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三分养,七分教:培养优秀孩子的黄金法则
22093800000015

第15章 养而教之,父母之责(6)

孩子的暴力倾向来自哪里?主要就是家庭暴力。据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家庭暴力是少年儿童遇到的最多的暴力伤害,父母在管教孩子时,采取打骂方式的大有人在,在被调查的5846份有效学生问卷中,有60.9%的孩子在家中挨过打,有84%的孩子在家里挨过骂。本次抽样调查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当父母说教或打骂你时,你有过下面哪些感受?A、气愤、伤心、痛苦;B、产生死的念头;C想离家出走;D、恨不得跟他们拼了;E、长大以后再和他们算账;F、无所谓(可多选)。结果发现,有9.2%的孩子产生过死的念头,18.1%的孩子想离家出走,8.4%的孩子恨不得与父母拼了,还有6.0%的孩子想长大以后找他们算账,只有28.5%的人对此抱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少年儿童在遭遇家庭暴力的时候,具有强烈的反抗愿望,甚至想采取极端的自毁手段来报复施暴者。

此外,少年儿童对暴力伤害的恐惧也比其他伤害要严重,例如他们对“害怕受到别人威胁、打骂”的选择比例高达41.2%。

这个调查资料说明,棍棒教育并没有起到它所应有的惩戒作用,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畸形人格。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选择一些更有效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呢?

【教育感悟】

棍棒教育并没有起到它所应有的惩戒作用,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畸形人格。

身教与言教密切结合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指父母)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执行教育工作。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着儿童……有的家长明明看见自己的孩子先动手打了别人的孩子,反而说别人的孩子先动的手。实际上,这位家长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做出错误的判断。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你要时刻记住,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大人骗孩子,孩子也跟着你学会了欺骗。因此,父母要以自身的优秀品质来引导孩子,使孩子成为一个诚实、正直、有高尚品质的人。强调身教,并不是说可以忽视言教,身教与言教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感悟】

强调身教,并不是说可以忽视言教,身教与言教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与有良好习惯的人为伍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个体有时会通过特别的心理动机,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这种模仿称为“仿同”。仿同是一种吸收或顺从另外一个人或团体的态度、行为的倾向。如果对方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相似,所经历的事情、所说的话,甚至所看的节目都相似,这时可能有更多交流的话题。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往往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早期的人格发展中,学习别人的言行和思维,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之外的社会化就发生在儿童期的群体学习之中。儿童在其社会化过程中,一般需要学习两套行为系统,一套用来适应家庭内部的生活,另一套用来适应在社会上的生活。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前期所起的作用比较大,也就是说在儿童幼年时,家庭对他们的最初社会化作用大一些,而到了儿童期和少年期,家庭的影响渐渐在减弱、淡化,群体的影响渐渐增强。所以,每一个儿童都应该参与并认同一个社会群体,从群体中学习在社会公众中的行为方式。因此,要想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就要与有良好习惯的人为伍。

也许有人认为,必须找那些各方面表现都很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这样的想法也有所偏颇,忽略了自我的主动性。只要别人有一点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就是值得你去学习的好榜样。每个人都有局限,最好是互为榜样,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同时以自己的优秀之处影响别人,帮助别人进步。注意千万不要被别人身上的缺点或坏毛病影响,否则背离了我们的初衷。

【教育感悟】

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并认同一个社会群体,从群体中学习在社会公众中的行为方式。因此,要想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就要与有良好习惯的人为伍。

将快乐还给孩子

成功的金融家罗伊先生在40岁时才有了独子雷特。孩提时代雷特的理想是做个很棒的糕点师。高中毕业时,成绩优异的雷特仍然还是想当一名糕点师。罗伊先生虽然并不苛求儿子去做他的继承人,但他希望儿子成为某个领域的优异者,比如医生、艺术家、学者等等,他认为糕点师实在算不上什么!于是,他悄悄地用金钱买通了雷特报考的三所烹饪学院。

这样,踌躇满志的雷特的考试结果当然只有两个字——失败。备受打击的雷特不得不将理想深埋进心底,转而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进入父亲的公司,并很快以非凡的才能在金融业崭露头角。有这么一个出色的儿子,罗伊先生当然非常高兴,但父亲的敏感却总是在告诉他,儿子并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呢?他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佣人都回了家的一个周末,当雷特从厨房里端出自己烘焙的蛋糕,脸上挂着很久不见的灿烂笑容站在他面前时,他才突然明白——金钱、地位、成就并不能给儿子带来快乐,人生快乐的源泉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罗伊先生终于将当年的秘密告诉了儿子,并且支持儿子辞去公司的职务,去开一家糕点店。

罗伊先生深知快乐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儿子已成年,而且事业有成时还是将快乐还给了儿子。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孩子,尊重一下孩子的意愿,将快乐还给孩子!

【教育感悟】

一个人的一生快乐最重要,你可以贫穷,也可以平庸,可以一无所有,但你不能没有快乐,没有快乐的人生是很悲哀的。

分清勇敢与蛮横的区别

如今社会进入了竞争时代,很多父母也“与时俱进”,不再讲究“温良恭俭让”了。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打架,回家后不免向父母诉说一番,有的父母就问:“他打你没有?”

“打了。”

“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

父母把敢不敢与人打架看作孩子有没有竞争意识,而且不断地向孩子灌输这样的观点:“太老实了容易受人欺负,就得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反正不能吃亏!”

这种教育方法是很危险的,按照父母的推理,别人打你,你就打他;别人偷你自行车,你就偷别人的自行车;别人偷窃抢劫,你也偷窃抢劫……在这种教育观点下,孩子很容易变成一个“占便宜没够、吃亏难受”的人,这样的人无疑不会被社会所接受。

父母们应该知道,这样的所谓算账和报复,只会使孩子之间的打斗更进一步升级,而且可能使无意的伤害转变为有意的报复。有些孩子还会错误地认为家长总是偏向自己,即使自己不对,先打了人也无所谓。最后就变本加厉,肆无忌惮起来。

如果孩子真的挨了打,受了伤,父母最好能保持冷静,倾听孩子的陈述,教导孩子以后尽量避免“用武力解决问题”。同时,也可直接找到对方问清事情真相,教导孩子们应该和睦相处,必要时还可以找对方父母,共同进行教育。

【教育感悟】

孩子打架,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家长要引导、要教育,让孩子分清勇敢无畏与蛮横粗暴的区别。而不要纵容孩子报复,更不要袒护。

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其共同的表现是:凡事只有一个答案或没有答案;不敢反驳别人的意见;习惯附和他人的看法,缺乏创意。但这些特征并非与生俱来,扼杀孩子想像力的,正是我们的教育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失思”的孩子必定有“扼杀型”的父母。

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思考能力的“扼杀”,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分为溺爱型和干涉型。前者是父母对孩子的一切事务都包办代替,对孩子过于溺爱,结果造成孩子过分依赖家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和开拓精神,甚至连智力也因此受到限制。

后者则表现为家长对孩子实行“专制”,用“棍棒”教育孩子,过分限制孩子的言行,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画出死框框,务必使孩子言行符合其意愿,孩子稍有差错,就唠唠叨叨,这样不行,那样也不可以,令孩子无所适从,结果使孩子变得小心谨慎,畏首畏尾,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自然就会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论是“溺爱型”还是“干涉型”,其结果都是相同的。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孩子一味地顺从,甚至麻木,谈何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就应该使孩子在生活上不依赖父母,而且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与交谈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教育感悟】

聪明的家长懂得引导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都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这正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

提高孩子的情商

能否自我调节情绪的一个要素,是要具有为了达到目标而抵制冲动的能力。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斯切尔于1960年开始在斯坦福大学一所幼儿园内所做的实验,证明了这种能力对成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