵人更衣的地方。西为元君庙,有正殿三间,奉祀九莲菩萨铜像,整组建筑以飞行阁为中心,阁下为拱门,盘山道穿行其间,拱门两侧楹联为“万壑泉声沉宝盘,千峰寻影护禅灵”,此处因清晨日出时通红一片,故有“红门烧日”之说。
◆万仙楼
走东路要经过一座万仙楼,在红门宫以北0.6公里的地方。旧时称望仙楼,传为泰山各神会聚之处。此楼建造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原供祀王母,后来祀奉碧霞元君。门洞高4.4米,上层有楼阁三间,黄琉璃瓦覆顶。门洞之上刻“谢恩处”三字,传说旧时帝王登山,地方官员护驾于此,帝令回府,群臣谢恩。另一种说法是香客朝山顺利而归,在此处叩谢碧霞元君保佑,故有引名,楼东侧挺立古柏三株,人称“三义柏”。万仙楼盘山道西侧的石壁上有石刻,特殊之处是取“风”、“月”二字之字心组成,意谓此处风月无边,风景美不胜收。
◆斗母宫
过了万仙楼,向北走二里路,便到斗母宫。这里原为一道观,后来改为佛门的尼姑庵。宫由前、中、后三个院组成,各有大殿三间,中院正殿供奉着北斗众星之母——斗母神。整座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宫门向西,门前有一对刻工精美的石狮子分踞两边。东临听泉山高度,山房之北新建龙泉亭,下有三潭叠瀑,分层而泻宫前有一株明代古槐,状若虬龙,龙枝伏地,故名“卧龙槐”。游人到此,见到的是重峦叠翠清泉瀑溪;能同时感受到山能醉人,泉以涤心,确实为听泉、观瀑、品茗、赏月的胜地。清末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续集遗稿》中对斗母宫的建筑,室内陈设和幼尼的装束及生活习俗曾有生动而较详尽的描述。斗母宫北边还有座“三官庙”、明代称“人祖庙”,传为秦二世所建,祀秦始皇;清改祀天官、地官、水官、今已辟为学校。
◆经石峪
从三官庙向北行数十步,有1956年新建东北向的盘山路,顺着石级跨过吸引涧,翻越一岭就是中外驰名的经石峪。这里有数亩石坪,在南部斜坡上刻着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北齐人所书《金刚经》部分经文。自经石峪返回再北行约半里,有一桥横跨深涧,叫“注水流桥”。桥西北是天绅岩,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帘洞”。岩顶又有条大谷,谷北侧有明代文学家钟惺与林茂之等人合作的《水帘洞诗》。注水流桥以北,又有一桥横跨中溪,俗称“东西桥子”,桥北路东石壁上,有明代吴维岳的大书“歇马崖”三字,因下有石洞可容马而名。又传崖上曾有昌洞宾墨书三画,粗大可观,风雨不灭,所以又叫“三字崖”。
◆中天门
这里正处泰山半腰,亦称“二天门”,游人至此,上山的路已走了半程。中天门是泰山中、西路交汇处,也是泰山客运索道的起点站。有清代建的中天门石坊一座,大门在题有“中天门”三字。这里为泰山主峰的屏障,至此,无论仰望还是俯瞰,均可获得一种享受。仰望岱顶,莲花峰前危崖万仞,南天门形如天阙;俯瞰山下,龙潭、虎山水库如镶嵌的翡翠从中溪三水曲折蜿蜒,奔流而下。中天门一侧又有巨石,状如虎卧,因此得名“伏虎石”。而石壁上有清代吴大澄大篆写的“虎”字。自1980年,为方便游人,这里相继建设了“中天门饭店”楼、“中天门宾馆”及“索道站宾馆”。若时间充裕,游人可在此食宿,更好地欣赏中天门一带的风光山水。
◆五松亭
在云步桥上侧有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封泰山时所封的“五大夫松”。据《史记》载:秦始皇登山时至此遇雨,避雨于大树下,因树护驾有功,即被封为“五大夫”。明代正德年间泰安知州戴经为此作诗:“野鹤孤云自往还,空名千载列朝班。奋髯特立云霄远,偃盖长留岁月间。岱岳托根真峻地,赢秦承命却愧颜。四时秀色何曾改,桃李春风未许攀。”附近的山腰,有古松一株,长枝下垂以控身招手迎客,故名“望人松”,又叫“迎客松”。
◆云步桥
至中天门,要是选择步行上山,前二里多路便是云步桥。开始一段平坦舒适,故称为“快活三里”。
民间传说这里有能解治百病的“玉液泉”,有石纹如龙的“蛟龙石”,有能斩去化雨的“斩云剑”,再往北就是“云步桥”。桥东有石亭,名曰“酌泉亭”,是清光绪年间泰安县令毛蜀云建。此外群峰环围,山势险峻,飞泉清溪,云雾弥漫,人行桥上如游无际。桥北为“御帐坪”,传说,宋真宗登封泰山时,被这里的景致迷住了,曾在石坪上搭帐驻跸,至今柱嵩痕迹尤存。每当夏秋多雨季节,瀑流悬空,水花四溅,如垂练千匹,所以又称“百丈崖”、“银河”。明代弘治间应天巡抚陈凤梧赋诗:“百丈岩高锁翠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
◆十八盘
从对松山谷底至南天门的一般山路叫“十八盘”。全程79盘,共计1633级。前393级称慢十八盘;中767级为不紧不慢十八盘;后473级为紧十盘。
当地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顺口溜。三个十八盘,不足一公里,垂直高度却有400余米。会当凌顶,白云为你擦汗,山风为你清心。天地之悠悠,峰峰之空翠,会使你疲劳顿失,至情不自禁吟颂起李白的千古名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对松山
“迎客松”东北有个招致乾隆皇帝亲笔题《朝阳洞诗》的“朝阳洞”。洞北,两峰对峙,万松挺立,因此叫作“对松山”,也叫“万松山”。这里古树层层叠叠乍起,则松涛轰鸣,如巨浪拍岸,堪称奇观。李白有:“长松人云汉,远望不盈尺”的诗句。清乾隆帝也称赞它:“岱岳穷佳处,对松真绝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