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高道李真果
22004000000025

第25章 修真之旅(1)

人到这世上究竟是为什么?经历了种种苦难的李真果,并没有放弃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凌晨,明星现于天上,在尼连禅河边的一棵菩提树下,有人发出一声赞叹:“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人就是曾为国王太子的佛祖释迦牟尼。

佛经记载,佛陀在十九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自在菩提树下悟道后,佛陀就四处传播关于宇宙人生缘起本心的道理,普度众生脱离苦海,创立佛教。

李真果历经人世间的悲情苦厄,清王朝腐败无能、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亲身参与的义和团反帝斗争惨遭镇压,使他立志报国的愿望一次次破灭。

从小生活在佛教圣地之一安岳,深受佛文化熏陶的李真果,出家修真,对于他来说,或许是一条帮助众生脱离苦难的道路?

或许,他能从中找到生命的方向?

第一节 空门

李真果避开官府的追捕,从安岳又逃到遂宁。

云烟缭绕的群山,峰峦叠翠。溪谷的薄雾中,几只白鹤低低掠过水面。缥缈的仙乐隐约传来,那声音顿时清扫了红尘的喧嚣。一切归于宁静。

李真果尽如一个虔诚的信徒,寻着清净的仙音,轻步漫入仙境之中。

这里是他第一次离家而拜师习武之地。他又进入了花溪谷,希望再见到两位师父。可是,物是人非,云深不知处。自那日师徒一别,刘妙利和王妙生这两位黑白双侠便云游四方去了,再也没有回到此谷。

怅然中,李真果出了花溪谷,往山下走去。

他来到遂宁古城。

他对这里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情感。遂宁,是他内心需要的一处,宁静的所在。那是他心灵疲倦的时候,隐秘的安慰。

静静的遂宁,仿佛时光在清澈的波光里停留,一切喧嚣在袅绕的香火与晨钟暮鼓里静止。似乎兵荒马乱的岁月不曾惊扰过这座城。那样静,那样安详。

李真果感到,到了这里,他放下放不下的执着,舍得舍不得的有情过往,所有痛苦的挣扎,都沉静了下来。

走在青瓦红墙下,长长窄窄的古道,一眼便望穿那段久远的历史。自东晋大将桓温收复蜀地后,路过歌舞升平的此地,勒马站在城下,发出“天遂人愿,息乱人宁”的慨叹,“遂宁”这个吉祥的名字便一直伴随着它。这座古城,一千多年来就是安静的模样,李真果相信,她一直在那里,静静地等他走来。

他步入广德寺,庄严的宝殿、古刹的钟声,把他带入一个清净的世界。

广德寺是中国皇家禅林,建于唐代,高僧辈出,是闻名西南的佛教圣地,观音的道场。它像一个入定的禅者,隐在城中。

大悲殿前,在斜斜映进来的一抹夕阳里,李真果点燃一炷香,朝向观音圣像叩拜,心里默默祈祷。

“慈悲的观世音菩萨,求您的慈航,度我到彼岸。度我的苦厄,度苦难的众生。”

“观自在,观一切声音。”一个平静的声音从大悲殿传来。

李真果蓦然回首,见一位慈眉善目、披着袈裟的方丈走了过来。

他忙迎向法师,道:“法师,我愿出家为僧,请法师慈悲成全。”

方丈眼中精光一闪,打量着他,微笑地摇摇头。

见方丈不肯收他,李真果便讲了自己的遭遇,方丈依然微笑着摇头。

他不明白,法师为什么不让他出家。

方丈开口道:“是什么神归什么位。施主的位不在本寺。”

李真果一阵惊疑,方丈为什么说我不能留在本寺?我应该去哪里?难道这位法师什么都知道?

他请方丈指点迷津。

方丈悠悠吟道:“两日行山兴尚稠,尘缘未断且回头。一天风雨吹凉阁,四面藤萝伴容留。着眼尽难为业障,平生无过是浮讴。何须抵死言名利,寻得清闲即便休。”

李真果一头雾水,法师念诗是什么意思?

他向方丈求解。方丈则坐在佛龛旁轻敲木鱼,闭目无语。

李真果只得默默向方丈拜了一拜,朝大殿走去。

“施主,请留步。”

李真果惊喜地回过头,暗想,法师同意我出家了?

“施主一路奔波劳顿,我佛慈悲,请施主留住一宿,翌日再行不迟。”

李真果连日来不停地奔逃,加上与清兵进行了一番打斗,又没吃什么东西,他的身体极度虚弱,几乎迈不动步了,实在又累又饿。方丈的挽留,让他感激不尽。

方丈让寺僧带他去沐浴更衣。

浣衣后,已至夕暮。寺庙里,云板破空响起。李真果正疑惑间,寺僧走来,带他去斋堂用饭。他一听到“饭”字,不由吞了一口唾涎。

众僧搭衣齐集,合掌排队念佛依次进入斋堂,李真果也学着僧人的举止恭敬地入内。

僧众在东西两边依序就座。李真果在寺僧的带领下,在一个空位落座。

僧人们端坐桌前,向上问讯后,掌管寺院佛事唱念的维那师起腔,大众齐唱《供养偈》。李真果仔细辨听,大致能听出供养文中的含义,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面对充饥养身的食物时,不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追随先圣先贤。

他心中肃然起敬。

维那师呼僧跋后,僧众便开始用斋,也就是“过堂”。在饮食中,大家止语,心存五观,“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就能以感恩心受食,进而激发道心。

当僧众食毕,僧值师巡走一圈后,至佛前问讯。维那师举腔,僧众齐诵《结斋偈》,念佛出斋堂。

整个过堂是一个安静的用食过程。李真果上了一堂功课,体验到菜根香里佛门悲心长的悲悯情怀,以及威仪与庄严。这对他的心灵是一次震动。

夜深人静,李真果在禅房难以入眠。

一阵诵经的声音飘入他的耳畔。一声声,撞击他的心灵。他出了房间,循声而去。

清凉的月色下,方丈盘腿坐在平台上,一边敲打着木鱼,一边念诵着《大悲咒》。月光洒在他的一袭袈裟上,整个人恍若置身在佛光中。

李真果悄然站在一旁,心中震动,默默地听着。

“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低沉的吟诵,慢慢地,清越扬起,如同天籁一般,饱含无限悲悯,触动了李真果的内心。他浮在尘世的心,在梵音中找到了一种平静和安详。

此时,他的脑海浮现出一个画面:他跪在观世音菩萨面前,法师在旁诵咒。

李真果感到身上的汗毛竖立起来,接着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当方丈诵咒完毕,他已经泪流满面。

“施主为何流泪?”方丈慢慢睁开眼睛对他道。

方丈并没有回头看他,却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李真果十分惊异。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哭,好像回家一样。”他诚实地说。

“方丈,我是不是罪孽深重?”

方丈摇摇头,道:“施主善根深厚,与佛有缘。”

“为什么法师不肯收留我?”他不解地问,仍不愿放弃剃度出家的念想。

方丈又摇摇头:“与佛有缘,不一定身在佛门。施主只要带一颗佛心便是。”

“请教法师,什么是佛心?”

“佛心就是《大悲咒》所讲的大慈悲心、平等心、无为心、无染着心、空观心、恭敬心、卑下心、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无上菩提心。”

李真果咀嚼着方丈的话,若有所思。

方丈给他讲解,《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发愿偈,为利乐众生而宣说。故而,它又是观世音菩萨大慈悲心、无上菩提心、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诀。本咒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主要部分,共有八十四句。

方丈教他用译文唱诵: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

诵毕,方丈看着李真果,此时的他,眼中闪闪发亮,与先前悲伤的神情相比判若两人。

“很好!很好!”方丈嘉许地点头,“你只要诵此陀罗尼神咒,能成就一切善法,远离一切怖畏。当你契合菩萨的大悲心,便能利益众生。”

方丈的一番开示,如醍醐灌顶。李真果感到内心中的悲苦正在悄悄抽离,一种内在的力量在产生。

清朗的月光穿过树影,照在他的身上。他仰起脸,似乎看到了一束光芒。

第二天清晨,临别,李真果向方丈告辞。

“法师明示,我该到哪里去?”

方丈双手合十,念道:“两日行山兴尚稠,尘缘未断且回头。一天风雨吹凉阁,四面藤萝伴容留。”

怎么又是这首诗?李真果满脸疑窦。

方丈念了一声“阿弥陀佛”,便轻敲木鱼,闭目无语。

李真果只得默默向法师拜了一拜,离开广德寺。

一路上,李真果回味着法师的话,心想,法师念诗必有禅机。诗上所言应是一处山上。他顿悟法师是在点化他,要他寻诗而去。

他上了山。

李真果身佩长剑,像一位侠客,飘行在树藤交错的山隈间。山间的细雨突然飞至,古木森森的林丛笼罩着一层如雾的轻纱,忽隐忽现。千峰的翠色,沾染了蒙蒙的烟雨,恍若仙境一般。

薄凉的风吹来,他深吸了一口野花茂草的香气。

沿着一弯蜿蜒的石径上去,他被一座像巨石的山形所吸引。四周怪石峥嵘,群峰奇秀。远眺山顶,一座黑白的道观隐隐约约掩映在树藤中。

他奋力朝山顶登去。

经过一个山洞,突然,李真果看见洞上有一行行字迹。他拨开遮蔽的藤萝,仔细辨认上面的模糊字迹。

“两日行山兴尚稠,尘缘未断且回头。一天风雨吹凉阁,四面藤萝伴容留。……”

他不敢相信眼睛所见到的,竟是广德寺法师念给他的那首诗!尽管法师当时只念了一遍,但凭他惊人的记忆,诗的每一句都记得清清楚楚。

难道这里就是我要去的地方?他抬眼望去,轻烟薄雾里,一座道观飞立于郁郁葱葱的山顶,一只白鹤在天空悠闲地飞翔,仿佛一个与世隔绝的宁静世界。

他的心里一阵激动。

这时,他感到背后有什么东西飘来荡去,似乎是从洞上面垂下的一根古藤。起初,他并不在意。但很快觉得不对劲,身后有一种冷森森的感觉。

他猛然回头,微吃一惊,见一条全身发绿的眼镜蛇盘缠在垂吊下来的古藤上,像藤一样的长长的躯干上鳞片闪着亮光,两颗绿豆大小的眼睛露出凶光,似乎正伺机扑向它的猎物。

危急之中,他意随心发,力随意转,身形如电朝后闪去。眼镜蛇见猎物要跑,脖颈猛地胀大,嗖地脱离古藤,身躯暴射而起,丝丝地吐着火红的信子,朝他扑去。

李真果不由大吃一惊,猛地凌空跃起,快如闪电地拔出背上的宝剑,向眼镜蛇劈去。但这一瞬间,他的耳畔响起了《大悲咒》,不忍杀生。同时,他想起自己曾对一条放他生路的眼镜蛇所发的誓言:今生绝不杀生!

不料,他凝神之际,稍一迟缓,眼镜蛇已抢先发难,眼睛里透出一股森然的冷光,露出两颗青白獠牙,突然蹿高,扭身朝李真果脚跟一口咬下。他顿时有种蛰痛的感觉。

李真果一怒,正要挥剑驱走毒蛇,那恶物狡黠地蹿入草丛,溜之大吉。

此时,翠绿的毒液注入了他的脚踝,伤口处立马变成紫黑色,暗色的血从伤口溢出。几分钟后,他的左腿乌肿起来,毒液迅速浸入了体内。

他忍着剧痛运功,试图将毒液从身体里逼出。无奈,他已经手脚无力,呼吸困难。终于支撑不住,昏死过去。

一个时辰之后。

李真果感到自己好像从很深的水底浮了上来,在一种奇异的芳香中醒来。

他慢慢睁开眼睛,见自己躺在清凉的山洞里。洞内怪石嶙峋,晶莹洁净,石桌石凳样样俱全。一线天光如虹如练,照得洞内光芒四射,恍若神仙府第,别有洞天。而他身体周围堆着奇异的花草,芳香正是从这里散发的。

令他更感惊异的是,一位头绾道髻、鹤发童颜的老道,手拿拂尘,腰间佩剑,盘腿席地坐在身旁。身上的白袍一尘不染,满面红润,神态飘逸,微闭慈目,口里正吟着什么。

我是在做梦吗?难道遇见神仙了?他坐起来,甩了甩头,感到不可思议。

“您是谁?”他疑惑地问。

“三千里外无家客,七百年来云水身。”老道手摇拂尘,悠悠吟道。

李真果连忙跪地一拜:“感谢真人救命之恩!”

“呵呵,快起来。不要这么多烦琐的俗礼,老道最烦这个。”老道笑呵呵道。

原来老道姓吕,全真道祖师、八仙之一吕洞宾后裔,是云灵山道观的道长,法号“无尘”。

李真果昏迷时,无尘道长正好途经,立即将一粒丹药喂进他的口中,很快,毒液从他体内逼出。然后,又把他移到山洞里,用采来的草药帮助他苏醒,恢复元神。

无尘道长告诉李真果,此山叫云灵山,这里是吕洞宾修道的仙迹。山顶建有一座千年古刹云灵观,吕祖便在此观修炼道术,行化度人。

李真果想起广德寺方丈的点化:“是什么神归什么位。”心想,难道我的归宿就在此观?

当即,他向无尘道长讲了自己的遭遇,恳求出家修道。

无尘道长注视着他,面前的青年骨骼清奇,一双深邃如寒星的眼睛神光内敛,举手投足有一种飘然出尘之感。此子不凡,与道有缘。

他微一沉吟,捋了捋白胡子,笑呵呵对李真果道:“跟我走吧。”

说罢,白影一晃,人已经飘出了洞口。

一千年前的云灵山,一片苍茫。这云烟缭绕的仙山,千百年来没有受到烽火狼烟的侵袭,安静而祥和,与山麓下的涪江一起,守望着饱受创伤的川中大地。

云灵观在地势绝佳的山顶,四面奇峰耸立,层峦叠嶂,淡淡的云霭,缥缈在宛如一面石鼓的山巅。眼底,世间万物若梦若幻。

站在山顶,李真果——这位对于未来感到迷惘的漂泊者,开始把目光从正在经受苦难的大地投向广袤的宇宙之中,也开始了他的修道求真之旅。

在吕祖殿,缭绕的真香中,李真果恭敬地向吕洞宾神像叩拜。吕洞宾一袭白衣飘飘,身负一把雌雄九龙剑,手拿拂尘,神态飘逸出尘,似乎正对他颔首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