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是个好老师
22069500000022

第22章 孔门是个“学习型组织”(2)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庄子·杂篇·渔夫》)

孔子在繁茂的树林里飘然走动,一会儿又坐在讲课的地方闭目养神。孔门弟子读书时,孔子弹琴吟唱。啊,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个场景,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愿回到春秋时代,做孔门里一个不留名的小弟子。孔老师很洒脱,今天的老师,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呢?

3.因材施教的师生互动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子路:“老师,是不是听到了就做?”

孔子:“还有父兄在呢,怎么能听到了就做呢?”

冉求:“老师,听到了就做吗?”

孔子:“听到了就做。”

公西华:“老师,子路问您‘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您‘听到就做吗’,您说‘听到就做’。学生我也糊涂了,大胆问问您。”

孔子:“冉有平时做事有些畏首畏尾,我就鼓励他果断;子路好勇过人,我得约束他。”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有趣的关于因材施教与深度汇谈(学习型组织语,请参照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的案例。孔子根据不同学生的同一提问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有学生对此感到迷惑时,孔子又给出了发人深省的解答。孔子对子路和冉有是因材施教,对公西华是深入探讨的师生互动。

我们在《孔门是个江湖》那一章已经讲过,孔门是有教无类的,所以才形成了三教九流汇孔门的局面。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也往往担任着老师和教练的角色。作为老师的领导者就要能够对组织中每一个不同成员进行不同的引导,使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这就需要领导者对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有充分的了解。孔子对孔门弟子是很了解的: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音谚)。(《论语·先进》)

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这是孔子对四个学生的性格评价,应该是这四个学生早期给孔子的印象。在孔子的教育下,学生的品性也发生了变化,高柴后来当了武城宰,曾参成为传播孔门学说的“宗圣”,子张也成为传播孔门学说的重要弟子,子路变得知礼,在卫国、鲁国都曾为官。其实,孔子在多处对学生进行了评价,而且在评价中透出了改进的方法。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贤能?”

孔子说:“子张做事有些过头,子夏做事有些赶不上。”

子贡又问:“那是不是子张更好一些呢?”

孔子说:“过头还是和赶不上一样不好。”

我们通过孔子对子张与子夏的对比评价可知,孔子主张的中庸是不怠慢也不偏激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这里也是要求子张行事要注意有所收敛,子夏行事要更果断。这是关于孔子对弟子性格的关注,孔子对于每个学生的心态和情绪也是很关注的。

司马牛问君子。

子问:“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是君子。

孔子说:“君子就是不担忧,也不畏惧。”

司马牛说:“不担忧,不畏惧,这样就算是君子了?”

孔子说:“如果反省内心而没有感到内疚的事,那还有什么可担忧和畏惧的呢?”

其实,《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很多,每次的论述基本都是不一样的表述。孔子为什么对司马牛说君子就是不忧不惧呢?因为司马牛是一个很忧愁的人,他担心自己的兄弟司马桓魁在宋国作乱。孔子正是根据司马牛现在的状态做出的回答,这叫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我们在读《论语》时可以深切体会到孔门的师生互动是启迪人心的,又是生动活泼的。正是这种因材施教的师生互动使得孔门弟子能真正体会出夫子之道的真正内涵,使各个弟子都获得相应的成长。

4.反思很重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三件事:帮他人办事有没有不尽心?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用?老师传给的思想学说没有得到温习践行?”许多人以为“三省吾身”是每天反省自己三次,其实是反省三件事。如果一个人每天反省三件事,一个团队每天反省三件事,那么这个人或团队怎么能没有不断的进步呢?

曾参是后来成就很大的一个学生,整部《论语》只有曾参和有若这两个孔门学生被称之为“子”,而且曾子出现的次数超过有若。在古代,只有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或老师,才被姓氏后面加个“子”字,以示尊敬。宋代以来,有学者认为,《论语》是曾参和有若及其弟子所作,而且曾参的贡献更大。孔子曾评价曾参是比较迟钝的(“参也鲁”《论语·先进》),但曾子在继承和发扬孔门学说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曾参的成就与他具有反思精神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是每天的反思,促使曾参由一个反应迟钝的学生变成孔子学说的重要继承者。其实,孔子在后来是意识到了曾参的巨大进步,孔子只与曾参、子贡这两个学生提到过自己的一贯之道,而且是向曾参明确表示,自己的一贯之道就是忠恕之道。

学习型组织强调建设反思性的学习文化,就是要求组织中每一个成员都要有反思精神。这里讲的反思不是对当前面临问题的表面思考,而是对问题背后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是对根本问题的思考,是对价值观的重估。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者就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身。”在孔门中,教导学生自我反省,是一种很重要的自我修养的方法,孔子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很多人践行孔门这一精神的方法就是写日记,就是每天晚上对自己当天的言行通过记录的方式进行自省,通过自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对自我修养进行反思的程度有一个标准:慎独。慎独就是在没有人监督、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能够严格按照道德礼仪去为人处世。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种反思已经进入一种潜意识,形成了自己对自己的监督和管理。

反思不仅是一种修身方式,还是一种内化知识的方法。学习知识不是一种浅层的知道和了解,而要达到一种深入理解和运用的境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孔子说:“温习从前的知识或经历,从而使自己的智慧得到提升,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温故而知新”就是一种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反思,从而对知识获得重新的理解,内化于心,达到灵活运用的状态。了解一门学问和运用一门学问是两个不同的境界。一门学问在第一遍学习的时候往往只是达到了解的状态,在第二遍的温习反思中才能结合实践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做学问,不是要当“知道分子”,而是要当“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就是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提高,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人。

反思也是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重要概念之一,又被译为反省、反映。但这个概念在不同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具体含义。提出白板说的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人出生时的心灵就像白板一样,没有任何知识,经验是人知识的唯一来源。而经验又分为两类:感觉和反思。所以,反思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真观念是对一定思想观念的反思,所以,反思是认识真理的高级方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把握绝对精神发展的辩证思维,认为反思能从联系中把握事物内部本质。我们可以看出,反思在西方哲学里面是获取知识、达到较高思维境界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

一个时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人,他的人品一般不会差,他的学问一般也不会低。其实,反思还是一个人获得内心安宁的方式,通过反思自我,能够平静自己的内心,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符合本心的正确选择,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享受。

5.相互学习的孔门弟子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樊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提拔正直的人,用正直的人去领导不正直的人,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

樊迟还是没理解清楚,就问子夏。

子夏说:“老师讲的这话的内涵很丰富啊!舜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从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音高)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远离了。汤治理天下的时候,从众人中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远离了。”

樊迟向孔子问问题,孔子给予了回答,在樊迟还有迷惑的情况下就给出了解释。然而,樊迟对于老师的解释仍是不太明白,就去问子夏同学。子夏同学就用举例子的方法,让樊迟理解了老师的话。这就是孔门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一个经典案例。

孔门弟子是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我们知道,孔子弟子众多,孔子是不可能对学生一个一个地教,或者是用一个教室给所有的学生一起上课。一般情况是,孔子除重点教授和引导讨论之外,学生之间也经常讨论问题。

相互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一个显著学习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在这一方面差的人,可能在另一方面非常强。相互学习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相互学习能使双方都获得成长和进步。当然,要真正做到相互学习,首先要学会虚心,要时刻告诉自己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时刻都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不完美的人,然后朝着完美的方向去改进。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司马牛忧心忡忡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没有。”

子夏说:“我听夫子说过,死与生是由命运决定的,富与贵是由上天决定的。君子只要时刻保持恭谨而不出现过失,待人谦逊而有礼,那么,五湖四海的人就都是他兄弟。君子又怎么会担心没有兄弟呢?”

其实,司马牛是有兄弟的,宋国的司马(也就是三军总司令)桓魋就是司马牛的兄弟。只是司马牛不认这个兄弟,因为桓魋为官很是骄奢,权欲膨胀。司马牛还担心自己的这个兄弟会犯上作乱,很是忧心。子夏这时就拿孔子的话来开导自己的同学。孔门弟子之间真像兄弟一样,彼此相互学习、相互关心、相互开导,相互做心理调适和思想工作。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中如果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会导致眼界狭隘、理解浅薄。我们今天的学习也强调小组式学习、沙龙式学习,一个人闭门造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很多学习的灵感是在相互交流切磋中产生的,没有交流碰撞,又怎么会产生耀眼的思想火花呢?我们今天的学习一定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都融入一个学习小组来学习,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信息化时代的学习非常强调共享,相互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传播学习型组织的人们总是引用爱尔兰的大剧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的话:“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我们可以发现,思想是一种很特殊的用品,人们能够在其他思想的激发下,不断产生新的思想,犹如原子核的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