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曾国藩如何改变人生
22102300000030

第30章 最后的辉煌(1)

1.慈禧来到前台

攻陷安庆的第七天,曾国藩将指挥部由东流迁往安庆,住进了陈玉成原来的英王府内。就在曾国藩刚刚住进英王府,还没来得及欣赏英王府的豪华气派时,就接到了北京送来的紧急公文。公文说咸丰帝于七月十七日(8月22日)在热河行宫驾崩,6岁的皇子载淳即皇帝位,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执掌朝政,定明年改元祺祥。咸丰帝没来得及收到湘军占领安庆的捷报,就结束了他短短30年的生命。

湘军上下震惊不已。虽然咸丰在打压湘军上不遗余力,但是在后期,将士立了功提拔还是很快的。当此大展宏图的时候,新皇帝能容忍兵权握在汉人手里吗?能容忍一个大臣拥兵数十万吗?曾国藩不知道。想去京城打听消息又不敢去,一生谨慎的曾国藩只得在大营里成天琢磨。

咸丰皇帝在的时候,乳名叫作兰儿的慈禧就经常为夫分忧,替丈夫阅奏折,杀伐决断,做得有板有眼。肃顺等人以大清祖训为据反对慈禧干政时,咸丰却不置可否。直到他临终时,才觉察到慈禧哭得通红的眼睛里没有悲伤,而是一种难以掩饰的兴奋。咸丰皇帝一手培植的助手现在成了要夺儿子皇位的人。

咸丰皇帝弥留之际作出了最后努力,就是给载淳安排了八位辅政大臣。咸丰盘算着,只要慈禧和八位大臣之间斗个你死我活,几年下来,儿子载淳也该亲政了。

如今,一纸诏书遍传清朝各地方大员,但是,人人都感到了天将变色的窒息,“女子临朝,天下必乱”,果真会如此吗?

胡林翼在盘算,肃顺在盘算,恭亲王在盘算……

曾国藩更是心乱如麻。这是因为,在八位大臣之中,真正有实力的肃顺与湘军、与自己走得最近,两江总督就靠他的举荐。但是肃顺其人刚愎自用,锋芒毕露,死得一定很难看。虽然自己一直和他保持距离,但是,你无情人家肃顺有意。再说,举荐、说情大家都看到了,如何能脱得了干系?愁!一时间,湘军大将及与湘军有关系的政客、官僚不断往来安庆,议论多变的形势和进退之策。

首先出场的是胡林翼。

胡林翼对肃顺也没什么好感,而且,由于做官的时间比曾国藩长,湖北省城的官文又知道很多宫中秘密,所以,胡林翼的小道消息听得也比曾国藩多。

胡林翼说,慈禧太后与八大臣有矛盾,恭亲王与大行皇帝咸丰有矛盾。咸丰现在一死,那么很可能会发生太后联合恭亲王推翻顾命大臣、发生宫廷政变的大事。

胡林翼还带来左宗棠的一封信。

曾国藩打开信,左宗棠说日前游浮梁(江西绕州浮梁)神鼎山,得了一联:

神所依凭,将在得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曾国藩脱口称赞:“联语字头,恰好嵌着神鼎,果然妙极!”

胡林翼神秘地一笑,说:“曾公真看这联好?”

曾国藩神色有些凝重,沉吟不语。

胡林翼见曾国藩如此,也不便再问,又掏出一个信封递给他,说:“我也有一拙联,不妨一起请教!”

曾国藩打开看时,只见写的是:

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曾国藩看后,大声说:“润芝(胡林翼字),妙极了!”

胡林翼急忙问:“曾公真看这联好?”

曾国藩说:“前些天九弟在安庆杀了很多人,心里过意不去写信给我。现在有你这副对联,九弟肯定能药到病除。”

胡林翼摇了摇头,欲言又止。

两天后,胡林翼要回武昌,曾国藩送他到城南码头。临别时,曾国藩拿出左宗棠的联语说:“左季高(左宗棠字)的联语,我给他改了一字。”

胡林翼打开信,发现联语中的“似”字已改成了“未”字,变成了“神所依凭,将在德矣;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胡林翼放声大笑:“涤生,你这一字之改,倒是整个颠倒了。”

曾国藩说:“天地有位,阴阳有序,本来就不可以乱来的。左季高弄颠倒了,我把它正过来。”

胡林翼知道,他这话同样也是说给自己听的。殊不知,这一别竟是永别。胡林翼回到武昌,几天后就吐血而亡。曾国藩听到朋友病逝的噩耗,哀伤万分,成天把自己关在指挥营里不出去。这时,彭玉麟来了。

彭玉麟与曾国藩的关系非比一般,曾国藩曾言,彭玉麟是他的“一二知己者”。彭玉麟谨严的品格,更令曾国藩欣赏。

但是彭玉麟说出了一番石破天惊的话语。

彭玉麟说,咸丰皇帝死了,江山交给一个六岁的娃娃,天下必大乱,这个时候正是英雄豪杰奋起、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时候。我看来看去,只有你曾公能担当得起这个振臂一呼的重任。最后,彭玉麟还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今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

曾国藩对于彭玉麟的惊天之语感到震惊,因为这是他从未想过的。左、胡两个人,还只是试探,一向心细如丝、持身严谨的彭玉麟为什么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曾国藩没有回答,而是岔开了话题。

彭玉麟前脚刚走,手下来报,王闿运来了。

王闿运是肃顺的幕僚,这个时候到访,曾国藩何等精明,当然知道其中的玄机。

王闿运是湖南名士,也算是湘军的好友。湘军初建时曾入曾国藩幕府,后应肃顺之邀,在其家教读,甚受尊重,实则用为心腹,连咸丰皇帝也知肃顺幕中的“王举人”。王自视甚高,不愿做官,但自从被肃顺看重后,结交京内外官员、士人,几年后便名满天下。

王闿运一见面便语出惊人:“国家大乱在即,我为大人谋一良策!”

他说:“纵观史册,女子临朝,国必大乱!”接下来,王闿运以事实说明慈禧想篡改先帝定下的八位辅政大臣的遗命,实行垂帘听政。

她联合了恭亲王,内有权臣,外有重兵,肃顺很难和慈禧对抗。所以,肃顺想到了有十几万人马的曾国藩。王闿运按照肃顺的指示,给曾国藩指出了两条路:第一条路,拥兵北上,申明慈禧此举将违背祖制,使国家危乱;第二条路是在东南举起义旗,反抗慈禧。

曾国藩不是没想过造反,可是经过清醒地分析当时的形势以后,这种想法就只能烂在肚子里了。

清政府早在湘军壮大时就防着曾国藩坐大。而且,清政府还在湘军内不断挖人。例如李鸿章、左宗棠,几次大仗打下来,官儿做得比曾国藩还大,等着手下一个个都升了官,他们还会不会和曾国藩一条心,这一点曾国藩没有足够的信心。这样算下来的话,曾国藩的嫡系部队也就几万人了。这点人马,还反什么反?

再则,曾国藩正和洪秀全打得热火朝天。有人说,可以和洪秀全联合啊。说得轻巧,但不可能。双方开始还只是各有所图,现在则是生死仇恨。要是曾国藩现在反了,清政府与洪秀全握手言和,那湘军之败不就在瞬息之间了吗?

王闿运说得口干舌燥,曾国藩漠然听着,一边以指醮茶,漫不经心地在桌上划着。王闿运顺着曾国藩的手指看去,竟是一连串的“狂妄,狂妄,狂妄……”

王闿运也就不再说了,起身告辞而去。

2.扬眉吐气

曾国藩选择的办法是观望。

咸丰十一年九月三十日(1861年11月2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将顾命八大臣或处死或革职流放,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以议政王辅政。十月五日(11月7日)改号同治,以明年为同治元年。

慈禧上台以后,捻匪闹得厉害,慈禧采纳恭亲王重用汉臣的建议,大胆向汉官放权。同年十月十八日(11月20日),清廷发布上谕,令曾国藩管辖江苏、浙江、安皖、江西四省军务,自巡抚、提督以下文武官员皆由他节制。慈禧还同意了曾国藩调整这四个省的巡抚等重要官员的建议:李续宜为安徽巡抚、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李鸿章为江苏巡抚、沈葆桢为江西巡抚。这一方面是出于使这些地方更好地为湘军提供战略物资的考虑,一方面也是在培植自己的势力。曾国藩的好友、手下等多人都升了官,彭玉麟任水师提督、兵部侍郎,骆秉章升为四川总督,刘长佑为广西巡抚,毛鸿宾为湖南巡抚,曾国荃、刘蓉、李桓、蒋益澧等将领都升为布政使。

那么这些位置上原来的人哪里去了?当然是被免了,让我们看到了曾国藩狠辣的一面。比如,为了让左宗棠当上浙江巡抚,曾国藩新账旧账一起算。

浙江巡抚王有龄在曾国藩被困祁门的时候挖墙角,将李元度拉到自己麾下,曾国藩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这时李秀成正围攻杭州,王有龄向曾国藩求救。曾国藩于公于私都希望王有龄早点消失,于是一边上奏朝廷让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一边让左宗棠随时准备进入浙江作战。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862年1月11日),太平军攻下杭州,王有龄自杀,左宗棠的军队还在徽、浙交界时刻准备着。一听到王有龄自杀,浙抚衙门官员死得差不多了,曾国藩立刻令左宗棠迅速入浙,左宗棠事实上成了浙江巡抚。

这是一招“一石二鸟”:一鸟,弄死王有龄,抬举左宗棠;二鸟,借王有龄之死弹劾李元度,使其发配充军,杀鸡儆猴。

李鸿章因为不写弹劾李元度的奏章与曾国藩闹翻,经好友的劝说,李鸿章一年后又回到了曾国藩的大营中。这次回来的李鸿章心思明显不对劲了,曾国藩也看出来了,但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学生,曾国藩也乐于抬举他。

安庆被攻陷后,李秀成跑到浙江去大展手脚。看来李秀成真的是喜欢江浙,不然也不会在“第二次西征”时魂不守舍地开小差,导致洪仁玕“围魏救赵”的好计失败。他到了江浙一带,有在武汉收编的二三十万农民队伍,又有从石达开部来的朱衣点、童容海等十余万人,再加上自己原来的几万人,粗粗算起来,已有了近四十万的军队。在天国危难之际,他成了实力最雄厚的军阀。

而在李秀成四十万人面前的,是富人聚居的上海。人多要吃饭,要吃饭就得有钱。这样,上海很可能成为李秀成的第一个攻击目标。

上海不仅是众多富商、士绅躲避战火的地方,也是洋人聚居区。这些人纷纷开展自救:洋人组织起洋枪队,富商们则跑来求曾国藩出兵。

江苏太仓绅士钱鼎铭跑到安庆来,在曾国藩的大营里声泪俱下,叩头乞师。曾国藩不是不想救上海,只是手里能用的兵都围着安庆,就没有答应。

旁边的李鸿章寻思,上海可是块肥地啊,“商货骈集,税厘充羡,饷源之富”,就这么给了李秀成不是太可惜了?于是他向曾国藩建议说,现在我们围着安庆,可谓是自上而下、自西向东地攻击天京,如果再占据上海,又可以由下往上攻,从东西两线合攻南京。再说,上海富人多,税收自然就多,军队的银饷也没有问题。

曾国藩听了也同意出兵上海,但是派谁去呢?曾国藩看了看满脸期待的李鸿章,说:“我再考虑考虑。”

不怪曾国藩不给李鸿章这个机会,他决定派兵进入上海,还想着借这个机会把江苏巡抚换成自己的人。这时的江苏巡抚薛焕因苏南为太平军所占,正避居上海,无所作为,正是夺权的好机会。曾国藩写信给弟弟曾国荃,想让他领兵去上海;而眼睛望着南京无数金银财宝的曾国荃显然对上海兴趣不大,曾国藩只好把这个机会给了李鸿章。欣喜若狂的李鸿章如脱离藩篱的鸟,开始了他的为官之路。

李鸿章一直当幕僚,手中并无军队,曾国藩也没有闲的队伍,就允许他募集一支军队。他写信给合肥的张数声,让他和李鸿章去庐州一带招募新军,命名为“淮军”。这支队伍后来成为继湘军之后的又一支实力强大的劲旅。让我们来看看这支队伍里都有谁:潘鼎新、刘铭传、吴长庆、张遇春。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剿捻的主力。曾国藩担心这支军队没有战斗力,特别从湘军中拨出八营归淮军。这八营有曾国藩的两营亲兵,充任李鸿章的亲兵,另有曾国荃的开字两营、薛焕委托曾国藩在湖南招募的林字两营、湘军陈士杰的熊字一营、垣字一营,分别由程学启、膝嗣林、膝嗣武、陈飞熊、马先槐等人统带。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期望很大,也是真心欣赏这个得意门生。

同治元年二月,钱鼎铭、潘馥由上海乘轮抵达安庆,告之已雇妥英国轮船二十一艘,分三班潜渡上海。三月七日至五月初(4月5日至6月初),十三营淮军六千五百人全部运至上海。

曾国藩立即上书朝廷打薛焕的小报告,说他连丢城池,竟然还躲在上海,这样的人不能胜任巡抚了,而李鸿章才大心细,可以担任。同时,他还投慈禧所好,说只要李鸿章任了江苏巡抚,他就可以拨给李鸿章军队,保护江浙地区了。慈禧一看就觉得好笑,你曾国藩想保人就直说,还故意做个姿态。慈禧没心情跟曾国藩玩这些花花肠子,谁当都无所谓,只要守住我大清江山就行。于是,慈禧稍作安排,便将薛焕调入京师,任命李鸿章为江苏巡抚。

上海是洋人聚居地,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召集了很多的雇佣军。这些军队人数虽然少,但是武器装备先进,足以对付上海本地的地痞流氓和少量的太平军。如今李鸿章进驻上海,清政府授意曾国藩,有没有可能“借师助剿”,让洋人来帮忙镇压太平军。

曾国藩心里很反感洋人,更看不惯清廷这种奴颜婢膝的态度,也怕洋人抢了南京的功劳,于是,断然拒绝洋人掺合进来。他指出,上海可以,但其他的通商口岸绝对不可行。理由也冠冕堂皇:苏杭之地是我们的心脏,洋人要是来了不走怎么办?洋人船坚炮利,但是太平军又没有水师,有湘军的水师就足够了。在曾国藩看来,江浙官绅请求让洋人“代管”南京、苏杭的建议,是一种奇耻大辱。

3.曾国荃大战李秀成

曾国藩要权有权,兵强马壮,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立刻开赴长江中下游,和太平军进行最后的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