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杨家将故事仍然传唱不衰,“拒马河边古战场,土花埋没绿沉枪。至今村鼓盲词里,附会犹能说六郎”,杨家将故事成了盲人走街串巷的谋生手段。由于京剧和地方戏的兴起,从宫廷王府到城镇乡村,无不有戏剧的声音,杨家将故事的传播范围空前广泛。
清嘉庆年间,皇帝亲自主持,召集江南曲客编出昆曲版的杨家将故事《昭代箫韶》。这出连台大戏一共有240出,比今天最长的连续剧还要长。正因为长,上演的次数和范围都非常有限,道光年间演过两次,咸丰年间又演过一次。后来昆曲衰败,京剧流行,慈禧太后组织宫廷文人改编《昭代箫韶》,自己“不惜万几之暇”御定。按今天的话说,就是在日理万机之中仍然抽出宝贵时间亲自指导这项工作。
有亲历者介绍说,翻制改编时,太后把太医院和如意馆中的宫廷文人,全部传召到便殿,分班跪于殿中,由慈禧亲自讲解指示。事后,大家按照记忆拼凑成文,加以润色,呈送慈禧过目定稿,最后把稿子送到升平署去。这项浩大的工程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随改随排,约进行了两年,至1900年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入侵才被迫中断。
《昭代箫韶》的原意是“升平时代的雅乐”,想想当时的战乱年代,很有些讽刺的意味在里面。清廷如此重视,按慈禧太后的设想,是要赋予这项工作以重大意义,达到“喝破愚蒙”、“感发忠孝”的目的。与明代的“内府本”一样,清代宫廷戏也主要借助于天命和封建伦理教化民众。
在这部戏里,“天命论”和“上天操纵论”无时无刻不渗透于其中,杨家将故事简直就成了神话剧。开场是众多神仙一起出场,由众神之首紫微大帝道明天意,按照上天的安排,宋辽战争要打三年,君臣将帅以及各色人等都有所谓的“劫数”,他们的生死富贵、人间姻缘都由各路神仙操纵。每到关键时刻,都会有神仙救场:北阴诸神暗中辅助杨六郎,因为他是“白虎星”;潘仁美的鬼魂在十九层地狱受苦;王钦若的鬼魂要上刀山等等。最能展现英雄丰采的天门阵,也全是神仙妖怪斗法,双方将士只不过是神仙的傀儡,宋辽之战是早已排好的“宿命”。
与《昭代箫韶》等宫廷戏不同的是,秦腔、豫剧、晋剧、梆子等地方戏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些剧目篇幅不长,情节紧凑,更为人们所喜爱,如《金沙滩》、《四郎探母》、《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等。
民间剧与宫廷戏相比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无比圣明的皇帝被拉下了神坛,太宗、仁宗、真宗无一例外地被打回原型,威信扫地。宋太宗是谋害兄长、篡位夺权的野心家;宋真宗软弱无能,辽兵围城时吓得浑身发抖;宋仁宗昏庸荒淫,竟然调戏杨八娘。所以,焦、孟这些人才会说,“不听宋王三召宣,端等杨家将令传”,这是老百姓对宋王与杨家的不同看法。
戏曲中女英雄形象得到了重点渲染,更加生动突出。上党梆子《杨金花夺帅印》,秦腔《烧火棍》中的杨排风,《十二寡妇征西》、《杨八娘游春》、《穆桂英挂帅》、《太君辞朝》等等都为“杨门女将”增添了不少亮色。杨金花敢于私入校场夺狄青的帅印,烧火丫头杨排风能够勇冠三军,这完全是清代艺人的新创造。所有这些戏曲,与历史事实出入已经很大,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英雄传奇。不过这些传奇故事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到今天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依旧是舞台和影视节目中的常见剧目。
杨家将戏曲的创作渠道大不相同,有的出自官府学者之手,有的经过宫廷文人改造,有的则是民间艺人加工。因而其内容具有双重性和复杂性,既符合人们反抗民族压迫的愿望,又符合统治者教化忠节的要求;既包含爱国思想、又有愚忠观念,还有神妖鬼怪等更为复杂的内容。
从明中期到清中叶这段时间,小说、戏曲、曲艺三种传播形式并存,杨家将故事传播达到一次高峰。清代考证之风盛行,由于杨家将的广泛影响,明清之际问世的宋濂的《杨氏家传》、王世贞的《宛委余编》、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都对杨家将给予了高度关注,这些著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
今天留存下来的京剧经典,经过广大观众不断选择淘汰、几代艺人千锤百炼,已经与杨家将故事的传统主题大异其趣。战争场面描写不多,绝大多数是以战争为背景,抒发战争中人的悲欢离合,如《托兆碰碑》、《五台会兄》、《洪羊洞》、《太君辞朝》、《四郎探母》等等,描写战争中骨肉离散的感伤故事,内容中充满了控诉与悲愤。这些戏基本都是抒情歌剧,京剧行话叫“唱功戏”。
《托兆碰碑》(又名《李陵碑》),写的是杨继业之死。在传统故事里,杨家将“尽忠报国”是核心主题,但在京剧里,核心变为抒发骨肉离散的悲痛与绝望。杨继业是因为军事与精神的双重绝望,才碰死“李陵碑”的。他因受上司潘洪陷害被困两狼山,内无粮草,外无救兵,饥寒交迫之中又梦见搬救兵的儿子浑身是血前来托梦,最终陷入绝望,精神崩溃。
很多正面描写杨家将战场厮杀的戏,如《铁旗阵》、《孤注功》、《翠黛山》等,都曾经由著名演员出演过,可是都如皇宫戏《昭代箫韶》一样没能流传下来。倒是表现人物离散之痛、骨肉之情的情感戏久演不衰。如果要寻找原因的话,除了艺术形式上的成功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这些戏,鲜明而强烈地表达了普通民众对残酷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京剧之所以能成为广泛流行的艺术,正是由于它充满了世俗的人情味。
六 现代传媒中的杨家将故事
进入现代,随着广播和影视事业的发展,杨家将故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传播时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种地方戏繁荣兴盛,豫剧《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被以戏曲艺术片的形式搬上银幕。有关杨家将的年画、中堂画、门画、年历画进入千家万户,适合儿童阅读的连环画、小人书等作品大量涌现,在艺术产品相对贫乏的年代,借助于这样的平台,杨家将故事的传播又达到了一个高峰。
1955年冬,国务院文化部为整理评书《杨家将》召开座谈会,翦伯赞、赵树理等前辈都曾出席。大家认为,杨家将故事久传民间,在说唱、小说和戏曲方面有深远的群众影响。196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出马连登整理的长篇评书《杨家将》,这是中国大陆广播评书的一个开始。不过,当时广播还没有完全普及,特别是在农村,听到这部评书的人不是很多。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刘兰芳播讲的评书《杨家将》一百回引起巨大轰动,中央和地方各电台反复重播,成为一代人心中永恒的记忆。之后,电视评书又开始兴起,1985年,田连元以《杨家将》为题,首开电视评书之先河。
1979年至1983年间,各地报刊杂志发表的关于杨家将研究及介绍性文章不下40篇。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杨家将故事进行简单的梳理,二是集中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还很少从历史、文化、人性的角度进行关注。1959年,梅兰芳排演的《穆桂英挂帅》被列入“优秀传统剧目”,参加对外文化交流。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影视剧在我国(含港台)相继推出。70年代,香港无线出品了由汪明荃、杨盼盼等主演的《杨门女将》;港台联合摄制了由姜大卫和张冲主演的《铁血杨家将》;80年代,大陆出品了四集电视连续剧《杨家将》,主演者是当今的导演张纪中;真正引起大反响的是香港“无线五虎将”刘德华、梁朝伟、黄日华、苗侨伟、吴振宇同时出演的《杨家将》,周润发等一大批当红明星也加盟该剧;199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32集电视连续剧《杨家将》,尽管没有明星大腕,但仍深获好评,获得了当届的飞天奖。该剧参与了中日电视艺术交流,在日本也很受欢迎,拷贝出售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影视剧共同的特点是,比较忠实于杨家将故事的基本精神,对原有的故事情节没有太大的改动,给人的感觉是既熟悉又新鲜,很有观众缘。
借助于戏曲、艺术画、广播评书、电视评书、影视剧等手段的共同推动,杨家将故事更加深入人心。进入21世纪,两岸三地筹拍杨家将故事的热度不减,几乎每年都有新片推出。
2001年,当红明星宁静、李若彤主演了40集的《杨门女将》;2002年,香港出品了28集的《穆桂英——十二寡妇征西》;2003年,香港亚洲电视台出品了33集《碧血青天杨家将》;2004年,张庭、张铁林等主演了带有轻喜剧色彩的《火帅》。2004年还有一部重头戏《杨门虎将》,由苏有朋、赵雅芝以及韩国女星蔡琳等联袂演绎,耗资3000万打造。2007年,全国各地热播40集古装偶像剧《少年杨家将》,两岸三地艺人出演加盟,《少年杨家将》一改以往类似题材的风格,选取了“金沙滩一役”之前的故事。
这些影视剧戏说的成分加重,原本杨家将故事就已经有相当多的虚构成分,它们又加入了新的元素重新演绎,所以一度引发了很大的争论。但不管怎样,至少说明杨家将的民间基础非常深厚。《少年杨家将》的主演之一陈龙曾讲,他从小被杨家将故事所吸引,对杨家将人物的性格、命运有所了解,能够出演杨家将非常自豪和兴奋。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杨家将”电子图书和游戏软件应运而生,在80后、90后中很有市场,对他们来说,传统的印刷传播反而退居到比较次要的位置。杨家将不仅在中国,在海外也有很大影响,其中以在日本和韩国的受欢迎度居高。日本有《杨家将演义》的多种日译本,2003年12月出版的《杨家将》,获得第38届吉川英治文学奖。韩国也有《杨家将传》和《杨六郎》的译本,英国也有关于杨家将的本子。还不断有传闻说,好莱坞欲将杨家将变美国大片,知名制片人彼得·罗异曾透露,挖掘中国题材故事也许可以改变好莱坞的审美疲劳,杨家将等经典故事有可能被重新演绎。
七 三实七虚
中国历史上,杨家将故事的传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一方面,杨家将故事流传非常广泛而又深远,说书艺人有“千年不倒杨家将”之论。北宋杨家将与隋唐、三国、水浒、岳飞有着同等地位,他们的故事最为一般民众所传唱。另一方面,有关杨家将的历史记载非常简单。与彪炳史册的岳飞不同,杨业父子并未登临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他们只不过是偏裨之将。如果说在北宋初年与辽的抗争中,杨家将还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的话,那么后来在南征和与西夏的斗争中,他们的功绩几乎找不到历史依据,但这仍不妨碍杨家将被广泛传扬。
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产生都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杨家将”故事在宋元之际得以流传,在明清时代被不断深化,在当代社会依然流动,固然是因为其曲折动人的情节,更重要的还与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形势密切相关。
宋亡之后,在金元时代,虐政行于天下,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虽然仇视金、元,但强压之下敢怒而不敢言,所以只能拿前朝辽人说事,辽为金人、元人所共恨,前朝故事可以借古说今,抒心中不平,胜似讲当今时事。元人杂剧,往往取两宋名将之事,演为话本,配之管弦。在被外敌欺侮的年代,老百姓对于能灭贼杀敌的勇将,仰之如天神,敬之若父母。传扬杨继业父子,因为他们能抗辽;赞颂狄青,因为他能平蛮战西夏;推崇岳飞,因为他能破金。没有谁不想驱除胡虏而安中国,即便是盲词俚曲也充满了爱国心声,强国之梦。
纵观中国历史,北宋被金人所灭,南宋被蒙古所灭,明代在恢复汉人政权之后又被满清所灭,清朝后期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威胁。中国的这段历史,民族矛盾异常突出,杨家将产生、发展、成熟于朝廷软弱、外战外行的年代,人们把杨家将故事编成评话、戏曲和小说加以传唱、歌颂,正是感念抗击异族英雄的自然体现。但史籍中关于杨家将的记载实在过于简略,显然满足不了人们对英雄的期待。于是杨家将在传颂过程中,不断被丰富、充实、发展和完善。原本只有祖孙三代的历史材料,被铺写成五代几十人的英雄群体;原本只是男儿的铁血沙场,又融入了佘太君、穆桂英等生动的女英雄。杨家将父死子继、兄死弟代、夫死妻替,男女老少,齐心协力,前赴后继,延绵不绝,他们的爱国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交相生辉。杨家将身上,汇聚了中国古代众多将领的优秀品质,是英雄形象的集大成者。
关于杨家将故事的真实性,有研究者认为,如果说三国故事是“七虚三实”的话,杨家将故事则是“三实七虚”,有些故事可能于史有据,有些可能于史有影,还有的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信者悉以为真”、“疑者又以为子虚乌有”两种皆然不同情况的原因。
著名学者余嘉锡曾说:“元杂剧及今小说之言,盖官书之所讳言,流传于故老之口,其事容或有之,未必纯出于捏造。” 杨家将故事从流传的源头开始,就有点众说纷纭,后世又被传颂者根据时代需要不断赋予不同的内容,真实性大打折扣。总体来看,杨家将故事距今年代越久,其可信度越高。相反,则离本来面目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