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此时此刻,即是最好的时光
22097400000020

第20章 无比芜杂的心情(4)

我这么说也许有些让人产生些许的不适感,包括我自己。但这似乎是一个事实,我们这一代人至今没有产生什么“离经叛道”的人物。从家庭环境来看,我们的父母出生在革命年代(40年代末50年代初),他们个人成功的机会微乎其微,所以一旦机会降临希望乍现在我们身上,他们就会如获至宝,一刻也不停地鞭策我们迎头赶上。所以如今回想起来,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听到的教诲永远是这样开头的:“你们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想我们当年的时候……”在我们自己而言,我们并没有什么机会可以反驳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说的大概也是事实。变革一步步发生,新鲜事物一点一点出现,我们在通向河对岸的过程当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石头一个个地显现,我们也就一步步朝前挪动。该上学的时候我们认真上学,该找工作的时候我们认真找工作,该结婚买房的时候我们认真结婚认真买房。这样的顺其自然多少有些显得随波逐流,60年代的人羡慕我们拥有的机会,80年代的人则羡慕我们拥有的时机:房价还没有那么贵,谈恋爱还不是那么困难。身不由己的随波逐流看起来仿佛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

给一个年代的人贴上某种标签,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个人的经历往往是十分粗浅的,用于勾勒一个复杂的世界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然而我还是十分愿意去尝试,只有稍许认清我们所处的环境,才知道我们所处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时代。正因为如此,就像有一位像哆啦A梦一样的朋友,他让我们可以在十年之后还有机会看清楚自己。这是一件意义深刻的事情,唯有知晓过去的清浅,才能走向深远的未来。70年代出生的人注定是彷徨而又随波逐流的一代人,如今,即使还在犹犹豫豫,可也站到了舞台中间。

几天前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中,作为“80后”的周笔畅改编了《青苹果乐园》,向“小虎队”致敬。而作为“小虎队”核心成员的苏有朋,已经坐到了“中国达人秀”的评委席上,以一个功成名就的权威面目出现。苏有朋不再是那位“乖乖虎”了,胡须已经爬满了他仍然娃娃脸的面庞。我看到他,仿佛耳边还在闪过《爱》的音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的前奏萦绕在耳边。那是我们共同的记忆,然而今天却来到了属于我们的时代。

我们在而立之年,站到了时代舞台的中央,这终究是一件无可回避的事情。

时间的空白

我打开一本书

一个灵魂就苏醒

……

我阅读一个家族的预言

我看到的痛苦并不比痛苦更多

历史仅记录少数人的丰功伟绩

其他人说话汇合为沉默

这是西川的诗句,史铁生引用了它用于阐述自己写作的目的和方法。在宏大的历史叙事面前,时间往往因为伟人的存在而被划分成一个个段落。然而生活的真相却在其他人那里,在那一个个被历史忽略的隐秘角落,存在着真正鲜活的生命和故事。而发现并记载他们,则是写作者的责任。

才女作家蒋方舟在《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中写到有关木心的时候有一段话特别好:

大时代是为少数人准备的——电影里的革命永远一呼百应,可在现实中,也不过是百人而已。除去那些弄潮儿,大部分人只是时代的承受者,敌人来了,便谨慎苟且度日,敌人走了,继续谨慎苟且度日。

改变或者确定历史的人寥若星辰,虽然他们定义了大部分人的人生框架,甚至可以肆意摆弄其他的大多数人,然而却常常在这些沉默的大多数人面前手足无措如履薄冰。(王小波语)这些细碎的生命体显得如此杂乱无章,却自有让人无法忽视的规律。就像钱锺书在《围城》中说的:“这好像是无线电,你把针在面上转一圈,听见东一个电台半句京戏,西一个电台半句报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国歌啦,半句昆曲啦,鸡零狗碎,凑在一起,莫名其妙。可是每一个破碎的片段,在它本电台广播的节目里,有上文下文,并非胡闹。你只要认定一个电台听下去,就了解它的意义。”钱先生是真正洞明世事的人,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杂音当中一语中的。

被放置在大历史角落或者阴影里的大多数人是生动有趣的。他们貌似随遇而安,却在完整而又具体地体会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果你需要寻找一幅完整的生活地图,找到他们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他们在人多的时候通常选择沉默,对于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说:“假如你相信我的说法,沉默的大多数比较谦虚、比较朴直、不那么假正经,而且有较健全的人性。如果反过来,说那少数说话的人有很多毛病,那也是不对的。不过他们的确有缺少平常心的毛病。”战国宋玉说:“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把从古而今的这两位仁兄的话结合起来理解,就能很好地了解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的道理。

在大人物界定的时间线轴上,除了那些著名的“时间点”,最多存在的就是一段一段“时间的空白”。我深信将笔墨关注到这样的时间的空白是有意义的,宏大的历史叙事总显得浓墨重彩而又经不起推敲,作为对大历史最可靠的引证和补充,具体而微的记录显得十分有必要而且非常重要。远离大事件大人物所决定的“时间点”会让我们拥有大片大片的“时间的空白”。我愿意以这样的笔触描写、记录这些沉默的大多数人,倘若和我同样信念的人多起来,这幅拼图所折射出的历史才是真正可靠值得信任的。

车站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常常往来于各个火车站。有时候坐在火车上,看着望不到头的铁路线在前方延伸,就像是正在进行着的生活本身一样,人在其中总是身不由己奔赴未知的将来。唯有一座座车站,静静伫立在铁路旁边,就如同给奔波中的人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继续前进还是停下来休息,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然而总是困扰着人们。

有一次,大概是旅途中太疲惫了,我竟然睡过头错过了原计划要去的那一站。醒来之后,我只好怏怏不乐地选择在下一站下车,然后打电话取消早就定好的饭局。电话那边的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在他看来我一向是一个比较靠谱的人,每次约见面总是提前五分钟到,从从容容地展开既定的议题。难得不靠谱一次,返程的火车在两个小时之后,我于是难得地没有从一座车站匆匆离去,而是停下来独自吃了一顿晚饭。坐在靠窗的位子,可以看见一列列火车风驰电掣地通过这座小站,偶尔有一班车会停靠下来,旅客们脚步匆匆拿着行李走下来,站台上等候的旅客则迫不及待地拥了上去。在那一刻,目的地也就是出发地,你很难把它们区别开来。就像是很难把一位位旅客区别开来一样,他们都是那样行色匆匆、面无表情地奔向不可知的去处。

然而我大多数时候还是一个靠谱的人,尽管经常需要一路小跑才能赶上即将出发的火车,但是在下车之前我总是会整理好衣服和物品,为下车之后的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上海的火车,在出现虹桥枢纽之前,主要是从两个站出发:上海南站出发的一般是去向南方,上海站出发的则往往是一路向北。因此,我基本上不会坐错车,到浙江出差的话,我知道一定需要去外形像个草帽一样的上海南站。车站的安排如此有规律,只要听从它们的安排,工作和生活就会非常有秩序,一点儿也不会紊乱。

上海虹桥枢纽火车站的出现则把这种有秩序的生活推向了极致,以至于每次出差,不管去什么地方,上了出租车告诉司机去虹桥站然后就可以放心地闭上眼睛休息。那里的候车大厅宽敞明亮,高高的拱形设计的屋顶充满着现代气息,之前只在《黑客帝国》这样的电影中才会出现。不用担心错过车,因为即使错过了也可以坐五分钟之后发出的下一班动车。所以,坐在大厅里候车的时候,你很少能看到撒丫子奔跑的乘客,大部分人虽然也都是行色匆匆面无表情,但是互相之间彬彬有礼。每一个位置都用具体的字母和数字来标识出来,没有人找不到正确的检票口,开始检票的时间总是开车之前十五分钟,从来不早一分钟,也不会晚一分钟。你跟着长长的队伍走下去就肯定会找到你要搭乘的那一班车。不用怀疑,从来没有人会上错车,同样现代感十足的站台也清楚地标明了字母和数字。这样的旅行真是快速而高效,只是这样的车站恐怕是很难成为文艺片中的场景,要拍文艺片,导演们只能去拍绿皮火车。

工作行程安排得比较紧的时候,我还常常会在一些车站中转,这样就能如愿以偿地从一座城市转移到我想要去的另外一座城市。我从上一趟动车下来,去售票厅买好下一张票,然后去候车厅等下一班车。我穿梭在这座并不熟悉的车站里,却能十分熟悉地处理好这所有事务——自从有动车和高铁之后,所有的车站几乎变成了同样一个模样。到处是宽敞明亮的大厅,开阔的走道,整齐统一的中英文标识。我们很难通过车站的样子来辨认出这里到底是哪里,走了两个小时到达下一站之后,恍惚中你感到又好像回到了出发的地方。人们来来去去,来的人离开的地方就是去的人前往的目的地,两个地方大体相似,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很久以前,我们曾经为了到达一座新的车站而欢呼雀跃。1996年,北京西客站竣工,我们几个同学特地一起跑过去和它那复古式的建筑合影,并相互打赌,猜有没有飞行员敢驾驶飞机穿过它正中央的那个孔洞。那段时间,我们从外地买票回北京,都会选择到北京西客站,那座在最高点建有一座亭子的火车站。那个时候,火车站是一座城市的地标,每位设计者都会让这座城市的火车站与众不同,比如长沙火车站,屋顶上有一支巨大的红色火炬,旅客到了车站就能迅速辨认出这座城市的某种气息。现在的车站往往离城市很远(比如坐车需要四十五分钟才能到达市区的海宁西站),建筑的样式也和所处的城市没什么关系,仿佛是要和这座城市划清界限似的。坐车的人到达了一座车站,却发现自己往往和目的地还离得很远。

一个月前的一个傍晚,我去一座陌生的火车站接人。到的时间太早了,我只好坐在站前广场一处栏杆上,一边无所事事地嗑着瓜子,一边看着天色慢慢暗下来。偌大的广场空空荡荡,路灯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几个附近店家的孩子相互追逐着一阵风一样地跑过去,在这片平静的湖面上激起了短暂的一阵涟漪。我从来没有这么安静这么近距离地观察一座火车站,这座小站俗气的外表在夜色中渐渐变得深沉了起来,温暖的塔灯照耀下来,小站的轮廓也变得温和了许多。我要接的人很快就将抵达这座车站,他们将与我在出站口相遇并在彼此的心底激发一股暖流,然后我会带着他们在夜色中匆匆离开这座车站,毕竟,家才是我们的目的地。

我们会不会在某一个瞬间回看车站一眼呢?

世界杯与父亲节

早上六点,我准时爬起床来,坐到客厅电视机前面收看巴西世界杯意大利队和英格兰队的比赛。中央五台的评论员声音比较亢奋,我听到父亲房间有了响动,一会儿就看见他起床走出了房间。

意大利队的比赛一向比较沉闷,英格兰队今天看起来也一直在小心翼翼地试探。这样大牌球队之间的比赛一般来说总是听起来让人激动,真正踢起来之后由于顾忌太多总是束手束脚。我看了差不多有十几分钟,父亲也洗漱好了,踱到离我不远的桌子旁边坐下来。这两天我一直在熬夜看电视,父亲有些好奇,不知道我在干什么。

电视上的比赛对于父亲来说多少有些趣味索然,他爱看的是赵本山的《乡村爱情》,有的时候我们还没起床就能听到他在那儿放那个旋律。比赛有些无聊,我窝在沙发里也兴奋不起来。父亲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看看我,最后决定泡茶喝。

大多数早晨父亲都是很早就起床了,起床之后他习惯泡上一壶茶,坐在那里慢慢地喝。我们劝告过他,早上空腹喝茶对胃不好,说的时候他就辩解说喝茶有多少好处,气得我们也就懒得说了。他喝茶基本上是自斟自酌,一只壶一个小茶杯,一边喝一边看电视。我有时候刚起床,打开房间门就看到父亲在那里对着电视傻笑,也不知道他在笑什么,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会想,退休以后我会不会也是这样,这样也太无聊了吧?

父亲在旁边啧啧地喝茶,我本来就觉得比赛很闷,于是也跑去泡了一杯,顺手拿了一袋干果当作茶点。经过父亲的时候,我扬了扬手中的干果,意思是问他要不要也来点,父亲连忙摆手。这在我的意料之中,他向来如此,不管是你问他要不要吃水果还是要不要吃个点心,他的第一反应总是摇手,还会说饭吃饱了吃不下水果,让你感觉自讨没趣。所以我的脚步并没有停顿就回到了沙发里。

意大利队和英格兰队的比赛终于在第三十五分钟的时候发生了变化,只见皮尔洛一个漏球,意大利队跟上的球员在大禁区外大力抽射得分。我顿时从沙发上噌地站了起来,兴奋地鼓掌。父亲本来在低头喝茶,我冷不丁地站起来搞得他不知所措,连忙看看我又看看电视屏幕,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的眼睛有些老花,眯起眼睛看了半天才发现屏幕右上角的比分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