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教九流汇孔门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孔门应该是历史上最早最负盛名的学府,那进入孔门难不难呢?不难。孔夫子说了,只要你带一捆(十条)干肉来,我没有不教诲的。十条干肉是什么概念?是很贵的学费,还是象征性的学费呢?其实,十条干肉是见面礼,并不是厚礼。因为孔子办学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愿意求学的人都有机会学习,尤其是平民人家。但这个见面礼也不能没有,这个见面礼表示来求学的学生是愿意接受教诲的。而且,孔夫子也是人,也需要一点儿学费来维持生计。
孔门里的学生都是一些什么人呢?可以说,孔门就是个江湖,什么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谓三教九流汇孔门。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可以用三项指标来对社会进行分层,这三项指标分别是财富、权力和声望。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一看孔门学生的成分。
从财富上看,有富人、有穷人。富人的典型代表是子贡。子贡是成功的商人,富可敌国。孔子周游列国,子贡资助很多。穷人的典型代表是颜回和原宪,颜回常年居住在陋巷(贫民区),吃不饱、穿不暖。原宪后来隐居在穷乡僻壤,富有的子贡还专门去看望过他(后文有具体讲述),也算是扶贫吧。
从权力上看,有贵族、有平民。贵族的典型代表是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平民的典型代表是曾皙、颜路。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是孟僖子的两个儿子,孟僖子在去世时留下遗言:孔子乃贵族之后,德行好,水平高,俩儿子要跟着孔子学习。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私学办得很好,声望不比官学差。孟氏是鲁国三桓之一,三桓是指鲁国当时的季氏、孟氏和叔孙氏。三桓是鲁国除了国君以外,最有权势的三个家族,是很重要的国家领导家族。这说明,孔子的私学已经获得执政高层的认可。颜路是颜回的父亲,曾皙是曾参的父亲。曾皙是自己在孔子这里上课,感觉很好,就把自己的儿子也带来了。不曾想,父子当同学,儿子比他学得还好。这两对爷俩都是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孔门里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平民。
从声望上看,有名声极佳者,有名声较差者,例如有名声极好的大孝子闵子骞,有入学时被人看不起的野人子路。《说苑》里收入了《闵子骞单衣记》的故事:闵子骞十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闵世恭就又娶了一个后妈——李秀英,后妈又生了两个儿子。这个后妈李秀英对自己亲生的俩儿子好,而虐待闵子骞。她给自己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面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面装的是芦花。冬天外出驾车时,他的父亲发现了这件事,很生气,决定休了后妻。但闵子骞以德报怨,双膝跪地求情:“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父亲被感动,后妈更感动。从此,后母把闵子骞也当成自己亲生儿子一样看待。子路这家伙天性粗野,孔门有些弟子开始的时候瞧不起他。当然,子路后来成为知书达理的耿直君子,孔门同学也很敬重这个大师兄。
除了这三个方面,我们还可以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孔门弟子。孔门弟子大多来自鲁国,因为孔子是鲁国人,在鲁国教育学生的时间也最长。但孔子后来周游列国,每到一处,有很多当地人慕名求学于孔子,成为孔门弟子。根据《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所说,子贡、子夏、公孙宠、琴牢是卫国人;子张、公良儒、巫马期、陈亢是陈国人;原宪、司马黎耕是宋国人;公析哀是齐国人;漆雕开是蔡国人。孔门简直就是一个“联合国”学校。
孔门是个江湖,因为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让有志于学的天下英才来学习、来成长。从孔门的学生构成我们可以看出,孔门的教育是打破了贫富贵贱的界限,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打破了年龄的界限。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
2.夫子降服野汉子子路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性情粗野,层次低,好勇逞强,他的装束也很特别:戴着雄鸡似的冠,佩着猪皮装饰的剑,流里流气的痞子相。他没文化,也看不惯斯文人,就来欺侮孔子。孔子很有耐心地用礼仪来渐渐诱导子路,子路后来逐渐变得向往文化了,竟然脱掉痞子衣服,穿上文人的儒服,带着礼物,通过孔子门人的请求而成为孔子的弟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方法与个人魅力,使开始时那个粗野痞气的子路,从对孔子欺辱,到发生这么大转变,被收服成了孔门大师兄,真是一个奇迹,当然,收服的过程还是有故事的。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里记载:子路开始去拜见孔子。
孔子:“你有什么爱好呢?”
子路:“爱好长剑。”
孔子:“我问的不是这个,而是说以你的才能,再通过学习增加你的学问,谁能赶得上呢?”
子路:“南山有竹子,不用揉制矫正自然就直,砍伐下来做成的箭,能够射穿犀牛皮。由此说来,还有什么学习的必要呢?”
孔子:“在箭栝上安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极其锋利,那它射得不是更深吗?”
子路向孔子拜了两拜。
子路:“一定接受您的教诲。”
孔子的话击中了子路心中最柔软之处。其实,子路粗野是因为没有遇到好老师,他也是好学而且是通情达理的,只是没有遇到好老师点石成金的引导。
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是孔门最大的学生,所以也就算是孔门的大师兄。子路跟孔子不完全是师生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朋友关系,或称之为师友关系。子路生性鲁莽,但他是一个天性耿直,忠厚仗义的人。有学者认为子路就相当于宋江身边的李逵、刘备身边的张飞。子路开始进入孔门时,的确是这种形象,但后来子路成了一个谦谦君子。这从后来他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时,向别人问路时彬彬有礼的举止可以看出来。
由于子路年龄最大,跟孔子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再加之性格耿直,子路就成为孔门里唯一一个敢直言阻止孔夫子去做不合适的事的学生,而且孔子往往还就听他的。《论语·阳货》记载: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
公山弗扰占据费邑,以费邑为据点图谋叛乱,他想请孔子去他那里做官,孔子打算去。
子路不高兴,说:“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
孔子说:“那个叫我去的人,难道会白白召我去吗?如果有人肯用我,我也许会使鲁国成为东方的周王朝,复兴周礼呢!”
公山弗扰是什么人呢?季氏的家臣,和第一章提到的阳货一样。孔子说当时的世道是礼坏乐崩,主要表现在:周王朝的地位衰落,地方诸侯不听周王室的,而各自发展自己的势力,扩张自己的领土。而诸侯国内,一般会有三五个权势极大的大夫把持朝政。这些卿大夫有自己的封地,他们在自己封地里修筑城池,让自己的家臣去管理。家臣的势力就逐渐坐大,有野心的家臣就倚仗自己管理的城池来控制卿大夫。这样就导致了一个结果:陪臣执国命——下面的官员掌握国家大权。也就是说周王室往往要被诸侯左右,诸侯被卿大夫左右,而卿大夫被家臣(又称陪臣)左右。公山弗扰想仗着自己管理的费邑来控制诸侯,但又担心人心不服。孔子当时在鲁国虽然没有做官,但私学办得非常好,社会影响大。公山弗扰召用他主要是想利用孔子的社会影响力来安抚人心,当然不是要真正重用孔子。
其实,孔子的主张虽然挺好,但很多人还是觉得他比较迂腐,他讲的那些道理是没有问题的,是可以提倡的,但要推行起来治国,那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孔子这个人比较刚直,有的领导者觉得不好驾驭他,所以尊重他,甚至高薪养着他都行,但一般不用他。何况是公山弗扰这种道德低下的人,怎么可能不是利用他呢?
对于公山弗扰的召用,孔子心动了,想去。但他心里也明白,去了也很难实行自己的主张。就是子路不阻拦,他最终也不会去。但子路的阻拦无疑是立马打消了他去试一试的想法。
还有一次,又有人来召孔子去做官,这次来召用他的人是晋国的大夫范中兴的家臣佛肸(音必西)。《论语·阳货》记载: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又想去。
子路这时又说话了:“以前我听老师您说过:‘亲自做了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凭借中牟为据点来反叛,老师您却要去那里,这说得通吗?”
孔子说:“是的,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不是也说过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这话吗?不是也说过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这话吗?我难道是只匏瓜吗?怎么只能挂在那里,不想有人来觅食呢?”
孔子这次的解释有些牵强,但却表达出自己内心的郁闷。自己一直认为有治国的智慧和才能,想施展抱负,却没有用武之地。当然,孔子这次也没去,他本来也只是有点儿心动,说说而已。其实,在孔门,孔子出于爱护子路,对他批评是最多的。但在孔门里,真正敢在孔子面前直言的也只有子路。
子路是一个可爱的人,有话直说,也就让后人看到的孔子的形象饱满鲜活起来了。
3.快乐的学霸——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孔子说:“贤人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人们为他的生计堪忧,他却一直能保持自己的快乐而不改变。贤人啊,颜回!”
颜回,鲁国人,字子渊,比孔子小30岁。可能是因为学习太用功,加上营养不良,29岁时头发就全白了。可惜寿命不长,41岁就去世了。颜回虽然死得早,但颜回去世前却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去世后孔子也很怀念他。
颜回为什么那么讨夫子喜欢呢?
首先是因为颜回好学,悟性高。好学而且悟性高的学生对好老师有着天然的杀伤力。当然也有悟性高却不好学的,孔门中子贡就是这种类型。还有的学生很好学,但悟性不是很高,最终还是可以把学问做得很好的,孔门里曾参就是这个类型。颜回和他们不同,悟性很高,又很好学,是最早的传说中的学霸。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
季康子问孔子,谁是最好学的学生呢?孔子回答说,颜回最好学啊,可惜就是死得太早,现在没有这么好学的学生了。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孔子对颜回好学的赞美是由衷的,带着深深的怀念和感叹。而且他认为,自己的那些学生中,就属颜回才是真正好学的,颜回死了,就没有能比得上他的了。
孔子为什么把好学看得如此重要呢?他认为,自己与别人的显著区别就是好学。颜回这点儿无疑很像他。孔子喜欢颜回不仅好学,更喜欢他非常高的悟性。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孔子说:“我给颜回上了一整天的课,他没有提出任何不同的意见,好像很笨的样子。我事后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颜回完全能理解并发挥我的学说,颜回并不愚笨啊!”孔子其实是主张学生多跟他互动讨论,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可是颜回却是个闷葫芦,一般都是不问问题的。开始时,夫子还以为这是一个笨头笨脑的傻学生,后来发现不是,颜回其实很聪明,悟性很高,学习之后什么都明白。其实可能是因为太明白了,所以就不需要问问题了。所谓一点就透,应该就像颜回这样吧。
其次,颜回安贫乐道,把学习当作是人生的最大快乐。我们知道孔子是很少称赞别人是贤人的,但对于颜回却不吝啬这个词。颜回的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孔颜乐处”。在孔子的思想中,包含着重要的安贫乐道精神,而这种精神在颜回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子曰:“饭疏食饮水,其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