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巳
鸠摩罗什的大成与其母亲分不开,这位慈母亦不凡,亦伟大。支持七岁的儿子出家为僧,一般人谁能做到?母子二人不远万里去天竺取经,三年苦读、苦修,母亲未离其侧,又伴随学成的儿子历尽千难万险回国。她是龟兹国国王的女儿,为了儿子的信仰,她舍弃了一切,伟大的母亲。非常遗憾的是,几乎所有史料中均未留下她更多资料,但用一位大和尚的话说:做了就好了,没了就对了。也是也是,也可能这正是那位龟兹国公主,鸠摩罗什的母亲,虔诚的佛教徒的心愿。
我看过几幅鸠摩罗什年轻时的刻像,瘦削,精干,阔额,圆睛,大耳,高颧,长脸,耸鼻;但也看过几幅不相同的刻像,有络腮胡子,浓眉,暴眼,深目阔嘴,我看着倒很像达摩的样子。鸠摩罗什真的长什么样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了。鸠摩罗什在回龟兹国途中要穿越五个国家,可谓路漫漫其修远,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路在脚下,这期间发生了两件事,堪以如记。
当他们母子二人走到月氏国时,遇见一位高僧,小乘佛教谓之罗汉,右袒其肩,两眉之间有豪气,两眼观人观物似远似近,炯炯有神,人立其前能感到大师有一种慑人的气场。这位无人知其来,也没人知其去的大师观鸠摩罗什良久,对其母言:“常当守护,此沙弥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与优波掘多无异。”言讫,循日而去,也是一位神僧。
这位大师把照看鸠摩罗什的任务交给了他的母亲,要确保鸠摩罗什到三十五岁不能破戒,那么鸠摩罗什可能就和优波掘多一样了。这位优波掘多乃西天佛国之护法神也,阿育王的门师,是每位出家人做梦都想梦见的法神。母亲心中明白优波掘多的地位和影响。这位罗汉指的不破戒即佛戒中说的不淫,不近女色,他不担心鸠摩罗什的学问,他仅仅担心鸠摩罗什过不了过不好美人关,所以告诫其母要好生看护。此事像巨石压心般一直困扰着他母亲,因为鸠摩罗什太出众了,太不凡了,太让人敬慕,太让人心爱了。谁能想到,那位罗汉的告诫竟成一道“坎”,鸠摩罗什真没迈过这道坎,没能过好美人关。
但鸠摩罗什在回国的路上遇到的第一个挑战还不是美人,而是同一佛门之“火人”,即脾气大者也。他们母子在路过温宿国时,没想到竟有一位高僧因慕鸠摩罗什之名,跑到王宫大殿前不顾一切地擂响王鼓,惊动朝廷。原来他要公开挑战鸠摩罗什,并且当众许下誓言:和鸠摩罗什辩论,吾败,则斩我头,以吾之首敬献小沙弥;若鸠摩罗什辩败,不要斩其首,要其当众拜我为师。一时全城乃至全国沸腾。鸠摩罗什的母亲反对,这是归国之途,不言归心似箭,亦无须再生旁枝,再让人提心吊胆,况且此次是以命相赌,实不能应战。我也请教佛门中的大和尚,其言辩僧也不为名利,和尚当为四大皆空,跳出三戒外,不在五行中,何有名?何为利?皆因教派不同,故有一辩;理不可二存,故有一搏。因为鸠摩罗什是宣扬大乘佛教的,而在当时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是小乘佛教,信奉小乘佛教的是不会容忍大乘佛教改其教诣的,因此一辩在所难免。
鸠摩罗什人小眼阔,他正想找机会宣传大乘佛教,既然有人搭好了这么一个万人瞩目的平台,不阔步焉有其他?
辩经的结果不言而喻,鸠摩罗什以大乘佛教的感悟辩倒了那位当地饱学小乘佛教的名僧。历史上没有留下这位和尚的法名,但他也是位高僧,按照辩经的法则,他勇敢地承认自己被辩倒了,承认失败后又勇敢地走向死亡,要求立即处死自己,把头献给鸠摩罗什,以表示他的心诚和坦荡,众人劝说皆不应,只求一死。后鸠摩罗什走向前,这位十三岁的“少先队”,俯耳不知对这位五十多岁的大和尚说了几句什么,那位高大的汉子泪流满面,心悦诚服,当众拜鸠摩罗什为师傅,一时间鸠摩罗什在西域数国名声大振,各国都重礼重聘这位十三岁的小大和尚去讲佛传法。按照佛门的规矩,十三岁的出家人的正确称谓为沙弥。然远近各个视佛教为国教的西城国纷纷遣人来学经听经,纷纷要求迎接他去国中讲佛讲经,成千上万的佛教信徒心甘情愿地拜伏在鸠摩罗什面前,诚心诚意、发自肺腑地称他为大师、师傅。人们都以和鸠摩罗什交谈感到极大的荣幸,极大的幸福,极大的满足,很多人不舍昼夜地赶来就是想见见这位小小年纪的神僧。鸠摩罗什真成了“金娃娃”。
鸠摩罗什在龟兹国享受到崇高而空前的礼遇,每当讲经,几乎倾城空巷,大乘佛教开始在龟兹国传播,龟兹国还专门为他制作了金狮子座,铺上大秦的锦织褥,完全按照龟兹国的最高礼遇置办。龟兹国上下没有人认为这种礼遇有丝毫过分,反而认为即使如此,亦不能表达众人的心意。据史记载,当鸠摩罗什二十多岁,完全成熟以后,他的信徒多达五千多人,他的寺院内外前后全部挤满了前来拜师的善男信女,各地的高僧名师也纷纷前来听经论经,常常一千甚至两千多人共济一堂,听鸠摩罗什讲大乘佛教。因人太多,只得在堂前堂外、寺里寺外,设露天座,听者如云,一眼望不到边。
我曾问一位佛门中的大师,这么多人如何都听得到。那位老和尚说,的确,那时没有麦克风,没有大喇叭,高堂之下设有五堂,是靠传声讲经,即鸠摩罗什大师讲一小段一小停,然后由每堂前设的一传声和尚高声传语,一堂堂传下去。因此每堂课讲的时间不短,但讲的内容并不多,常常要连讲十几天。原来如此,阿弥陀佛。
据史料记载,龟兹国信仰佛教的人多达数万,出家的僧者为一万多人,几乎占龟兹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这和鸠摩罗什的传法说教有较大关系,渐渐地人们也把这一位披着神话色彩的“神僧”慢慢地神化了。每当他出行,两侧人皆伏于地上而拜,所见之人皆合十念佛,皆“莫敢仰视”,见鸠摩罗什如见真佛。
每当鸠摩罗什要到西域各国讲佛传教,每到一国,那国的国王都跪在座侧,而且要让鸠摩罗什踏着他的背坐上讲座。我翻查中国佛教历史,除鸠摩罗什外,未有受到过如此待遇的。
鸠摩罗什终于一步步走上神坛。
午未
树大招风,佛门内外仿佛一个道理。
正当鸠摩罗什传播大乘佛教如日中天时,中国北方大地正陷于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中,战乱杀戮、军阀割据、群雄称霸导致天下大乱。这时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苻坚,他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平乱诸侯,熄灭烽火,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了大秦王朝。
苻坚是个很有魄力,很有思想,很有抱负,也很有文化的一代君王。(请见拙作《胜得辉煌败得悲壮——苻坚当为大英雄》)他还信奉佛教。当他得知遥远的西域龟兹国有位传播大乘佛教的年轻大师鸠摩罗什时,他就想听听这位声名远播的年轻大师讲大乘佛教和他现在信奉的佛教有什么区别。于是这位大秦王国的皇帝派使者持节挂彩、重金高车,千里迢迢西出大漠,去龟兹国迎“佛”。
我粗略估算,从长安到龟兹国一来一回至少要半年,半年时间也正是大秦皇帝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之时,但等到的回信却是龟兹国不同意大秦王国接走鸠摩罗什大师。这着实让苻坚皇帝恼火:天下事何不为我大秦?何况你区区西域小国?苻坚志向高远,他还想一举扫平东晋,统一中国。他是从昆仑山下走出来的氏族领袖,何曾正视过西番小国?
公元382年9月,苻坚派大将吕光率十万大军,西征龟兹,不取“真佛”,誓不回师。出师之前,苻坚为远征的大军践行,他手执吕光之手叮嘱道:“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其实,吕光根本不懂,也似听非听。他只对军队、权力感兴趣,他只有野心、贼心、坏心,焉有良心、善心、佛心?依他的主意,提根小绳派两骑卒,绑来即是,不就一个光头和尚吗?
苻坚的部队都是久经沙场的饮血猛士,旌旗猎猎,战鼓隆隆,仅仅经过一年,吕光率领的大军就攻破了龟兹国七十万军队的防御,终于按照苻坚皇帝的命令“请到”了鸠摩罗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