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三分养,七分教:培养优秀孩子的黄金法则
22093800000024

第24章 优秀,尽在爱与赏识(1)

夫妻相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几年前的一个早上,电视机正在播放“早安,美国”节目。那天是情人节,主持人大卫·赫特曼正访问一位家庭心理学家本杰明·沙克博士。因为“爱”是那一天最热门的话题,所以赫特曼直截了当地问:“是否每个人生来就具有爱的能力?”

“当然。”沙克博士回答。

“那么,为什么世界上并没有呈现出那么多的爱呢?”赫特曼好奇地想要知道。

“大卫,”沙克博士充满智慧地回答,“就算我们生来就具有能力去爱,也需要学习该如何去爱。”

然后,沙克博士将脸转向摄影机,对着电视机前的观众说:“父母所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夫妻两人彼此相爱。”

沙克博士将当今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一语道破。每个人生来都具有爱的能力,但除非他能先看到在他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人——通常是父母,去具体实施爱,否则,他便学不到该如何去爱。

【教育感悟】

父母所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夫妻两人彼此相爱。

淡化缺点,强化优点

孩子为什么觉得自己不好、笨、爱惹事,是个坏孩子呢?因为是父母强化了他的这种感觉。小的时候,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好,长大之后,都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好。有的家长训起孩子来,恨得不得了,什么话都说得出来,“早知道生你这样,还不如养条狗。”这样的话,孩子对此能无所谓吗?

孩子的心也会受伤,如果他觉得没人喜欢他,他自己就不会爱自己。一个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就会变得消极,甚至自暴自弃。

而这时正确的做法是,淡化孩子的缺点,强化孩子的优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孩子安静的时候表扬他,孩子便会在下次不哭不闹;若家长在孩子动的时候批评他,加深了孩子对动的负面感觉,便破坏了孩子想安静的愿望。这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的原则适用于许多方面。如果你总是强调孩子胆子小、孩子调皮、孩子不懂礼貌、孩子动作慢、孩子粗心……结果这一切只能使孩子越来越坏。父母要为孩子找到自信,这是一种良好的沟通。

【教育感悟】

一个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就会变得消极,甚至自暴自弃。

不要把目标设得太高

由于孩子的进步大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父母的激励目标也应具有渐进性。家长不妨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地将激励目标逐步向孩子提出来。切莫一下子就把“标杆”竖得高高的。

过高的激励目标,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还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般来说,家长给孩子设立的激励目标,应该是孩子在经过努力和奋斗、顽强拼搏之后能够实现的目标。

【教育感悟】

过高的激励目标,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还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了天才的感觉,就会成为天才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到一所普通的学校进行调研,有位老师问他:“先生,您能不能挑出班上最有前途的学生?”

“当然可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在学生中指点起来:“你,你,你……”被点到的孩子眼睛一亮,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回家后他们迫不及待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

父母听完孩子的话后,欣喜若狂,怎么看孩子怎么顺眼,仿佛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天才。从此,这些孩子受到了同学的羡慕,老师的关怀,家长的夸奖。孩子找到了天才的感觉,成绩不断提高,智力水平也飞速地向前发展。

一年后,专家再次访问该校,问:“那几个孩子的情况怎么样?”

老师回答:“好极了!”接着她又向专家请教道:“先生,我感到很惊讶,你来之前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可经您一说,他们一个个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能够判断得如此准确吗?”专家微笑着说:“没有任何诀窍,随便指指而已。”

这些天才并不是被挑选出来的,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潜能被自己抑制住了。专家的暗示释放了这种压抑,起到了一种自我暗示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反复强调给孩子激励和信心的缘故。

罗森塔尔说:“孩子有了天才的感觉,就会成为天才;有了英雄的感觉,就会成为英雄。”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

【教育感悟】

孩子有了天才的感觉,就会成为天才;有了英雄的感觉,就会成为英雄。

破坏玩具,有利于孩子智商

在孩子玩玩具时,尽量让孩子随意地玩耍,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往往会对玩具的组装产生好奇,会对其进行拆装或是将玩具搞坏,这时父母不要责怪或阻挠,因为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有利于他们智商的提高。

应该鼓励儿童“破坏”玩具,把其中的部件拼装成为新的东西,而不是强调让他们按照玩具设计的玩法来玩。父母也不应当告诫孩子哪些玩具是专门男孩玩的、哪些是女孩玩的,孩子应当玩各种各样的玩具。

有的孩子在玩玩具时,他们极不老实,玩几次就玩腻了,喜欢敲敲打打。有的甚至拿了螺丝刀把玩具分解得支离破碎,父母看了不免心疼,忍不住要训斥几句。确实有时一件很贵的玩具,才玩了三五天,孩子就把它弄烂了,着实令人心疼。所以适度喝令孩子不要随便拆毁和搞坏玩具,教育孩子爱惜玩具,是应该而且必要的。

孩子之所以拆毁玩具,绝不是有意破坏。所以当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拆开玩具时,父母最好能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根据玩具的结构,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拆,不要损坏零件,然后在孩子尽兴以后,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再把它重新组合起来,或者试着动手把它修好!

当然,除了一些极简单的机械玩具以外,孩子们由于知识的限制是无法重新组合的。但是动了手,对孩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重新组合好了一个玩具,让孩子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劳动。组合不起来,孩子懂得了制造玩具不易,也就不会再轻易拆烂东西了。

【教育感悟】

我们不妨冷静地想一想,孩子之所以拆毁玩具,是因为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看看它们是怎样能够自己行走和唱歌的。

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

“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开发孩子的智力,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运动双手。鼓励孩子多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母亲择菜时,可以让孩子帮助掐芹菜叶,剥豆角筋。穿衣服时教会孩子怎样系扣子。训练幼儿用筷子吃饭,两根小小的筷子能够使孩子手指的动作越来越灵巧,头脑越来越聪明。

平时要多让孩子做一些动手的游戏,像折纸、剪纸、贴纸、拍皮球、组装玩具等,给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

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如果父母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他们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就剥夺了他们自立自强的机会。

【教育感悟】

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如果父母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他们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

给孩子贴上好的标签

到超市买东西,商品上的标签,会左右人们对商品价值的认定。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完全相同的两件商品,标注不同的价格,人们会为它们找出价格不同的理由。人们会在标价高的商品上找出很多优点,会在标价低的商品上找出诸多的不足,并且还能“明确”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标签会诱导人的思维方向,这就是所谓的“标签效应”。

心理学上也有这种“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由于兵力不足,政府征集了一批懒散的社会闲杂人员去支援前线。这些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行动散漫,不听指挥,于是上级请心理学家来帮忙。

心理学家了解情况后,要求他们每人每月都给家里寄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心理学家替他们拟好的,只要他们抄一遍就可以了。信中描述了他们在前线是如何听从指挥、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这样过去了半年,奇迹出现了,这些士兵都变得像信中所说的那样勇敢和守纪了。

到底是什么使他们变好了呢?是“听从指挥”、“奋勇杀敌”、“屡立战功”的标签作用。这一心理效应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也同样适用。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说:“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己。”

作为父母,希望孩子具有怎样的品行,就给孩子贴上怎样的标签吧!但要切记,不要因为孩子偶尔的行为,就给他们贴上不好的标签。要培育阳光健康的孩子,就给他们贴上正面的标签。

【教育感悟】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给他们贴上什么样的标签,他们就会按照标签去塑造自己。

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

当孩子有自己决定的时候,不必担心孩子的将来会如何,只要你能给予他足够的支持、肯定和适宜的指导就可以了。即使最终孩子的表现并不十分理想,但是由于你的信任带给他的信心和勇气,会使他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有更大的动力去拼搏、去努力。

反之,若你觉得孩子还小,他只是一个孩子,他的决定是不成熟的,孩子可能因为得不到你的任何支持和重视,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不行,更不要期望他会有什么优秀的表现了。你都不能给他表现的机会,不去肯定他的能力,他怎么去展示他是优秀的呢?

大多数父母都以为孩子的事必须由父母去决定,强迫孩子一切得听从家长的安排,应该做些什么事或不应该做些什么事。家长采取这种方式,可能会使孩子因为某些不得不去做的事而去应付了事,无形中给孩子养成松散的习惯。而且还加重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因而有可能会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沟通,甚至出现孩子反抗的局面。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时,就会出现对你的不信任,严重者会出现对你的不尊重。

过于强迫孩子听从自己的建议、服从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并不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应该适当地听一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有时给孩子一些自我行事的机会,他会表现得十分优秀。

【教育感悟】

当你愿意接受孩子自己的决定时,你将会发现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并非不可取,有时甚至比我们的想法还要成熟。

害怕出丑,让孩子失去许多机会

聪明人绝不会出丑,出丑的人必然是笨蛋——这似乎是公理。然而,实际生活并非如此。最聪明的人有时简直像一个大傻瓜,他们当众出丑,却若无其事,他们被人嗤笑却自得其乐。然而,他们就这样走向了成功。

罗琳读书时网球打得不好,所以老是害怕打输,不敢与人对垒,至今她的网球技术仍然很蹩脚。罗琳有一个同班同学,她的网球比罗琳打得还差,但她不怕被人打下场,越输越打,后来成了令人羡慕的网球手,成了大学网球代表队队员。聪明是令人羡慕的,出丑总使人感到难堪。但是聪明是无数次出丑中练就的,不敢出丑,就很难聪明起来。

那些勇敢地去干他们想干的事的人们是值得赞赏的,即使有时在众人面前出丑,他们还是洒脱地说:“哦,这没什么!”就是这么一类人,他们还没学会反手球和正手球,就勇敢地走上网球场;他们还没学会基本舞步,就走下舞池寻找舞伴;他们甚至没有学会屈膝或控制滑板,就走上了滑道……

若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位置总要冒出丑的风险。除非你决心在一个地方、一个水平上“钉死”了。不要担心出丑,否则你就会毫无出息,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同样不会心绪平静、生活舒畅,你会受到囿于静止的生活而又时时渴望变化的愿望的痛苦煎熬。

我们也许应该记住这一点,由于我们害怕出丑,我们也许会失去许多机会,收获的只有长久的后悔。记住法国的一句俗语:“一个从不出丑的人,并不是一个他自己想像的聪明人。”

【教育感悟】

生活中有些人由于不愿成为初学者,就总是拒绝学习新东西。他们因为害怕“出丑”,而宁愿放弃自己的机会,限制自己的乐趣,禁锢自己的生活。

错误及时纠正,成绩及时肯定

只有能够独立自主地做事的孩子,才会感觉到跟大人一样有尊严。可是,假定父母当面没有肯定过他的能力或行为,即使父母经常在别人面前说他很能干,即使他也有能力处理所有的事情,但他做事的时候还是会很紧张、很担忧,因为他没有得到及时的肯定,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为此,父母需要经常与孩子沟通,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并不断地合理地给予孩子赞美和肯定。

很多父母平时不和孩子聊天,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怎样,更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除了学习以外一切事情让孩子独自摸索,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要经常安排些时间和孩子聊天,去谈一谈他的人生,他在学校里和同学朋友来往的经验,都需要给他肯定或指导。

并不是每一个会做事的人,都能感受到自己有做事的能力。譬如说我很会演讲,可是没有人给我肯定的时候,每一次演讲我都会很慌乱;而假如许多人给我肯定,说我讲得很好,这时候我会感觉到,我非常自信,当我站在讲台上,我的确讲得很棒。

每一个人都有其两面性,小孩子除了正面表现需要肯定,有时候意外做错事情,也需要被我们接纳。我们必须容许孩子犯错,特别是无心之过。意外的错误我们不要去处罚他,父母要用讲道理的方式把问题向孩子解释清楚。但孩子做了一件完美的事之后或有优秀的表现时,要及时地给他肯定与奖励。

【教育感悟】

每一个人都有其两面性,小孩子除了正面表现需要肯定,有时候意外做错事情,也需要被我们接纳。我们必须容许孩子犯错,特别是无心之过。

把孩子当成一名家庭成员去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