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心说,一帮只知道关心自己死活的懦夫,北边那么好堵我早就去堵了。且不说那里捻军横行,洪秀全难道不知道自己后院的重要性吗?于是懒得理咸丰的上谕,不过表面工作还得做,把三路军改成了四路,还别有用心地把自己改为第一路军。
我们来看一下:曾国藩率领第一路军沿江东进,围攻安庆。第二路军由多隆阿、鲍超率领,切断庐州与安庆的联系,阻止太平军增援安庆。第三路军计划不变,阻止太平军西进,攻取湘军的后方。第四路军由李续宜统领,攻庐州。而李续宜迟迟没到,后来第四路只能在原地留守。也就是说,这四路其实还是三路,只是第一路和第二路调了个位置。
这是个什么策略呢?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围点打援”的战法。就是围住一个地方,专打来援的敌人。那么,主要作战就在这个打援上了。这下我们就明白了曾国藩这个换位的狡猾之处了。曾国藩、曾国荃、曾国葆都在第一路里,拿下安庆的话,这可是绝对的头功。而围住安庆,城内很快就断粮了,到时破城几乎不会有什么损失。另一方面,多隆阿、鲍超可就遭殃了,安庆被围,陈玉成等太平军还不死命来解围?那打援就是第二路军的事了。这为多隆阿和曾国藩之间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5.鲍超一战成名
太湖的宁静霎时间被数万湘军和与之旗鼓相当的太平军打破了。十几万军队聚集在这里,大战一触即发。
咸丰九年十月二十四日(1859年11月18日),曾国藩率第一路军万余人进驻宿松,派李榕、朱品隆率兵进攻太湖的太平军。第二路军多隆阿、鲍超、唐训方、蒋凝各部两万余人已进驻太湖城外。两路人马会齐,便发起对太湖的进攻,打响了湘军反攻安徽的第一仗。
太平军对曾国藩这样的大动作关注已久,加上安徽历来是太平军的战略重地,所以这次太湖之争,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双方投入的兵力、物力都是空前的。而曾国藩这边,显然对形势有些估计不足。
太湖战事发生后,陈玉成花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尽起东南之兵,于咸丰九年十二月率数万大军来援,围住了进攻太湖的湘军。
胡林翼闻讯,迅速由黄州进驻英山,并致信曾国藩,希望他改变战略部署,集中打击陈玉成的援军。而曾国藩却动起了心眼,表面同意援兵太湖,但仍然坚持围困安庆的方针,可见曾国藩对拿下安庆立下头功的渴望程度。至于“倒霉”的第二路军,为了大局必须要有所牺牲,那就让他们和陈玉成拼吧。于是,他命令李续宜、曾国荃增援太湖,另外再派朱品隆、李榕的少量湘军前去助阵。此时李续宜远在湖南,曾国荃在江西,要是等这两支队伍赶到,多隆阿和陈玉成估计打得也剩不下什么了。
应该说,围住安庆是没错的,但是消灭陈玉成也是湘军这次计划的重点。曾国藩看着多隆阿和陈玉成血拼,不光是战役路线不同那么简单了。也许是曾国华在三河镇的惨死让他心有余悸,但是作为主帅,曾国藩把硬仗交给别人,便宜留给自己和两个弟弟,这就显得有些不仗义了。
如今队伍被围,深知此战关系重大的胡林翼只得在第二路军里下工夫了。第二路军里问题也着实不少,要是解决得好,上下同心,战斗力必定大为提升。大战在即,必须有正确的指挥,于是胡林翼让多隆阿担任太湖战役的总指挥。
多隆阿是满洲正白旗人,福州副都统。他自幼习武射箭,很少沾染满清纨绔子弟的陋习,在作战中勇敢而强悍。可是这个多隆阿自恃是满人,对汉官都不放在眼里,何况是民兵的湘军。
胡林翼的安排本来没什么问题,但是他失算的是对多隆阿和湘军将领之间的矛盾缺乏了解。这导致了二路军在太湖会战中,由于多隆阿的傲慢自负,湘军将领也不乐意配合,弄得差点全军覆没。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第二路军的主要将领之一——鲍超。
鲍超在太湖之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也因此名声大振。所以,在讲太湖之战之前,我们要介绍一下鲍超。
鲍超,四川奉节人,字春霆。人如其名,作战的风格也如春雷滚滚横扫寰宇,非常勇猛,是湘军的传奇人物。
鲍超的父亲是绿营士兵,在鲍超幼年时即战死,其母亦丧。成了孤儿的鲍超十余岁时到四川峨眉山清虚观为道士打柴挑水,他为人爽直、做事卖力,因此深得道长喜爱。道长把自己的武功都传授给了他,希望他留在观中,但志向远大的鲍超想凭着自己的一身本事干出一番事业来,成年后,便下山从军。
当时广西正在闹太平天国起义,朝廷派向荣前去助剿。鲍超就顶替父亲参加了向荣的亲兵营,随向荣转战广西。永安一战,他身负重伤,留在广西养伤,与一个姓韦的女子结了婚。伤好之后,便领着妻子到湖南追随向荣,结果没有追上向荣,却遇上曾国藩招兵。
当时,鲍超和妻子正走投无路,曾国藩试了他的武艺后,就留他做了一名教练,教湘勇武艺。后来塔齐布看中了他的忠诚和武艺,把他招入营中。果然,鲍超打仗非常强悍,每战必做先锋,在湘军里无人不识。
曾国藩组建水师时,知道鲍超打仗勇猛,就把他提升为水师哨官,编入杨载福的长江水师前锋船中。之后,鲍超在洞庭、岳州、金口、武昌、田家镇等战役里,每战必立功,被大家称为“福将”。特别是在破田家镇拦江铁索一役中,鲍超身先士卒,对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曾国藩在江西撂挑子回家后,鲍超跟随胡林翼,深得胡林翼赏识,胡将他作为自己的“布衣知己,尝以弟呼之”。胡认为鲍超的勇猛在陆战里作用更大,就把他带领的水师改成陆师,同时给他新招了三千多人,改名为“霆军”。他的这支军队,特立独行,每战常常作为先锋军,在湖北、安徽多次和陈玉成、捻军作战,成了农民起义军心目中最凶恶的劲敌。
这次进攻太湖,鲍超以参将衔率众六千余人,主动要求做先锋攻城。可是多隆阿也是一个猛人,对曾国藩没让自己去打安庆心里老大不舒服。这次打太湖,多隆阿当仁不让地任主攻,鲍超等人被他派到太湖东北的小池驿驻扎,阻止陈玉成进兵太湖。
鲍超本以为这次打太湖没自己什么事。哪知,正当他在小池驿看风景时,探子来报,陈玉成大队人马正铺天盖地往这边奔来。
这让鲍超又惊又喜。惊的是自己的队伍离诸军很远,这下成了一支最孤立、最突出的部队。喜的是,以往和太平军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太久了,经常是小打小闹,吃点亏就龟缩着不出窝。这次不同了,退就意味着这次会战的失败,所以,双方都没有退路。
双方一接触,战斗就进入了白热化。鲍超率领着六千名弟兄,在陈玉成数倍于己的支援大军的包围里左冲右突。
陈玉成刚开始根本没把这六千人放在眼里,哪知别看这支湘军营寨少,陈玉成竟硬生生趟不过去。太平军将领无不感到纳闷,这湘军在湖北休整了几个月,怎么像打了鸡血似的,战斗力咋这么强呢?
好不容易抓个俘虏拷问了一番才知道,这是鲍超的霆军。陈玉成一听鲍超头都大了,要不是安庆紧急,陈玉成几乎要绕道而走!
不怕一个人不要命,就怕一帮人都不要命!
深知鲍超厉害的陈玉成赶紧扎下营寨,稳扎稳打,准备凭借人数的优势磨死鲍超。鲍超可不管这么多,既然被围住了,还弄那么多弯弯绕做什么,打呗。一次夜间,太平军又一次围攻鲍超无果后收兵了,他们以为鲍超肯定被打怕了,哪还有胆子出窝?哪知道正当他们熟睡之时,突然喊声大作。人困马乏的太平军仓促应战,几乎被鲍超击溃。幸亏陈玉成临危不乱,亲自指挥,挥剑斩杀了几个逃命的士兵,这才稳住了阵脚,击退了鲍超。
这下,吃了亏的太平军围困鲍超更加小心翼翼,生怕哪天睡觉时被他砍了脑袋都不知道。
鲍超的队伍尽管勇猛,但是毕竟人数悬殊太大。鲍超多次派人要求多隆阿支援,但是多隆阿学会了曾国藩的不厚道:“鲍兄弟啊,坚持住,哥马上就拿下太湖了。”
鲍超坚持了二十余日,队伍也快拼光了,自己也多处受伤,这时胡林翼派遣金国琛、余际昌率领的万余援军终于赶到了。这下,鲍超和他的霆军再次显示出作为一群猛人的本色,鲍超带着队伍从坚守的营垒里尽数杀出,里应外合,竟然打败了陈玉成的数万军队。陈军的大批粮草、储备被夺被焚,败走天京。而多隆阿的湘军这才趁势夺占太湖,近围安庆。
太湖一战,鲍超及其“霆军”声名大振。咸丰闻报,龙颜大悦,加封鲍超提督衔,并赏假回籍养伤、省亲。
与此同时,曾国荃、李续宜也率军由湖南赶来,加入了安徽会战。
曾国藩、胡林翼对兵力部署进行了调整:曾国藩围攻安庆;多隆阿主攻桐城,同时阻击太平军对安庆的援军(这次多隆阿又要跳脚了);李续宜驻军桐城与潜山之间的青草塥,策应各路军。
从此,安庆被湘军紧紧包围,内外联系中断,直至咸丰十一年(1861)被攻陷。
6.江南、江北大营轰然坍塌
就在咸丰还在为曾国藩、胡林翼围住安庆而感到高兴的时候,突然一个消息传来,让他顿时食不知味:江南、江北大营被李秀成攻陷!
咸丰深知这个消息的严重性。两大营被毁,苏浙危矣。咸丰帝猜得不错。几天以后,再次传来消息,李秀成攻破江南大营后,顺势向东,攻占了苏州、常州。
这下咸丰帝坐不住了。江、浙可是清政府的粮仓和钱袋,如果让李秀成攻下这两个省,那清政府真的就玩完了。于是在一片恐惧之中,咸丰帝只能求助于曾国藩了。
曾国藩这边倒是不着急。他对于咸丰帝这种“要的时候拿来,不要的时候踢开”的做法早就见惯不怪了。现在曾国藩脚下有两条路:一条是坚持围攻安庆,直捣南京,那时功劳可不是你咸丰愿不愿给的问题了,你要不给,全国人民都不答应;第二条路是从安庆撤兵,遵照咸丰的旨意进入江浙作战。那个地方油水肯定不少,还能在这时狠拍咸丰的马屁,让他打消对自己的猜疑。
到底何去何从,曾国藩确实需要想一想了。
江南、江北大营是清政府处心积虑在天京城外建立起来的营垒,第一次组建是在洪秀全建都南京时。没过多久,太平军攻破了两座大营,还杀了清军主将也就是鲍超的第一个靠山向荣。但过了不到两年,清政府砸锅卖铁,在天京城外又建起了两座大营。
清政府为什么这么执着地要建立这两座大营呢?表面上看,这两座大营可以相互配合,对天京形成合围之势,以显示朝廷志在必得的决心。但这两座大营并没有让洪秀全的天京怕到哪里去。倒是咸丰皇帝深怕洪秀全哪天心血来潮,突然北上或者南下,这都让清政府受不了。北上,那是想要皇帝的命;南下,那是要断清政府的粮,掐断清政府的财路。所以,筑起这两座大营,虽不言进攻,但足可以防守。
作为清军的主力,两座大营的实力还是不弱的。不过,《孙子兵法》说:“两军交战,攻心为上,破敌次之。”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军队的实力应该包括:士兵的战斗力,主帅的领导能力,谋臣的统筹能力。清军在最后一项上明显不如太平军,这是因为这时的天京城里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洪仁玕。
洪秀全在选贤任能上确实眼光独到,他在天京变乱中的行动完全是排除异己,而不是一些人说的老糊涂了。事实上,谁有能力,谁是草包,他心里清楚得很。
咸丰九年(1859)春,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自香港来天京,被洪秀全封为干王、军师,总理朝政。洪仁玕在香港做老师,书读得不少,见识也广博,他上台以后,天国的气象果然改观不少,经济、财政等各个方面都稳定下来。
内政渐渐理顺后,洪秀全开始考虑拔掉清政府的两座大营了。这时,洪仁玕献了一计:发兵进攻杭州,攻敌必救,等到江南大营分兵救杭州时,再回军进攻江南大营,必可破敌而解天京之围。这一计大家都应该很熟悉:“围魏救赵”。计策虽老,却很实用。
这下,江南大营的主将和春、张国梁注定要倒霉了。
咸丰十年二月(1860年3月),李秀成依洪仁玕的计策猛攻杭州城,浙江巡抚罗遵殿不幸做了炮灰。和春赶紧派大队人马救杭州,见清军倾巢而出,李秀成急速回兵,会合陈玉成、杨辅清、李世贤一举攻破江南大营,并乘胜攻占苏南广大地区和苏、常各城。和春、张国梁、浙江巡抚徐有壬皆败死。
建立七年之久的江南大营被攻破,江北大营早在之前就被太平军一点点地拖垮。至此,清政府在江南再也无力组织起威胁天京的军队。惊恐之下,只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曾国藩和湘军身上。
湘军上下忙着围安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时刻关注苏杭战局的变化。不管曾国藩对围攻安庆还是进军苏杭这两条路思考得如何,他都不着急。
当李秀成提兵进攻杭州时,清政府急令曾国藩缓攻安徽,东下救苏、常。但李秀成进兵迅速,曾国藩未及东援,太平军已攻破江南大营,又连克苏州和常州等地。曾国藩在安徽,想进军的话,哪用等到咸丰帝从北京发来上谕?接到命令的曾国藩仍然按兵不动,那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他不想动。也就是说,曾国藩已经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围困安庆,直捣江宁。
要是苏浙没了,大清垮了,那这场仗还有什么意义?可是曾国藩不这么想,湘军也不这么想。
一直以来,曾国藩和湘军都觉得自己像是后娘养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有清军大营这个“亲儿子”在。亲儿子在一天,干儿子就不受清政府待见一天。湘军的这种情绪在江南大营被捣毁后表现得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