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也看风景也读书
22009800000049

第49章 太监中的热血汉子

太监中的好人似乎不多。

中国历史上太监自秦产生,自清亡而终,浩浩乎两千多年,没有人计算过历朝历代出过多少太监。但有句名言:十万太监灭大明。中国历史上太监猖獗,真正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废立天子,乃至决定皇帝的生死,竟在太监喜怒之中的,又何止明朝?与其说“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倒不如说大秦王国亡于太监,毁于阉人赵高之手。到了东汉末年,到了唐朝中末期,读史竟然读出异味来,仿佛国之兴衰,朝之兴亡,时代是前进是后退,是左右还是停顿,决定权竟然不再是“人民”,不再是男人或女人,而是阉人,是不男不女的阉党。是阉党决定国家之政策、路线、方针、命运。

中国历史上阴险毒辣的阉人不少,凶恶残暴的阉人不少,贪得无厌的阉人不少,弄权作恶几乎无恶不作的阉人不少,一个貌似强大的王朝,毁在一个捏着娘娘腔的太监手中的例子也不少。

太监可恶!

太监的恶名是背定了。

明朝十万太监中至少出过四大祸国殃民、十恶不赦的大太监。即明英宗时期的王振,明宪宗时期的汪直,明武宗时期号称“立地皇帝”的刘瑾,明熹宗时期被称为“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最恶贯满盈的是魏忠贤,他一个太监,竟然在全国建造起数百座生祠,其权势之大,皇帝亦不足。当地官员要对着魏忠贤的像,行朝见的叩拜之礼,一些对建魏忠贤生祠不满或见其像不跪不叩不拜不敬者,竟被立毙或判死刑。这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

仅以这四大太监为数,十万名太监中出这“四大人物”,其“出类拔萃”的概率也太高了,难怪世人听其太监,便觉恶臭千里。

但太监中也有善者、能者、烈者。

在中国名声最好、作为最大、贡献最多,给中国人争了气长了脸,让后世的中国人不断歌功颂德的太监乃明成祖朱棣时期的三保太监郑和。

郑和七下西洋,所率领下西洋的舟师人数之多,船只之众,舰船之大,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据《明史》记载,郑和率领下西洋的船队共有四十四丈长,十八丈宽的大船六十二只,舰上所载的将校士卒共计两万七千八百多人,另外还载有很多金银布帛等东西。郑和下西洋甚至到过非洲的东海岸,一直到达肯尼亚。

郑和堪称伟大。直到今天,国人说起郑和七下西洋无不额首畅心,无不击掌敬佩。

可贵的是,查《明史》未有郑和贪、占、阴、毒、坏的一笔一画;亦未有郑和弄权诬陷忠良的一言一行。在云云众众太监中,郑和堪称楷模。

中国太监中能留青史不衰,传万家不败的,还有东汉的蔡伦。中国小学教材中就介绍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四大贡献,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就是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美国人麦克哈特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位列第七,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蔡伦了不得!一千七百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的造纸术基本上还是采用蔡伦发明的造纸原理。能经得住一千七百多年检验的东西不多。蔡伦当为“恒星”不灭。但蔡伦竟然是位太监。我小时候上的自然课,只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只讲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但不知道蔡伦是太监,更不知道蔡伦曾被封侯,过深地卷入当时朝廷后宫之争,权力之争,最终没有走出太监权势过大,终为政治所杀的老路。蔡伦还算明智,不愿受政敌迫害,在老家老宅里饮毒自杀。

蔡伦是太监,做了大太监以后名声也不甚好,但因发明造纸术而不朽。“蔡纸侯”似乎和中国古代文明共存。

在太监中最刚烈、最正义、最凛然大气的当数清末光绪年间的太监寇连材!

寇连材生长在清王朝摇摇欲坠的光绪末年,甲午海战失败,失地赔款,国日弱,官益腐,处处可见亡国之败象。百日维新失败,六君子被斩首在菜市口。身处宫中的太监寇连材,本来可以麻木过日子,就像其他太监一样。那时候,寇连材已是不大不小的“红太监”了,担任梳头房太监、奏事处太监、会计房太监,因其心灵手巧,聪明机敏,仪表不俗,谈吐得当,深得慈禧太后的喜爱,每年竟有二三千金的收入。慈禧为二十四小时监督光绪,就派寇连材去做光绪身边的太监,这也使寇连材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当时朝廷的腐败,官吏的无能,后宫的黑暗,慈禧的专横,国家的衰败。这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小太监正义在胸,热血难捺,决心以身报国。

他先是哭谏。

光绪二十二年(即公元1896年)二月初十的早晨,慈禧刚刚起床,尚未下地。这时候,没有人敢惊扰老佛爷。寇连材却突然跪在老佛爷床前,痛哭流涕。寇连材发自内心地痛哭,他是哭国家,哭王朝,哭朝纲,哭皇帝。他说:“皇帝虽为天子,曾不及一孤儿。”

慈禧听到哭声呵斥道:为何大清早一睁眼就闻哭声?老佛爷讲究吉利。寇连材把头磕得山响,应声答道:国家危难到如此地步,老佛爷您为何不图国强?即使您不为祖宗天下着想,难道也不为自己打算吗?没等寇连材说完,慈禧就不高兴了,但她并未深想,一个在自己身边多年,深受自己重用的太监胡言乱语,当时她只认为他是患上了一种狂疾,未等寇连材说完,就将其骂了出去。

哭谏不成,寇连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谏。

明知是去死而义无反顾,不是为自己,不是为福禄,不是为家人,更不是为博权揽财,而是为国家。他企图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去警醒最高统治者。寇连材所作,真不是一个太监所为。他使清末朝内朝外有血性的中国人汗颜。想起林则徐的两句名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寇连材办到了,用生命实践了。

寇连材可谓肝胆照人。

他先向内务府请了五天假,回到家乡与父母诀别。壮士一去不回来了!我以我血荐轩辕。他把自己在宫中的一本记事册交给兄弟保存,毅然决然回宫。回宫后将自己的积蓄分给周围的小太监,然后关上房门,伏案疾书,向慈禧上了“条陈”,一共十条,条条都是犯大忌的,条条都是捅在老佛爷的肋叉子上的,条条也都是陈述国之大难、国之大灾的。据为寇连材立传著书的梁启超先生在《烈宦寇连材传》中说:“一请太后勿揽政权,归政皇上;二是勿修圆明园以幽皇上。其余数条,诸不甚能详之,大率人人不敢开口之言。最奇者,末一条言皇上今尚无子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效尧舜之事。”

寇连材忠烈之心可鉴。

慈禧阅奏,仅读至一半,勃然大怒,认为寇连材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太监,怎么能写出这样的奏折?其后必有人!便厉声喝道:你上的折子是自己写的,还是背后有人主使?赶快从实招来,饶你不死!慈禧谬甚!这种直言,清末王朝岂有一臣敢呼?岂有一人敢言?故清不灭谁亡?清不灭何待?难道这么一个政治重任就非落在一个太监头上?

寇连材一字一句,斩钉截铁:是奴才自己写的!慈禧不信,让寇连材当场将奏文背诵一遍。寇连材义正词严,毫不含糊,将奏文从头到尾背诵一遍。连条陈中的许多错别字也依错而背。老佛爷真刮目相看,方知此太监不可小觑。

慈禧威逼道:本朝成例,内监不得预政,预政者斩,你可知道?

寇连材朗声答道:奴才知道。奴才决不敢怕死,怕死也不敢上条陈。该给老佛爷说的都讲了,虽千刀万剐在所不辞!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七日,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人潮如涌,戒备森严,一辆载有重犯的木笼囚车内站着的是一位年轻人,这位神情镇静,不慌不乱的死刑犯就是太监寇连材。那天菜市口之所以人山人海,人们要看的就是太监挨斩。

北京四城的好事之人菜市口见杀人见得多了,当年户部尚书顾命大臣肃顺被五花大绑押到菜市口行刑时,北京四城的人蜂拥而至,竟然挤塌了好几座商家的牌楼。一路上肃顺骂声不绝,到菜市口刑场竟然傲然不跪,被刽子手当场打断了双腿。肃顺被斩菜市口,竟然被北京四城足足炒了小半年,几乎所有酒楼茶馆、商铺民宅,凡是有人在的地方,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斩肃顺引发出的无数无数的见闻,以至于没能赶去看这趟出红差的京城好事者,恨不能当众抽自己两大嘴巴。

这次是史无前例出太监的红差,谁还想再误了一次养眼神侃的好事?一出宣武门就人挤人的快挤不动了。

宣武门外的菜市口,什么人都杀过,砍宫里太监的头,这还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寇连材出红差把整个北京城都搅动了。连宫内的太监们能溜号的,能请假的,都悄悄地拐到宣武门外为寇连材送行。

寇连材披着红彩的木囚车出宣武门一路南行。他既没大骂,也没高唱,一路上默默无语,只是睁大双眼看着前方,甚至连商铺摆在门口的断魂酒、送行酒都没看一眼,更不用说喝一碗。

没有人知道寇连材那时那刻在想什么。

到了菜市口十字街头,刑场当中,寇连材面不改色,腿未软,声未颤,腰未弯,头未低。他整好衣冠,朝紫禁城方向拜了九拜,又向远方的父母行了叩头大礼,然后坦然上路。

他从手指上脱下一只碧玉指环,赠予刽子手,说了四个铁钉般的字:“费心从速。”然后又解下身上的一块玉佩、一块金表赠予来为他送行的太监。

刽子手以酒喷刀,雪亮的鬼头刀闪过,寇连材人头落地。谁都没想到,寇连材一腔热血喷薄而出,直喷到数尺之远,直喷向执刀握枪的兵勇,吓得围在刑场边上的兵勇一个个几乎抱头鼠窜,把行刑的刽子手也吓呆了——他们砍下的人头可以堆成丘,但从没见过人头落地,热血直喷的情景。等到放倒尸体,竟然再也不滴一滴血,一腔热血全部喷尽。旁观者无不为他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许多人泣不成声,更多人被惊得目瞪口呆。一时北京城传得沸沸扬扬。

寇连材作为太监为国忠谏而死,在中国历史上堪称壮烈。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亲自为寇连材作传。梁启超先生曾言:“如诸宦者,亦可以随六君子而千古矣!”人们为纪念他,在京西百花山上修建了寇公祠,每逢他的忌日都要进行祭奠,追思纪念这位爱国热血的宦官寇连材。

寇连材可谓太监中的热血汉子!

寇连材生得贫贱,死得壮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