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是个好老师
22069500000025

第25章 孔门是中国最早的“兰德公司”(1)

1.兜售治国理念的孔门智库

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昭王乃止。(《史记·孔子世家》)

孔门在当时是一个学术团体,是一个咨询智库,那么既然这个集团在“国际”上的影响那么大,孔子又那么想在政治上一试身手,为什么他们没有搞块土地,自己搞个政治特区呢?是孔门实力不够,还是当政者没想过重用他们?这个原因恐怕我们得从《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的这个故事来说明。楚昭王想把七百里书社之地分封给孔子,立刻遭到楚国令尹(相当于今天的总理)子西的反对。令尹用一个又一个反问来说服楚昭王。

子西:“大王,您手下的外交使臣有比得上子贡的吗?”

楚昭王:“没有。”

子西:“您手下的辅佐大臣有比得上颜回的吗?”

楚昭王:“没有。”

子西:“您手下带兵打仗的人有比得上子路的吗?”

楚昭王:“没有。”

子西:“您手下的行政管理人才有比得上宰予的吗?”

楚昭王:“没有。”

子西:“楚国的祖先受封于周王室,封号是子男,封地不过五十里。现今,孔子讲述的是三皇五帝的治国之道,彰显的是周公、召公的辅佐事业。大王如果任用孔子,怎能世世代代保有数千里的土地呢?文王在丰城,武王在镐城,方圆百里的君主,最后竟能称霸天下。如今,如果孔子得到封地,还有贤能弟子的辅佐,这可不是楚国的福运啊。”

孔门是中国最早的“兰德公司”

楚昭王听了这些话,从此不再提这事。

其实孔子的好事很多,可最后都空欢喜一场,只能感叹运气不佳。

子西为什么反对?有两个原因:一是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现在楚国的土地多于周王室,不符合周礼,任用孔子这不是在找苦吃嘛?二是孔子及其子弟非常贤能,他们可能形成国中之国,威胁楚国政权。我们可以看出,子西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当然,作为楚国令尹的子西,处处为楚国的政权着想是无可厚非的。

其实,不仅是今天大家不怎么熟悉的楚国令尹不主张重用孔子,就是大家熟悉的齐国名相晏婴也是反对齐景公重用孔子的。在孔子35岁时,鲁昭公流亡齐国,孔子也来到齐国。齐景公两次向孔子咨询如何治理国家,孔子的回答都很令齐景公满意。齐景公准备重用孔子,并准备把尼谿(音西)那个地方封给孔子。晏婴就出来阻止说,儒者善变又傲慢不好管理,关键是他们的礼仪太繁琐,劳民伤财,不利于国家发展和民风教化。用晏婴的话说就是“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史记·孔子世家》)”,晏婴的话很有道理,但也有偏颇的地方。我们知道,孔子的思想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孔子早年更强调周礼,晚年更强调仁爱。我们也可以深深体会出,周礼已经不合时宜,是很难恢复的,但仁爱的精神却传承下来,数千年而不衰。

现在,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孔门为什么是一个学术团体、一个咨询机构,而不是一个真正掌权的政治集团。因为,人们认为孔子恢复周礼的主张不可行;关键是孔门集团的实力过于雄厚,一般可以用一个或者几个人,但不敢用一个集团的人才。所以,孔门就成为到处兜售治国理念的咨询智库。孔门这个智库和高级人才库在周游列国时虽然基本没有直接在某一个国家当政,但孔门的治国理念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后世历代王朝的国家治理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的智库是指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研究机构。智库的职能就是提供咨询服务。智库可以是国家政府,可以是各种企业团体,甚至是个人。当今世界,咨询智库发展最好的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斯坦福研究所等都是国际一流的智库。智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智库的人才,取决于智库独到科学的思想观点。孔门在周游列国时所做的事就是为各国提供咨询服务,兜售自己的国家治理理念。我们从这个智库的一般定义上看,孔门就相当于今天社会的智库。但是不止如此,当时哪个国家用专门人才的时候,也是会找上门来,从孔子集团里请一个人用一段时间,因此孔门还是个很大的高级人才库,比今天的智库还厉害。

2.周游列国的孔门咨询服务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求见孔子,说:“凡是君子来到我这个地方,我没有不前往拜见的。”孔子的弟子引见他见了孔子。拜见后出来说:“同学们,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老天爷要让你们的老师做天下的向导啊。”

孔门智库的咨询业务非常广泛,原因就在于孔门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咨询机构,当然在人们失去道德底线的时代里重视道德修养,也是他们一个很好的品牌形象。那么孔门到底有哪些咨询业务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统治者向孔门咨询国家治理、各国向孔门咨询怪异事件和社会礼仪。

一是统治者向孔门咨询国家治理。孔子是鲁国人,鲁国国君向孔子咨询国家治理是最多的。孔子到了其他很多国家,每到一个国家,国君一般都会向孔子咨询政务。孔子主要的治国理念是正名、德政和礼乐教化。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

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史记·孔子世家》)

齐景公向孔子咨询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国君要尽国君的职责,臣子要尽臣子的职责,做父亲的要尽父亲的职责,做儿子的要尽儿子的职责。”齐景公听了很高兴说:“太好了!假若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很多粮食,我哪里能够得到并且吃得了它!”另一天,齐景公又向孔子咨询政事,孔子说:“政事的关键是节用钱财。”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给出的理政方法是很得当的,尽管齐景公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解有偏差,但还是很赞同孔子的意见的。对于孔子“政在节财”的看法,齐景公也是很赞同的。经过两次问政,齐景公非常欣赏孔子的贤能,准备把尼谿那个地方分封给孔子,可惜被晏婴阻止了。

二是各国向孔门咨询怪异事件。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吴国攻打越国,在越国的国都会稽发现了一个具有一辆马车那么长的人骨节架子。

吴国就派出使者请教孔子:“哎呀,妈呀,谁的骨节能这么大呢?”

孔子慢条斯理地说:“禹把群神召集到会稽山,防风氏迟到了,禹杀了他并陈尸示众,他的骨节就有一辆马车长。”

使者又问:“群神?什么样的人称之为神呢?”

孔子说:“山川的神灵能兴云致雨而利天下,守护山川就是神,守护社稷的是公侯,他们都隶属于天子。”

使者又问:“防风氏又是干嘛的?”孔子说:“防风氏是汪罔氏的君主,守护封山和嵎(音隅)山,漆姓。虞、夏、商时称汪罔氏,周时称长翟(通狄)氏,现在称大人。”

使者再问:“人的身高有多少?”

孔子说:“最矮的是三尺,僬侥氏就是这个身高;最高十尺,这是身高的极限。”

吴国的使者很惊讶,称赞孔子是圣人。

孔子这个回答是否科学,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人家不是随便说的,关键是有历史根据,很有见识,这让许多人很佩服。

三是人们向孔子咨询礼仪。礼仪在古代是很讲究、很重要的东西,是一个君子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更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高度重视的问题。失礼是一件很可耻的事,因此知礼就显得很重要。孟僖子在临终前交代他的两个儿子一定要求学于孔门,就是因为他自己在外交上有过失礼,知道孔子是个非常知礼之人,所以要求自己的两个儿子到孔门学习。我们知道,孔子一贯主张恢复周礼,对礼仪是很有研究的,尤其是对之前的礼仪进行过实地的调查研究。鲁国国君就经常问礼于孔子。据《孔子家语·郊问》里记载,鲁定公曾向孔子咨询古代帝王的郊祭之礼的源起。孔子向他讲述说,万物来源于上天,人来源于祖先。郊祭就是盛大的感怀天地和祖先的仪式。

3.接受咨询讲原则

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论语·卫灵公》)

卫灵公向孔子咨询军队阵列的方法。孔子回答说:“礼仪方面的事,我曾经听说过;军队方面的事,我从来没学过。”第二天,孔子就走了。孔子晚年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在卫国待得时间最长,几次往返卫国。这一来是因为卫国有子路的亲戚,待在卫国,就算国君不重用也是有地方住的;二来是因为卫国基本上一直是善待孔子及其弟子的,虽不受重用,但也奉为贵宾。孔子希望卫灵公能够重用自己,以此来推行自己的仁爱礼乐治国理想。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的咨询服务是有原则的,原则就是致力于社会稳定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