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是君子,是贵族,严格遵守道德底线,遵照仁义礼信,但楚成王二五不论。楚成王惯玩阴的,赤裸裸的,依靠的正是蛮力、武力、实力,他并没有把宋襄公称霸放在心上。况且当年的称霸和我们今天的称霸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霸”是“伯”的假借字,意为诸侯之长,不是诸侯的霸主之意。即使是霸主,楚成王也敢说霸主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就是在盂,宋襄公被楚成王武力相挟,活捉成俘虏。楚成王扣着宋之国君再和宋开战,手段够卑鄙的,也够阴险的。想必宋好不了,亏吃大了。司马迁极省略地说:“冬,会于亳,以释宋公。”估计好释不了,正像三百五十年以后,秦惠王利用阴谋手段擒拿住楚怀王一样,是绝对不会礼送其出境的。
楚成王不讲礼数,宋襄公吃过大亏,但并未铭记在心。和不讲理教的人论理焉有真理?宋襄公兵败泓水又是必然。
但宋襄王并非“蠢猪”。
早于《孙子兵法》的《司马穰苴兵法》(又称《司马法》)中记述得明白。开篇即说:“古者,以仁为本……以礼为固,以仁为胜。”战争只不过是仁义不行时的权变手段,因此即使在开战对阵的时候,也要遵守礼节,不能逾越规则。“成列而鼓”,“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因此《公羊传》对宋襄公泓水一战的评价具有时代特色:
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宋襄公正是循礼遵教,贵族化的教育,文化积重的熏陶,历史衍变的约定,宋襄公不是“异教徒”,不是“造反者”,更不是“革命人”,他的解释合情合理,符合商、周的礼教,上层社会的规则。宋襄公是位老实人,是位纯粹的礼仪之士,是位典型的贵族。他的由衷之言让人敬佩,虽“亡国”不改初衷。
泓水之战之后,宋襄公式的君子不再,春秋无义战,大小数百仗,几乎仗仗皆以阴谋开始,以阴谋结束,胜之于阴险,败之于少谋。何礼之讲?何仁之教?
楚汉之争,项羽恐怕是最后的“宋襄公”。项羽也是最后的贵族。项羽仗都打在明处,话都讲在桌上,而刘邦玩的都是阴谋,要的都是奸诈,根本无礼可讲,无理可论。甚至不顾兄弟结拜,背后捅刀子,哪有一丝一毫的仁义诚信?
《史记》中讲,项羽与刘邦相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约已定,楚汉之间焉可儿戏?项羽君子,大丈夫光明磊落,按约定条约,“归汉王父母妻子……乃归而别去”,回去做他的西楚霸王。楚汉战争似乎划鸿沟而定,而止。但汉王刘邦不是宋襄王,不是楚霸王,也不是贵族士家,更不是君子大丈夫,他玩的是阴谋诡计,说文了叫“运筹帷幄”。说的话、定的约、签的字、画的押、许的愿、做的保、发的誓、结的亲、磕的头、滴的血、换的帖、认的兄、称的弟,都可以一风吹扭头不认账,翻脸不认人,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无毒不丈夫。于是刘邦领汉军尾随而下,趁楚军兵疲食尽,杀楚霸王一个回马枪。
宋襄公被楚军射伤后,第二年死于伤复发,实际上是死于战场,殉葬而亡,礼崩乐坏,为周礼殉葬。项霸王自刎乌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贵族对传统“军礼”“军法”礼教的绝望,一种典型的春秋时代形式的活人陪葬。中国从此不再有儒家的仁义礼教。
宋襄公让人敬佩。
敬佩他的坦荡、气质,为人处事,表里如一,也敬佩他的不畏风险,率先战斗。
我小时候看过的“小人儿书”都把宋襄公画成一个百分之百肥猪式的大草包,一身的肥猪肉,一脸的肥赘肉。中国的文人真会图解政治,上面言之“蠢猪式”的,下面皆尽全力将其向蠢猪、肥猪、笨猪、吃货、窝囊废、糊涂虫、笨蛋、混蛋发展。
宋襄公身为国君,每逢国家征战大事必率先垂范,不避危险,冲锋在前,杀敌当先,南征北战,名垂春秋五霸。
宋襄公胆略过人,敢作敢为,为了承诺,为了诚信,不带军队,只身入鹿地,明知山有虎,敢去山中游。宋襄公谁能比?
宋襄公即使是被楚成王背信弃义,用阴谋手段活捉以后,他统治的宋国不乱不战不反,他被放回去以后,继续当他的国君,这在春秋时代,一百多个诸侯国中,实为罕见。足见宋襄公治国有方,不是蠢猪。即使泓水大战,军败泓水,国人也只是怨,甚至未恨,更未发动政变,未发起“颜色革命”,未揭竿而起,应该说宋襄公深得宋国人拥戴。
宋襄公仁义、诚信,有政治眼光。
公元前651年,五霸之首齐桓公在葵丘召开盟约之会。我在读史时曾思考,齐桓公为何选葵丘为会址?葵丘,今日之兰考也,难道两千六百多年前河南兰考还是肥臾之地,繁华之地?
连宋襄公都没想到,就在这次葵丘会盟上,齐桓公竟然委托宋襄公照顾他的太子,难道齐桓公已经预见他死后齐国必乱?必大乱?难道齐桓公遍审诸侯后才做出的这一决定?齐桓公认为天下可靠可托之国非宋莫属,可靠可信可托之人非宋襄公莫属?
齐桓公有政治眼光。他眼中有水,看宋襄公不错。宋襄公以仁义诚信名贯天下亦可见,霸主齐桓公普天下最信得过他。齐桓公何许人?孔子言:“正而不谲。”孟子曰:“五霸,桓公为盛。”齐桓公把后事、家事、国事托付给宋襄公。
果然,一切如是。齐国大乱,齐国的太子昭逃到宋国,投奔宋襄公。宋襄公并没犹豫,并未掂量利害关系,毅然决然收留太子昭,并积极为他回国复位努力。
宋襄公有诚信。
公元前642年,宋襄公好不容易才集聚起卫、曹、邾国三个小国的兵马,由宋襄公挂帅,亲自送齐之太子昭回齐国讨说法。宋襄公的努力让齐桓公九泉之下瞑目。齐桓公没有走眼,太子昭在宋襄公的保护下返回齐国,后做了齐国的国君,这就是齐孝公。
泓水之败后,宋襄公感到伤在身,伤在心,已有垂垂暮年之觉。当晋国逃亡公子重耳路经宋国时,宋襄公仍认为公子重耳事后必有大图,重耳是位人才,于是资助公子重耳战车二十乘,马匹八十匹。
这是宋襄公一生最后一次仁义之举。
正是这位公子重耳,在公元前632年与楚国楚成王的部队开战。楚成王就是宋襄公的老对头,先是扣押他,后是击败他射伤他,使他因伤而亡。晋楚两国的军队在城濮,即今天的河南-城,展开了一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重耳以“退避三舍”为礼做借口,诱惑楚军骄横,轻敌深入,最后一举打败楚军。
泓水之战不再矣,而城濮之战成名矣。城濮之战充分体现了弃礼就兵,兵不厌诈,兵鬼道也。仁义礼数,古之军礼、军法俱往矣,想必宋襄公真的看见重耳的城濮之战也会痛心的。他宁可不要复仇的胜利,也不愿意看到古之以礼为固,以仁为胜亡矣。
真没想到,宋襄公之“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竟然在两千六百多年后,在欧洲,在英国人绅士道德培养中仍依稀可见。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英国士兵把手从扳机上慢慢移开,因为他看到不远处的一名德国士兵一瘸一拐地在逃命,是个伤兵。他一枪就可以射杀他,但“君子不重伤”,在战场上射杀已经负伤的士兵是不道德的,英国绅士的道德修养不允许,即使在战争时期,仁义道德也不能亵渎。
那个枪下逃得一命的伤兵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个英国士兵也因道德观放掉了一名高大的美国士兵,虽然那名美国士兵并未负伤,但是他是背对着枪口的,对于这位英国士兵来说,只要轻轻扣动扳机,就能射杀这名高大的美国士兵。但从背后偷偷地开枪杀人是不道德的,即使是在战场上,英国教育培养出来的道德观使这位英国士兵放弃了从背后射杀。那个高大的美国士兵就是华盛顿。
估计英国不乏宋襄公式的人物。
英国绅士风度、绅士道德享誉全球。
而中国的宋襄公却整整背了两千六百多年的“黑锅”。
难道是时代使然?命运使然?
没有仁义礼教道德的社会终于引发数不尽的缺德之事。甚至连药品、食品、婴儿乳品都敢假冒伪劣。刚刚有一则消息说烤羊肉串的人烤的竟然是老鼠肉、死猫肉、死猪肉、臭狗肉,为了让吃的人吃出羊肉香,他们把这些肉串都放在羊尿桶里浸泡,泡足了味以后再烤再上市卖。聪明至极,公子重耳、汉王刘邦焉及?
更尊重宋襄公了,提了那么多口号,该提倡宋襄公仁义诚信礼教的精神了!
顺便说一句,言之“蠢猪”是无知,据德国、美国科学家测定,猪不蠢,猪比人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