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通往文学殿堂的道路上,有什么身影是我一直在追随的话,那么有两个人,一位是写出《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路遥,还有一位是写出《我遥远的清平湾》和《我与地坛》的史铁生。最早我与史铁生结缘,是他的《我遥远的清平湾》这篇文章,那几乎是我最初最美好的阅读体验,在一个阳光温暖的上午,我坐在晒谷场的一个角落,边晒太阳边读这篇文章,内心涌起温暖而又滋润的感觉。那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段时间,是文坛兴起先锋和伤痕思潮的一个年代,也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上的一个高峰时期。我不停地阅读史铁生,阅读刘震云,阅读冯骥才,当然还有马原和余华。因为当时才十几岁,信息来源十分闭塞,以至于我并不清楚为什么是那样一个时间点有那样一次文学爆发。然而这样的阅读是如此美好,至今难忘。
我阅读《平凡的世界》是在路遥去世之后。那时候我还在读高中,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一些豆腐块文章,当时有一份杂志叫《朔方》,写信来让我做兼职记者,寄来的资料里面就有一本路遥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从那篇文章我才了解到《平凡的世界》。那是一个冬天,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窝在宿舍里读完了这部三卷本的巨著,合上小说的时候,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于是走出门去,校园里的夜灯已经亮了,北方独有的凛冽的寒冷气息刺骨而来,可也无法平息我内心那股热腾腾的冲动。
至今我都坚持认为,我读过的最好的文字是《我与地坛》,没有之一。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即使我反复诵读这篇短短的文章,我仍然能够感觉到第一次阅读时的那种温暖而又滋润的感觉。从人生的角度来说,史铁生一定是有很大的缺憾的,他在最好的年纪最好的时代失去了身体上的自由。然而这并没有禁锢他自由的灵魂,移动着的是他的手轮车,飞翔着的却是他澎湃的思绪。我在不同的时期阅读这篇文章,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和体会,少年的时候感叹史铁生的身残志坚,到了现在终于能够触摸到这位作者心灵的内核,那种对心灵栖息地无尽的追求,这种追求激烈而又平静,脆弱而又无比强大。
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那都是我最好的时光。好的文学作品,就像拥有一双温暖的手,伸出来邀请你开始一段有趣的旅程。作者把他拥有的或者经历过的最美好的事物展现给你看,那里有日出日落,那里有月缺月圆,他和你一起感叹生活的美好或不幸,和你一起走过沧海桑田。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文学的力量。
我是如此偏爱带着体温的文字,不仅仅是在阅读的时候,在我自己的写作当中也是如此。相对于宏大的历史叙事,我偏爱着眼于个人的微观感受。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会碰到一些了不起的朋友,他们踌躇满志,事业上有着和年龄阅历不相称的成功。然而我对此总是有所怀疑,他是不是真的和我们看到的一样志得意满。与其吹捧他,我更加同情他背后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姜文的电影《一步之遥》中,选美冠军阅尽人间春色,最后却要向情人苦苦哀求一点可怜的爱情。这才是生活的本质,只不过总是被当成秘密深深地藏在喧嚣背后罢了。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在我的人生观里,每一个人幸福了,这个社会才会幸福,即使几十几百年过去,我们回头看这段历史,仍然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基于此,我总是不能接受狭隘的集体主义以及少数服从多数这样的潜规则。
在生活中我并不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但是这不妨碍我尊重和包容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或者事物。我观察着自己的周围,观察着这个社会,并坚持用文字将我的微小感受记录下来。写《老五》的时候,写《祖母的银圆》的时候,我仿佛置身在颠倒的时空回到了过去,和过去的自己合体,做了一次时光里的旅行。写《小军》的时候,我正好在青海西宁出差,那里七八点钟的傍晚,天空仍然亮如白昼,让我产生了巨大的错觉,小军的故事让我夜不能眠,终于跳下床来坐到电脑前一气呵成。写《无比芜杂的心情》那个系列的时候,正是我心理上最低潮的时期,于是我不停地阅读,和不同的人交谈,然后把这种自我调整、自我突破的过程形成文字,这些文字陪伴着我,也让我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脱。这样的文字只关注个体,无法发出夺目的光彩,然而我希望它如月之恒,持续散发出温暖而又滋润的光芒。
我的一位朋友说,时间的魅力在于,每一秒所蕴含的快乐都是唯一的现在,又因过往无数秒的累积而令人感动。李宗盛的《山丘》唱道:“想说却还没说的还很多,攒着是因为想写成歌,让人轻轻地唱着淡淡地记着,就算终于忘了也值了。”这就是《此时此刻,即是最好的时光》最根本的出发点,我只关注某一个微小个体的某一个瞬间。那个瞬间被回想起来,也许是一丝淡淡的青草香味,也许是一片温暖的阳光,也许是一个稍纵即逝的如花笑靥,也许是一个泪奔的夜晚。每一个瞬间都是最好的时光,都是值得被记录的幸福时光。
2015.1.4,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