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探险记系列3
2206300000001

第1章 这里的世界很精彩——深海探险(1)

浩瀚的海洋,不但给人们以广阔、美丽、宁諍的感觉,它的惊涛骇浪,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在海洋深处,还有一片神奇的世界,却鲜为人之。那里,丝毫没有光线,伸手不见五指,一向被认为是生物的荒漠,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开发的领域。正是这个神奇的世界,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探险家,想深入其中,探求它的奥秘,然而终因种种条件的限制,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起步。1960年1月23日,美国海军中尉唐?沃尔什和雅克?皮卡尔乘“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几次成功地下潜到位于太平洋关岛附近的马里亚纳海沟中深度为10916米的査林杰海渊,从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深海探险活动才拉开序幕。

深入海底世界

认识海洋的外貌还比较容易,了解看不见的海底世界则十分困难。

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地形、地貌如何?那里有些什么东西?一系列的海洋考察工作常 常得从测量海洋的深度开始。

早在宋、元年间,我国渔民和航海家们就发明了“用长绳下钩,沉至海底取泥”和“下铅锤测量海水深浅”等方法。

稍稍改变一下绳头上重物的结构,把它做成各种式样的能够抓取海底物质的“测锤”,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底物质的性质。

后来又用钢丝代替麻绳,并且还用一种带有能够自动脱落重物的“测深锤”代替一般的铅锤。这样虽然可以测得更深了,但是缺点仍然存在——使用很不方便,测量不太精确。

用光和电测量行不行呢?

不行。水的透明度太差,光照到海面上,大部分被反射,少部分被吸收;海面下二百米深的地方就几乎一片漆黑。水又是电的良导体,它能够强烈地吸收电磁波,所以用雷达测深也无能为力。

办法当然还是有的。人们发现,声波能够在水里很好地传播,我们可以委托它来充当海洋深度的“测量员”。用回声测深仪来测量海洋深度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测深仪在海面上向海底发出强大的超声波,声波以每秒1450米的速度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海底,马上反射回来,这就是回声。求出发出声波和收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又知道了声波在海水里的传播速度,就不难箅出海底离海面的深度。

回声测深仪安装在船上,船只一面航行,一面测量。每测一次一万米的深海,声波往返时间十四秒都不到。如果把测量结果自动地记录到纸带上,我们根据纸带上绘出的连续曲线,就能清楚地看出航行路线上海底的深浅。

回声测深仪还能大致地告诉我们组成海底物质的性质。当然,光靠回声测深仪来了解海底物质的性质是不够的。我们可以用专门的“取样管”下到海底去取样,也可以用钻探的办法钻取海底的岩芯。海底物质取出来了,经过研究分析,我们就能了解海底物质的种类和性质,它们形成的年代和历史,还可以弄清楚海底的地质构造以及有用矿产的分布。

在浅海地区,这件事情好办:潜水员穿着软潜水服就能下到一百多米的深度,穿着用钢筒制成的硬潜水服可以到达三百多米深的海底。

但是,如果要到更深的地方去,那么光穿潜水服就不行了。这时候要乘深水潜艇或潜深球。

第一个潜深球是1929年创制的,它是一个直径1.45米的钢铸圆球,球壁厚度32毫米。人们乘坐潜深球向海底进军,潜水深度在逐年增加着:1930年——435米,1934年——923米,1949年已达到1375米的深度。

但是,潜深球必须要用船系着钢绳在水里活动,这是很不方便的。1948年以后,人们又设计制造了一种不用缆索牵引的能够独立行动的深潜装置-----深水潜艇。它依靠浮体装置可以上浮下沉,通过电动机带动螺旋桨,能够在水里自由行进。

潜水深度记录在继续增加着:1953年下沉到3150米,不久以后又增加到7200米。1960年1月23日,一艘名叫“的里雅斯特”的深水潜艇来到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的洋面上,花了两个多小时的工夫,终于沉降到创纪录的10916米深处。在强烈的探照灯光的照耀下,潜水员们在这里看到了一条长约三十厘米、眼睛微微突起的扁扁的鱼和一条三十厘米长的红色海虾,这两个深水动物自由自在地游过舷窗,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要知道,海底越深,压力越大;深度每增加十米,压力就增加一个大气压。在水深1000米的地方,海水可以把木材体积压缩一半;在7600米的深处,空气会被压成像水那样密实。来到10000万米深的海底,压力将等于地面大气压力的1000倍;个头不大的“的里雅斯特”深水潜艇,经受的总压力竟达15万吨之巨。

有了这样或那样的潜水设备,我们就能够直接观察海底地形的细节,亲临其境地考察神秘的海底世界。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电视传真、红外线照相和激光全息摄影等,把海底景象如实地传送到海面或地面上来。

现在我们终于大体上掌握了海底地形、地貌的基本轮廓。

过去我们总以为,海洋底里一定是十分平坦的。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海底同陆地一样有着相当复杂的地形,有高山平原,有盆地深沟。

靠近海岸的海底,落潮时露出水面,涨潮时被海水淹没。这叫做“潮间带”,是大陆和海洋的分界线。

潮间带往外,海底坡度一般都很小,十分平缓,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内,叫做“大陆架”。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延深并被海水覆盖的部分,属于浅海海底,它围绕在大陆的周围,各处宽窄不一,宽的超过1500公里,窄的连10公里都不到,平均宽度是74公里。

连着大陆架的是一个相当陡峭的斜坡,叫做“大陆坡”,它是大陆架向大洋底的过渡地带,深度急转直下,从几百米到二三千米。

从大陆坡再往外,那就是世界海洋的主体——“大洋底”了。在整个海底面积里,大陆架和大陆坡的面积只占百分之二十二左右,大洋底的面积占了百分之七十八。

大陆架浅海区的地形是比较平坦的,起伏都不大,其上覆盖着一层主要是由河流从陆地上带来的泥砂和石块;但是大洋底的地形却比较复杂,有广阔的平原、盆地,有宏伟的高原、山脉,有孤立的海底火山和珊瑚岛礁,洋底表面还铺着一层厚厚的软泥。因此,把海底地形说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水盆,这不过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而已。

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的过程。现在人类巳经不再像古人那样对海洋感到陌生、可怕了。人类主要通过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认识了海洋的现象、海洋的性质、海洋的规律性、人和海洋的关系。海洋的确是一个宝库,无穷无尽的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同宇宙航行和原子能利用一起,开发海洋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的三大科学技术之一。

海底11000米

幽深的海底,压力大,水温低,没有光照,常年处于黑暗状态、缺氧、食物稀少,简直是荒蛮之地和生命禁区,会有生物存在吗?人类能够到达吗?一对父子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们就是深海探测历史上的一对英雄父子,父亲是奥古斯德?皮卡尔,儿子是雅克?皮卡尔。

奥古斯德?皮卡尔是一名瑞士气象学家,早在1933年他就提出,要使深潜器下潜到2000米以下,必须在深潜器上加一个压力舱加以保护。二战结束后,皮卡尔在比利时国家科研基金会的资助下,建成了第一艘“水下气球”式“弗恩斯”III号深潜器。

1951年,皮卡尔带领儿子雅克?皮卡尔来到意大利港口城市里雅斯特,在瑞典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设计他的第二艘深海潜水器。这艘深潜器长15.1米,宽3.5米。皮卡尔父子将它命名为“的里雅斯特”号。

经过反复修改、设计,“的里雅斯特”号日臻成熟。时光流淌到1960年1月23日,人类深海探险历史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件拉开了帷幕——“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从太平洋关岛海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10916米的最深处,从而为人类征服海洋揭幵了最壮丽的一幕。

那天,或许是苍天也在考验这艘己经被施放到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上方宽阔的洋面上的深潜器。洋面上掀起5米高的大浪,但小皮卡尔和同伴鼓着最大的勇气,一定要深潜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渊去探个究竟!

上午7时许开始缓缓下潜,不久深潜器就被黑暗笼罩。一路下潜都很顺利。但下潜到9000米时,突然出现意外,舷窗外的玻璃“咔嚓”响了一下。也就是说,压力达到91兆帕斯卡时,玻璃出现了裂缝。但小皮卡尔对父亲的设计十分信赖。他们继续下潜。经过6个多小时的下潜,重150吨的“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终于第一次把人类带到了世界大洋的最深点一一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深潜器离大洋洋底只有5米,深度指示为11530米,该深度指示经订正后为10916米。

在没有太阳的洋底世界里,海水温度才2.41°,两位探险家在这里进行了20分钟的科学考察。他们亲眼看到了呈黄褐色的洋底土壤,这是硅藻软泥。人们原以为在如此巨大的高压环境下,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然而在探照灯的照耀下,小皮卡尔却发现了类似比目鱼的鱼在游动,这种鱼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身体扁扁的,眼睛微微突出。他们还看到了一些小生命在活动,其中有一只大约长2.5厘米的红色的虾,正在绕过舷窗自由地遨游。

这两位探险家证实了即使在大洋的最深处也绝不是寂静的世界,依然存在着生命。皮卡尔父子实现了他们的最终梦想,成为深潜器设计最成功的人和传奇式的英雄,也使深海潜水探险达到了高潮。

壮观的海底遗迹

半个世纪前,在日本琉球群岛的与那国岛南端,潜水员们在海底潜水时发现了人造建筑物的遗迹,包含被珊瑚覆盖的方形结构物、巨大带棱角的平台,以及如街道、楼梯及拱门状的建筑等。这是一座像是祭坛之类的古城遗迹,其范围东西长约200公尺,南北宽约140公尺,遗迹的四周围有市街、农地,最大的一处遗迹全长100公尺、高25公尺,由巨大的岩石所筑成。

1986年,当地的潜水员将这座海底城命名为“海底遗迹潜水观光区’’,经过报导之后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其后琉球大学成立海底考古调査队,幵始长达八年的调査,在石桓岛东南至东西方沿岸的海底,又陆续发现各种石砌建筑、柱穴、人头離像、拱门、石器及几何图形的海龟雕塑等。另外还发现不同形状的线刻文字,和一个直径76公分长的牛只形状的石头雕刻。

据琉球大学海底考古调査队以计算机合成方式绘制的立体图显示,该遗迹可能是古文明居民聚会祭拜的神庙。神殿北面有二个半圆形的柱穴,考古学家认为是举行仪式前沐浴之处,而神殿东方有拱形城门,城门附近有两块重叠巨石,上方留有长方形人工雕孔,据推测应为经过加工而成的城堡的基石。

此外在与那国岛东南海岸著名的“立神岩’’下方海底,发现高达数公尺的人头雕像,其五官及脸孔清晰可辨。稍后在附近的“石碓岩’’巨石上,发现了一些无法解读的类似文字的雕刻痕迹。

琉球大学地质地球科学系木村政昭教授在1999年9月接受访问时,遗迹以目测即可清楚的辨识是由人工完成的组合。各种证据都显示遗迹的确是人造的,包含四周街道的分布,以及阶梯呈直角状的平坦接面,石块上圆形的孔穴极似以石柱插入后遗留的痕迹等。而人造物及象形文字的发现,更证实与那国岛南方的海底遗迹,确实是人类文明的遗址。

不可思议的海底金字塔

除了与那国岛南部之外,在与那国岛最西端的西崎海域也有重大的发现。1990年潜水人员在西崎海域海底发现了一个以岩石堆砌的庞大金字塔。这个金字塔型结构宽183公尺、高27。43公尺,由长方形的巨石构成,总共有五层。而大金字塔附近还发现几座小的石墩,形状类似于大金字塔,是由石板拼成阶梯状的袖珍金字塔,宽约10公尺、高2公尺。

参与研究的地质学家判断这个建筑是人工产品,并非自然产物,否则应该有经过腐蚀而成的碎片聚集其上,但是完全没有找到这样的石块碎片。此外金字塔周围有类似街道环绕的遗迹,也显示这不是由大自然产生的。

美国波士顿大学修奇教授潜水考察遗迹后表示,这一系列由一公尺高的石块组成的巨大台阶,应是一种阶梯式金字塔。虽然可以假设石块破裂后经由水的自然腐蚀可以产生这样的结构,但他从未发现有什么过程可以产生这样锋利的阶梯断面。伦敦大学的考古学家摩尔认为如果这个遗址确实为人造的,建造者至少有如同美索不达米亚及印度河古文明的文明水平。

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石井辉秋助理教授指出,这个海域所在的陆地露出地面的时间,至少是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的事。而以现代科学的认识来看,万年前的人类还处于原始人追着野兽跑的石器时代,根本没有能力建造这种建筑物。有人认为这很可能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人类文明留下的证据。

延伸至海底的古城墙

据台湾古藉??澎湖县志??中的描述,从虎井高处俯视可以看到海底有一片绵延的城墙,当时文人称之为“虎井澄渊”。1982年,国内资深潜水人谢新曦找到了澎湖虎井古沉城正确的位罝,引起考古人士的关切。

这座古墙遗址呈十字形形状,以指北针测量呈九十度,为不偏不倚的南北、东西走向。主体为玄武岩构成,表面长满海草,东西向总长约160公尺、南北向总长约180公尺,城墙厚度上端约1.5公尺,底部约2.5公尺,有些部分被侵蚀而呈凹凸不平,但搭建城墙的岩石块接缝极为平整。在北部另有呈圆盘形的构造物,外墙直径约20公尺,内墙则约15公尺。

有学者认为古城墙只是虎井特殊柱状玄玄武岩一直延伸入海,形成沉城假象。但据地质学家研究表示,自然的岩石若形如城墙,应该是全部连续的,若是人造的话会有中断处;另外若城墙很直,长度又很长,人造的可能性极高。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堆成沉城城墙的玄武岩,每块岩石大小相当一致、角度垂直,石头缝隙间又有填充物;此外城墙凹口呈十字形,且接砌面平整,非常符合人造建筑的标准。

曾参与制作并主持了英国第四频道纪录片《水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