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村官上岗必备知识手册)
2207900000017

第17章 加强关心广大农民群众生活的力度(4)

二、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巩固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捉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区域发展趋于协调,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是以中西部农村地区为重点,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坚持新增教育经费和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四是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现代教师管理制度,改进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六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实现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必须重点完成好三大任务:一是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教育问题高度重视。2006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进行第34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同志强调,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抓紧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特别是困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期性困难和深层次矛盾。

2.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和管理力度。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同时,继续拓宽筹资渠道,健全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教育。

3.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4.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进一步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精神,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切实帮助教师特别是农村基层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四、落实好中央在教育方面的惠民政策。近年来,中央在教育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政策。

比如,西部地区“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是国家有关部门经国务院批准制定的旨在解决西部“两基”问题的计划。

又比如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主要内容有:

1.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全额承担,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地方承担。

2.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3.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适当给予奖励性支持。

4.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再比如,2007年3月,温家宝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07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这将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的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

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中央将采取两项重大措施:

1.从2007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2008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

2.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上述政策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好评。农村义务教育是最大的公共事业。农村义务教育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五、群众看病难、看病责的表现及其原因。当前,医疗卫生服务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其表现就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分突出,具体是:

第一,群众“看病难”。老百姓所说的“看病难”,主要是指“两头难”: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难;在偏远农村地区看病难。

第二,群众“看病贵”。白剑峰、王淑军、徐鹏飞在《站在全局看医改--剖析“看病难、看病贵”》的文章中认为,我国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比例过高。

第三,医疗保险覆盖面小。我国医疗保险发展缓慢。目前,医疗保险覆盖的城镇职工数为1.4亿人,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农民工以及少年儿童等群体基本没有参加,看病主要靠自己掏腰包。有医疗保障的职工,自费部分也比较高。

第四,医患关系不和谐。医患关系紧张,医生与患者之间缺乏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真诚沟通、密切配合的关系,医疗纠纷不断增多,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从医疗资源不足看,从整体上来看,卫生医疗资源特别是农村医疗资源严重缺乏,许多群众患了疾病,往往不能得到有效治疗。据统计,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费用的2%左右。又比如,从医疗卫生体制机制不合理来看,现在医院投入严重不足,医院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甚至部分离退休入员费用都要靠医疗服务收费来支付,导致医院和医务人员拼命追求经济收益,有些大型医院越盖越豪华,设备越买越先进,而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却越来越沉重。再比如,从监督管理不到位来看,当前卫生监督不力,管理薄弱,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重扶持、轻监管,对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分散,权责不统一,卫生部门难以解决某些医院存在的问题。再比如,从医患关系紧张看,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缺乏理解,不能换位思考,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

六、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是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需要。共享改革成果,从实质上说,就是要对现有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行适当而必要的调整,加大加速对公益事业、社会保障体系和文化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真正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人民群众。让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使人民群众更方便地看病,正是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一个基本的要求。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进行第35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的重要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就是人人能够得到、体现社会公平、政府和群众都能够负担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

当前,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近年来,我国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在农村和城市社区,优先保障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使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越来越近。从一定意义上说,当前我国存在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症结,是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太弱。我们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把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搞得更好。

七、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涉及许多政策。要积极推进卫生保健制度创新?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要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要转变政府卫生管理职能,重点加强卫生监管、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改变卫生行政管理职能分散、效率偏低等问题;对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监管,维护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团体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的作用。要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增加对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对卫生投入的责任,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优化卫生投入结构,确定保障重点,落实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和医疗保障补助经费;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差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