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自乡居以后,修炼得越发精深,难以从他谨慎的言语中觉察出幸灾乐祸的味道来。而湘军的各位大佬涵养就不那么好了。连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大哥也不能免俗,左宗棠在一次联欢会上说:“这真是天意呀!江南大营的庸将弱兵如何能担起扫平贼氛的重任?今日被洗荡,正是后来者立功的大好机会。”胡林翼断定:“江南大营覆灭,朝廷必以江南事付曾公,天下之事可以措手了。”
7.祁门历险
清政府一看李秀成连占江浙多座城池,这还了得,没了苏杭的经济支撑,就算占了安庆又有何意义?于是强令曾国藩东进。
咸丰帝一道八百里加急的命令下去,半天不见曾国藩的反应。
曾国藩这是怎么了?想不出个头绪的咸丰帝召集众大臣来商议,有大臣回忆起,曾国藩以前不是向你要过地方实权吗?
原来是这么回事!咸丰帝以前一直秉承军权绝不可落入汉人之手的祖训,但是如今大清危在旦夕,哪还管什么祖制!
咸丰十年六月,在江南大营垮掉的四个月后,咸丰帝授以曾国藩兵部尚书、两江总督署理之职。
咸丰帝给曾国藩发了一封措辞强硬的诏书,潜台词大意为:你曾国藩怎么回事啊?咋还不动?是不是想祖坟被刨?
不久之后,曾国藩上书,认为不管是南京还是苏杭,一定要先占住上游,自上而下犹如高屋建瓴才能成功。江南大营的失败,就是因为在下游的缘故。所以,以后的战法,一定要自上而下,稳扎稳打,步步紧逼,才能歼灭太平军。
曾国藩包围安庆,在军事上,这个说法实在是有点牵强。那么,曾国藩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咸丰帝再次召集群臣商议。这一次,一个很受咸丰重用的军机大臣站了出来,他的名字叫爱新觉罗·肃顺。
肃顺在湘军的发展史上不得不提。他极力反对当朝沿袭过去不信任汉官的习俗,认为要拯救大清王朝,不用汉员已无可救药,并向咸丰极力推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他是清廷中少数几位看重湘军和汉臣的满清大臣之一,或许其中有拉拢曾国藩、巩固自己在朝地位的成分。他说,给曾国藩这样的虚职他当然心里不服,接着,总结了必须重用曾国藩的三点原因:
一、大清现在只能靠曾国藩及其湘军。这是因为大清的八旗、绿营主力在江南、江北大营被摧毁后元气大伤,这时正是休养生息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其他造反事件的时候。
二、曾国藩的湘军实力强大,但一直尽忠并无反意。曾国藩无实权,如果委以重任,他岂不感恩戴德,更加用心为我大清卖命?
三、现在南方的两股势力——湘军和太平军,实力都不容小觑,任何一支都难以对付。何不让两虎相争,我坐收渔翁之利?到时曾国藩灭了洪秀全,自己也元气大伤,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咸丰帝一听有理。江南大营被攻破后,两江总督何桂清逃走,既然这么着,就让胡林翼来当这个两江总督吧。
肃顺心里中意的是曾国藩,于是进言:“胡林翼在湖北做得挺好的,不太好挪动。”
咸丰帝摆明了对曾国藩不放心,说:“那就让曾国藩去湖北任巡抚,把胡林翼调去两江。”
肃顺说:“六年前您就让曾国藩任湖北巡抚,几天后又撤了任命;如今再次任命,显得皇上恩德不重,不如直接给曾国藩一个江督,曾、胡两人感情很好,两个人精诚合作,南京、江浙的事就没问题了。”
咸丰没再坚持,于是批准曾国藩的“派出部分兵力东下,但战略重心仍放在安徽”计划,并在咸丰十年七月(1860年8月)实授他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之职,督办江南军务。
曾国藩自创办湘军,对抗太平军,艰苦转战七年多,清政府一直不把地方的大权交给他。如今,曾国藩终于成了坐镇东南的封疆大吏。
两江总督,意味着他不仅是长江两岸、东南数省军队的最高统帅,也是最有实力的军阀。权力越大,身上的责任也越大。咸丰帝把这个位置给他,也就是把今后镇压太平军的全部职责都压在了他的身上。
现在当务之急就是下一步的战略部署问题。
胡林翼建议:分兵一路支援杭州,一路支援扬州,一路由曾国藩率领从安徽北上,之后三路会师南京。要围攻南京,现在的人数不够,于是提出再招募四万人充实队伍。
曾国藩不同意这个建议。他分析说,先攻安庆,截断洪秀全的粮道,则江浙之危可解。洪秀全在江浙人生地不熟,占不了多少便宜。我们在这边朝南京方向往死里打,不信江浙的太平军不回来。
曾国藩分派:一路由池州进攻芜湖,一路由广信进入浙江,一路由自己亲自带队,驻扎祁门,准备经太平进攻溧阳。同时令李元度、何饶廷招五千五百人援助浙江。
作战计划报上去,皇帝很快批下来,队伍也很快出发了。可是在一个地方的去留上,曾国藩和李鸿章出现了分歧,这个地方就是祁门。
前面说到,曾国藩要围攻安庆,那么,他哪里有那么多军队去援助江浙呢?实际上,曾国藩根本没有援助江浙的打算,只是做了两江总督,不给江南百姓一点希望的话说不过去。于是曾国藩派了三路队伍援助江、浙。前两路加起来不过几千人,李元度、何饶廷那五千多人不过是空头支票。第三路有万余人,自己亲自率领进驻祁门,伺机援助安庆。也就是说,真正进入江浙的兵不过几千人。
祁门连着赣、浙、苏三省,曾国藩想:我既可安抚江浙百姓,又不耽误坐镇于此指挥安庆的围攻,可谓两全。
但是李鸿章表示反对,提出“祁门地形如在釜底,殆兵家之所谓绝地”。曾国藩认为,祁门四周有大山环绕,地点是三省交会,远可贯通三省全局,近有大山护蔽营盘,驻营在这里没什么不好。师生俩吵了半天也定不下来。
那么祁门这个地方究竟适不适合驻军呢?
祁门是个小县城,位于皖南的群山环抱之中,有一条大路贯通,东连休宁、徽州,南达江西景德镇,是安徽、江西、浙江三省的交界之处。咋看起来,三省交界处,确如曾国藩所想,应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请注意,祁门四周环山是名副其实的,就是说堵住那条大路,无论从哪里俯冲下去,祁门县城里的守军都是“瓮中之鳖”。
但是曾国藩坚持己见,他留给曾国荃一支队伍继续围攻安庆,抽调正在休假的猛人鲍超的六千人,朱品隆、唐义训的二千人,杨琪魁的一千人及张运兰的四千人,共计一万三千人,从宿松动身,于咸丰十年六月初一日(1860年7月18日)抵达祁门。
一到祁门,曾国藩就后悔不该不懂装懂,干嘛要和李鸿章争得面红耳赤的?更后悔早早把驻军此处的决定上报皇帝,现在挪窝的话多丢人。原来这里果如李鸿章所言是一块“绝地”:四周山势陡峭,与外界可通的只有一条大道,若这条道被堵住,这里便成了死地。曾国藩左右为难了。
李鸿章说:“祁门这个地方可是兵家忌地,还是早早改驻东流,那里傍江依山,攻守进退自如。”
曾国藩怒道:“你们这帮人是不是害怕了?若害怕,就回去吧。”
这次出征聚集了晚清三大中兴名臣。曾国藩算一个,李鸿章算一个,还有一个就是左宗棠。
8.左宗棠事件
左宗棠在湘军里也算是骨灰级人物。作为湘军后期的主要智囊之一,他在湘军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考察左宗棠的发迹史,我们也会发现他绝非平庸之辈。左宗棠曾屡次科举,无奈屡试不中,但其才干和声誉却早已闻名遐迩。早在左宗棠在家自办团练之时,御史宗稷辰向朝廷推荐人才,他的名字在第一位。咸丰打听了左宗棠的情况后,便记下了他的名字。后来咸丰帝接见郭嵩焘,议论起左宗棠,当皇帝知道左宗棠常以未中进士感到遗憾时,便宽慰他:“不必非要以文章功名建功,而要在国家用人之际立业。”林则徐更是称赞他为“非凡之才”、“绝世奇才”。
左宗棠一直以举人身份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中充任僚属。骆秉章才力平庸,却有刘备那样的胸怀。每遇政务,都向左宗棠请问方略。久而久之,巡抚衙门上下往往向左宗棠求问,而将巡抚丢在一边。骆倒是乐得清闲,也十分信任左宗棠,天天喊着“左师爷”。而别人则称左宗棠为“左都御史”,意谓左的才气、学问和实权都大过了骆秉章。骆秉章自知智力不及左宗棠,就以左宗棠为依靠,每遇公事则说:“问季高(左宗棠字)先生,公可亦可,公否亦否。”
左宗棠在湖南巡抚衙门待了很久,虽然没得什么官,但一直做着巡抚的实际工作。湖南全省的政治、经济、军事举措都出自左宗棠之手,以至于当时有人说左宗棠“自刑名、钱谷、征兵、练勇与夫厘金、捐输,无不布置井井,洞中机要”。
左宗棠对曾国藩和湘军更是充满信心。看着老乡编练的湘军和太平军死拼,左宗棠便利用湖南一省的力量,努力为湘军提供粮饷和兵源。
曾国藩、胡林翼等也知道湘军能在前方支撑局面,与湖南左宗棠的努力有极大关系,所以极力保奏左宗棠。就在曾国藩向朝廷要官,希望能顺便给左宗棠要个官时,左宗棠却差点因为自己的直性子丢了脑袋。
一天,骆秉章接见下面来的一个叫樊燮的总兵,左宗棠正好作陪。大家一介绍,左宗棠一听这人的名字气就不打一处来。在整顿吏治时他就风闻樊燮的贪污行为,只是想到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才没动他。现在见到了本人,自然不给他什么好脸色看。樊燮一介武夫,平时很少听过左都御史的名号,见左宗棠板着脸,心说你不就一师爷吗,于是就只向骆秉章行礼、禀告,而把左宗棠晾在一边。
直性子的左宗棠本来就火大,见他这样更来气了,就质问道:“樊将军进门不理睬,出门也不告别,是何道理!”
樊燮脾气也不小,大声回答:“朝廷体制,哪一条说命官见师爷非要行礼的?”
“师爷”这个名号骆秉章叫叫还行,其他人都知道他最恨人笑他这么些年了还没混个实职,所以没人敢叫他“师爷”。这樊燮一叫,火冒三丈的左宗棠挥拳便要打。樊燮一看,呵,求之不得,那就练练吧。
一旁的骆秉章哪里容得他俩动手,赶忙把两人隔开。
这樊燮平日也是胡作非为惯了的,在巡抚衙门无端被一个师爷呼来喝去的,哪能咽下这口气去。于是跑到武昌,向湖广总督官文告了左宗棠一状。因为左宗棠在湖南搞吏治改革,损害了湖南布政使文格这些贪官的利益,于是他们也落井下石。
官文一肚子坏水,一看有便宜可占,添油加醋给左宗棠罗列了一大堆罪状上报给咸丰:左宗棠把持湖南幕府,无视朝廷命官,独断专行,无恶不作,是南方数省出了名的“劣幕”。
咸丰下旨,着在武昌主持乡试的钱宝青查清原委,如果官文奏折属实,把左宗棠就地正法。
圣旨到武昌后,湖北巡抚胡林翼赶紧通知曾国藩、骆秉章,左宗棠有危险。于是,在围攻安庆的过程中,一番“保左行动”也开始了。
曾、胡、骆几人一边写保折,一边请在京城的王闿运、郭嵩焘活动。王闿运正在肃顺家里做家庭教师,和肃顺关系很好,一提起这事,肃顺说,左宗棠我知道,他不会做这样的事的。只是碍着官文的情面,不好直接过问。不过他一看曾国藩、胡林翼、骆秉章这些人和左宗棠关系非同一般,这个人情就一定要做了。于是,肃顺授意王闿运:你们上奏保他,然后我再从中说情。
供职于南书房的郭嵩焘发挥自身优势,争取咸丰帝每天看的折子里百分之九十是给左宗棠求情的,而落井下石的统统过滤掉。于是,保奏左宗棠的折子像雪花一样飞向京师。奏折中最生动的一句话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咸丰帝接到这些奏折,才知道这事没这么简单。肃顺又说了一车好话,左宗棠的死罪才免了。
这边左宗棠气不过,赌气不干了,骆秉章百般劝说也没用。咸丰九年底,左宗棠去北京参加当年的会试。骆秉章知道不是考试这么简单,不知他此行是去告樊燮还是官文。前者还好说,这官文可是一等一的小人,肃顺这样的大员都得给他几分薄面,左宗棠哪斗得过他?骆秉章、胡林翼赶紧写信给沿途的好友安襄郧荆道毛鸿宾:“一定要拦住左宗棠!”
左宗棠走到襄阳,就让毛鸿宾的手下给截下了,左宗棠只好去英山大营见胡林翼。两人分析官文的素日行径,知道北京之行必遭官文暗算,左宗棠只好不去了。
4月,左、胡从英山赴宿松见曾国藩。曾国藩见左宗棠没事,大喜过望:“左老弟考什么状元呀,不如跟着哥打仗吧。”曾国藩的会试成绩也是拿不出手的,当年撑个半死才考了个二等第十九名,还不如带兵打仗爽快。左宗棠一想也是,就回湖南募勇,独成一军,名曰“楚军”,转战赣、浙等地。
咸丰帝也进一步了解了左宗棠,打算重用他。曾国藩受任两江总督之时,清政府同时赏给左宗棠一个四品卿衔,令他帮办曾国藩军务。
9.因为李元度师生翻脸
洪仁玕用围魏救赵的计策摧毁江南大营之后,尝到甜头的他又想用这招解安庆之围。于是,洪仁玕派陈玉成由江北进军,李秀成由江南进军,计划于咸丰十一年二月(1861年3月)在武汉城外聚齐,合攻武汉。这个计划是相当高明的,当时湖北的地方军、湘军都在围着安庆打援,若武汉被攻下,曾国藩在安庆就没什么意义了。
曾国藩见太平军大举西进,还以为他们的目标只在安徽,就分兵防守长江两岸的城镇,派湖南提督周天受守宁国、李元度守徽州、左宗棠守景德镇、吴坤修守九江、鲍超和张运兰守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