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三分养,七分教:培养优秀孩子的黄金法则
22093800000025

第25章 优秀,尽在爱与赏识(2)

在众多的中国家庭中,孩子的社会地位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他们在家中被称为“小皇帝”,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很低。家中来客人时,父母只是向客人介绍家里的成年人,而对于孩子则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有的父母即使介绍自己的孩子,也只是说“这是我的儿子”或“这是我的女儿”,而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介绍。更有甚者,当家里有客人来访时,父母就把孩子哄走,或关到别的屋子里,一再叮嘱不要出来添乱。

而国外,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这样的情景:有重要客人到家里来做客,一般是一家人全都在门口迎候,在客人进门后,父母先是向客人介绍他们自己,然后,便郑重其事地逐一向客人介绍他们的孩子,不论孩子年龄多小,哪怕是抱在怀里的婴儿,都会一个不漏地介绍给客人孩子的名字、年龄,有时还会提及孩子的爱好。孩子们也都很懂礼貌,当介绍到他们时,每个孩子都是主动、热情地伸出手,大大方方地跟客人握手问好,表示欢迎。

从外国孩子接待客人的表情上,让我们感到很惊讶,他们一个个俨然是个大人似的,是那样充满自尊、自信,讲礼貌,有分寸。而我们中国的孩子,见了生人就脸红,畏畏缩缩、扭扭扭捏捏,如果让他出去办点事,就更是困难了。把孩子当成一名家庭成员去对待,让孩子也来接待客人,这不仅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是在培养孩子自信、自尊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家庭是孩子进入社会之前的“演习场”。家长应当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抓住一切有益的教育时机,充公利用家庭的日常生活,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

【教育感悟】

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家里来客人时,不要忘记郑重地向客人介绍你的孩子,自己工作上的事,也不妨同孩子商量商量。

信念创造奇迹

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在这儿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他们从小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

在就职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问他是什么把他推向州长宝座的?面对300多名记者,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未提,只谈到了他上小学时的校长——皮尔·保罗。

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旷课、斗殴,甚至砸教室的黑板。皮尔·保罗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可是没有一个是奏效的。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在他上课的时候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

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5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着实出乎他的预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标准要求自己。51岁时,他终于成了州长。

【教育感悟】

信念是每个人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得的,相信自己,坚持自己的信念,信念就能帮你创造奇迹。

进步尽在爱与鼓励中

美国一家权威的咨询机构曾对0~10岁的孩子进行过一次测试,结果非常惊人。他们发现,孩子一岁的时候,想像力、创造力高达96%,但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7岁时(上学以后)发生逆转。到10岁的时候,孩子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不见了,只剩下原来的4%!

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究竟怎么不见了?于是,该机构决定对一万名孩子进行跟踪调查,对他们的各成长阶段进行监测。最后发现,小孩在成长(0~10岁)的过程中,平均要遭受超过两万次的“伤害”!其中对幼小的心灵伤害最大的,就是来自父母的“破坏性批评”,这对稚嫩的心灵而言,不啻是一次次人身伤害。这些痛苦的记忆,深深刻在孩子心中,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导致了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胆小、懦弱、犹豫、忧虑、找借口等消极心态。

破坏性的批评表现为:批评的时候对人不对事,直接进行人身攻击,或者增加孩子的负疚感。

破坏性批评直接摧毁人的自尊,增加心理负担,扭曲心态,孩子的自信心会因此而消失殆尽。他们开始自怨、自怜、自暴、自弃,害怕做任何事情,逐渐自我设限,丧失勇气,胆小懦弱。

【教育感悟】

大人们也应该反思一下,孩子们不成才、不争气是否和你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孩子其实很脆弱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孩子其实很脆弱,有时候他们会因为别人对自己不公正的评论而苦恼不已。而作为父母,你有责任让他们知道,他们其实并不是那个样子,并把孩子从错误结论中解脱出来。

有位小朋友,由于幼儿园小朋友常常说他笨,小小年纪就有自卑感了。

有一天他对妈妈说:“妈妈,我是不是很笨?”

妈妈很诧异,问他为什么这样想。他小声说:“因为我属猪。”

看着儿子沮丧的小脸,妈妈又想笑又有点难过。她想了想,认真地对儿子说:“儿子,猪本来是不笨的,是人把它养笨了,猪除了吃,除了睡,没有别的事可干,所以才变笨的。可是你不同,你很乖,很勤奋,每天都要干许多大事:去幼儿园上学,跟阿姨学儿歌,学画画。回家听妈妈讲故事,还自己编故事,还懂得给妈妈倒水,你是最聪明的孩子!”

“真的吗?”孩子破涕为笑,高兴地搂住妈妈脖子亲了又亲。

大人就好像孩子的守护神,当孩子怀疑自己的时候就会到大人那里寻找答案,而作为家长要时时提防着孩子的自信是否被破坏。有时候,仅仅提防是不够的,还要创造机会去增加孩子自信的感觉。

【教育感悟】

大人就好像孩子的守护神,当孩子怀疑自己的时候就会到大人那里寻找答案,而作为家长要时时提防着孩子的自信是否被破坏。

让孩子无拘无束地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黄先生一家移民到美国,他5岁的儿子进了一所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才去了不到5次,孩子就不想去了。孩子说:“老师根本不教画画!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叫我们自己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也不管。画完了,老师就知道说‘Very good’,那些美国小孩的画根本就是一塌糊涂!”

后来,黄先生发现,那些美国孩子画完画后,只会问你“好不好”,而中国的孩子问的多半则是“像不像”。

我们知道,美国孩子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本、不规定模式,让孩子根据现实生活联系内心的想像,自由去“构图”,孩子画的画完全是一种“创作”。这样,他们自然便只会问“好不好”,而无从问“像不像”。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思维充满创造力和活力,日后才可能成长为开创性的人才。

而我们将目光投向国内,我们无论是办企业也好,搞科研也好,做研究也好,缺少的是真正“开创性”的崭新思路。我们的企业口口声声地宣称在“追赶”与“缩短”那些“国际先进水平”,实则却不过是在亦步亦趋地“拷贝”人家、“临摹”人家,和这些画了画只知道问“像不像”的中国孩子是一样的。这些孩子从小就把“像”作为自己最高的追求,他们有人确实可以画得和范本非常像,但仅仅只是“像”罢了。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如果我们的教育还如此禁锢孩子自由想像的空间,那么我们培养出的还将是毫无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模仿型”人才。

【教育感悟】

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天地,让孩子无拘无束地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频繁责备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如果总是责备孩子,孩子就会产生逆反的心理。例如常用烈性药物,细菌就会慢慢地产生抗药性,不久这种药物就会对细菌完全不起作用。对孩子越是一味地责备,就会使孩子逐渐形成“反抗”的能力,若给孩子以反复的刺激,其反抗心理就越强,最终还是以屈服于孩子而告终。

有许多家长和老师满不在乎地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甚至想通过刺激疗法使孩子有所改变。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看不懂这种高深的意图。对孩子来说,老师和家长就是社会的代表者,是绝对的权威,他们的指责就等于断定了自己未来的命运。

无可否认,父母的责备当然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大人在责备孩子时,多多少少会感到冲动,气血上升,这一方面使自己缺乏冷静的头脑和客观的判断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看到了父母令人可怕的脸、声音或表情动作。这会使孩子产生很大的恐惧心理。孩子一旦被恐惧所左右,对什么样的责备和说教都听不进去了。尽管孩子停止做“坏事”,那也是因为他讨厌再次经受以前那种可怕的体验,并不表明他懂得了“这件事不能做”的道理。

通过责备孩子做与通过表扬让孩子做,二者对孩子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大人要用冷静的态度和温暖的心去对待孩子,要注意和发扬孩子的优点,以宽大的胸怀和极大的热忱去培养孩子的能力。

【教育感悟】

对孩子越是一味地责备,其反抗心理就越强,最终还是以屈服于孩子而告终。

唠叨是致命的伤害

小孩子都很容易气馁,但似乎大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不知道孩子的愚蠢、懒惰、胆小、腼腆都是由他们自己造成的。

在很多家庭里,家长不断地唠叨和责骂,对孩子来说都是致命的伤害。气馁的趋势和气馁就像是生活中的一团乌云,这个危险的东西不断地提醒孩子想起自己的缺陷、失败或者怪僻。其实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改正他的缺点而停止你的唠叨,那就是你让他注意到自己的优点,在他做对事情的时候表扬他。年轻的本性总是反对不断地谴责、责骂和唠叨,却可在表扬声和鼓励声中茁壮成长。此外,批评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比表扬一个做对了事的孩子要容易得多啊!

“自信是心理上的一种微生物,”一位作家说,“如果受到了鼓励,得到了一块肥沃的土地,它就会繁殖,变大,最后长成一个庞然大物;如果受到冷落,被扔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它就会沦为天敌的食物,沦为犹豫、怀疑和疑虑。”

【教育感悟】

在很多家庭里,家长对着孩子不断地唠叨和责骂,对孩子来说都是致命的伤害。气馁的趋势和气馁就像是生活中的一团乌云。

只要敢于梦想,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

年老的英国教师布罗迪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练习册,它们是皮特金幼儿园50年前B(2)班31名孩子的春季作文,题目叫《未来我是……》。

布罗迪顺便翻了几本,很快被孩子们当年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比如:有个叫彼得的小家伙说,未来的他是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几升海水,居然没有被淹死;还有一个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的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最令他拍案叫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小盲童,他认为自己将来必定是英国的内阁大臣,因为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过内阁……

他觉得有必要考证一下31个梦想历经50年后的模样,于是布罗迪在报纸上刊出了寻梦的广告。结果怎样?30个当年的小朋友都有回信:他们一个个居然都正在从事50年前梦想要做的事情!到了指定的期限,只有那个叫戴维的没有回音。布罗迪觉得也够满足的了,毕竟只有一个人的梦想没下落。

就在他准备把这个没人认领的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内阁总理大臣布伦克特约的一封信。布伦克特约在信中写道:“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你还为我们保存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我一天也没有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布伦总理的这封信后来被发表在太阳报上,他作为英国第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敢于梦想,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

【教育感悟】

只要不让年轻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我主动,我存在

有一个小男孩,在报上看到招聘启示,正好是适合他的一份工作。第二天早上,当他到达应征地点时,发现应征队伍中已有了20个男孩子。

如果换成一个胆怯懦弱、不太聪明的男孩,可能会因此而打退堂鼓。但是这个小男孩却完全不一样,他认为自己应该多动脑筋,运用上帝赋予的智慧想办法解决这一困难。

小男孩拿出一张纸,写了几行字。然后走出行列,并请求后面的男孩子为他保留位子。他走到负责招聘的秘书面前,很有礼貌地说:“先生,请你把这张便条交给老板,这件事很重要。谢谢你!”

这位秘书对他的印象很深刻,因为他看起来神情愉悦,文质彬彬。如果是别人,秘书可能不会放在心上,但是这个小男孩不一样,他有一股强有力的吸引力,令人难以忘记。所以,秘书将这张纸条交给了他的老板。

老板打开纸条,然后笑笑还给秘书,秘书也把上面的字看了一遍,笑了起来,上面是这样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