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受德意志
22003700000022

第22章 守望与思索(6)

以上说的自然只是传统的建筑。1919年,在德国的魏玛诞生了一个包豪斯学派,它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简洁实用、力求使艺术与技术相互融合的理念,不但开启了德国建筑艺术的新时代,而且长时间地领导着世界造型艺术的潮流,影响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的其他许多门类,诸如装潢、绘画、摄影、舞蹈、电影等等。今天遍布世界的平顶、隐柱和玻璃幕墙现代建筑,都体现了包豪斯的理想。拿德国来说,美茵河畔高楼林立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和正在大兴土木的新首都柏林,则是观察这类现代建筑的最佳地点。对于个性突出得叫人难以归类和综述的德国现代建筑,本人更可谓一窍不通,就不讲了罢。

在结束本文前,笔者闭上眼睛,以超过声、光的思维的速度,挂一漏万地浏览了一通自己无数次游历过的德国,只觉得这片美不胜收的土地不啻一座巨大无比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那些色彩鲜明、风姿各异的建筑,和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绿树红花一起,赋予了虽说多灾多难却充满生机和不失浪漫的德意志大地以异常丰富的色彩色调。生活在这多彩世界里的德国人,应该讲十分幸福,创造了这多彩世界的德意志民族,有理由感到自豪和骄傲。

有学者说,美丽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想发挥一下:富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建筑,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诗;在这些音乐和诗中,显然也融进了哲理和科学。什么哲理,不同时代和各种风格的建筑中反映出来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美学观等等;什么科学,在建筑施工时绝对少不了的地质学、力学、材料学,以及自成一门学科的建筑艺术本身!

历次漫游德国所见,给了我一个从书本上未曾得到的认识,一个切身而实际的体验,德意志民族给人类不只贡献了许多大音乐家和大诗人,大哲人和大科学家,还有不少同样伟大的建筑艺术家。德国人重视建筑艺术,因此在介绍古建筑时,总会提到负责设计和施工者的名字,让他们与自己的杰作一起永垂不朽。例如,在我最近参观的有关布吕尔大主教行宫的展览中,就详细介绍了巴尔塔萨·诺伊曼(Balthasar Neumann,1687-1753)的生平和业绩,因为宫中被视为巴洛克建筑艺术瑰宝的楼梯间是他设计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建筑史上的杰作,如维尔茨堡宫的楼梯间和讷勒斯海姆等地的巴洛克教堂,均出自这位建筑大师之手。为了纪念这位功业卓著的建筑大师,今天通行德国的50马克的纸币上,印的就是他的头像。而且,在德国,以建筑艺术家名垂青史的何止诺伊曼一个!

不由得想到了我们的故宫,它的设计师是谁呢?天坛、地坛的设计师是谁呢?南京中山陵的设计师是谁呢?重庆的解放碑——1945年落成时叫抗战胜利记功碑——和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人民大礼堂,它们的设计者又是谁呢?不说今天,就在当初恐怕也只有很少人知道。这,是不是也反映出我们不重视建筑艺术呢?不重视的恶果之一,是不是又表现在我们城乡的建筑大都色彩单调,样式平庸,别说赏心悦目,连美观也说不上呢?而建筑的单调、平庸,最后是不是又注定了我们的城乡也缺少姿色呢?

还有,我们的传统民居建筑,正一天天地在消失……

置身多彩多姿的德国,面对珍视自己的建筑艺术传统,懂得保护古建筑就是保存历史文化的德意志民族,想想我们自己,真不能不感到难过,感到羞愧。

2000年9月1日

“大富豪”——漫话联邦德国的文物保护

早想写篇文章讲讲德国的博物馆,却一直不知如何下笔。并非因为缺少内容,相反倒是可以写也应该写的太多太多。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和新、老绘画陈列馆,德雷斯顿的画廊和绿色天穹珍宝馆,柏林的佩伽蒙考古博物馆和国家文化艺术博物馆,杜塞尔多夫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艺术收藏馆,纽伦堡的日耳曼民族文化博物馆等,无一不闻名遐迩,值得一观,值得一谈!

全世界博物馆最多的国家

德国的城市不论大小,几乎都拥有自己的一家乃至多家博物馆,国立的、州立的和市立的,社区的、协会的、私人的,全国加起来总共三千多座。此外还有大量王宫、教区、教堂、府邸和城堡的历史陈列馆和珍宝馆,还有大量的名人纪念馆以及为数也不算少的露天博物馆和民俗保留地,实际上也都带有博物馆性质,算在一起数量就更加惊人了。就内容讲,它们涵盖了几乎所有行业、所有艺术门类以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即使规模不大却富有特色。上述众所周知的大博物馆尽管为其翘楚,却断断取代不了那些中小博物馆,例如杜伊斯堡的内河航运博物馆,明斯特的漆器博物馆,迈森的瓷器博物馆,以及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贝希霍芬的画笔和毛刷博物馆,恐怕确属独一无二。

德国也许是全世界博物馆最多的国家,至少按人口计算是如此。之所以多,除了德国人有珍视自身历史、文化的传统这个原因,也与其曾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至今各联邦州和各个地区、各个城市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广大居民则极富乡土和社区意识有关。在以建立博物馆来珍藏文化历史,并以此提高自己的地位、声望这点上,毋庸讳言,也相互存在竞争,以致各州的首府和大城市都建立有相当规模的博物馆;一些财力雄厚的大都会,如柏林和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还有曾为首都的波恩,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博物馆岛、博物馆区。

但是竞争并不排斥合作,早在1917年就成立了德国博物馆联盟。根据联盟的章程,所有会员单位都要在文献检索、研究及展品保险、修复等方面,彼此提供帮助。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德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德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爱参观博物馆的民族。据统计,现在每年进馆的参观者远远超过一亿人次,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公民每年参观博物馆十三四次之多,让我们这个人口多出十倍的泱泱大国望尘莫及。

在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信息渠道畅通快捷的今天,人们为什么还进博物馆?为了学习历史知识,为了享受文明和文化成果。

最近,我陪德国朋友帕帕切克夫妇参观了魏玛的歌德故居博物馆和公爵府邸艺术收藏馆。他们看得之仔细认真,看得忘记了饥饿疲劳,真令我这个比他们年轻的歌德研究者感到惭愧。

关于大而著名的德国博物馆国内介绍文字已经很多,来德国访问的人也多半有机会亲临参观,再写意义不大,而且还会挂一漏万,嚼饭喂人,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但是,作为弥补,我一方面把博物馆和文物保护这两个话题结合在一起,总的讲讲自己切身的感受;另一方面,对那些一般不大可能读到和参观到的特殊博物馆,则在其他的场合分别介绍,就像前文已经讲到了美茵茨市的古滕堡印刷博物馆,格莱弗堡的德意志古钟博物馆,等等。

缪尔斯,令我肃然起敬的小城

80年代初头两三次踏上联邦德国的土地,最艳羡的是人家生活的富足、快乐和生态环境的优越。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上与人家的距离慢慢缩小了,只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却成效不大,要赶上人家的绿化和自然保护水平,恐怕非半个世纪乃至更长的时间不行。最近几次旅居德国,却发现了德国还有一个更加值得羡慕和学习的地方,一个我们更难追赶、也更应该感到痛心的差距,那就是对于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珍爱和保护!

前边讲的德国博物馆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多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多到连边远的乡镇都有,乃是德国人无比爱护自己的历史、文化的一个表现。在那大大小小数以千万计的博物馆和陈列馆里,保管和展示的无论什么藏品,归根结底不都是历史,不都是文化吗?

岂止形形色色的博物馆和陈列馆,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土地上,包括原为民主德国的一些新州,只要稍微留心观察,又哪儿不见对于历史、文化的爱护和珍藏呢!我简直觉得,整个德国不啻是一座无比巨大的博物馆,走到哪儿都可以学习历史知识,都可以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

我眼下住的城市叫缪尔斯,一个两年前我和妻子还几乎完全不知道的地方,对它国内的读者无疑就更加陌生了。可是哪里想得到,它今年七月却庆祝了建城700周年!

真的已经有这么长的历史吗?为什么刚刚700年,而不是更长或更短?要解答这些疑问,最好是到设在缪尔斯伯爵府邸里的伯爵领地博物馆里去看一看。

府邸建于13世纪,在其古意盎然的厅堂、居室、楼梯间和走廊内,布置了多达19间陈列室,展出了从出土文物、文书印信、盔甲武器、生活用品到儿童玩具的数千件实物和图片资料,详细而生动地再现了缪尔斯这块土地两千多年的历史:

考古发现证明,公元前2500年这儿已有人类居住;

根据著名的《日耳曼志》记载,公元前约1000年,奥德修于漂流途中曾暂住此地;

公元前11年至12年,奥古斯都大帝的养子德鲁苏斯(Drusus)在此建立了罗马军团的驻地,取名为Asciburgium,从此确定了缪尔斯在莱茵河左岸的边界;

公元83年至85年,罗马军团撤离,留下来的要塞、营房为退役老兵居住,并发展成为影响周围一带地区的文化中心;

公元9世纪,缪尔斯(Moers)第一次以Murse这个名字出现在一份修道院文书中;

公元12世纪,缪尔斯的伯爵府邸开始兴建;

1186年,第一次在文献中提到了缪尔斯的“领主”;

1300年7月20日,从普鲁士国王阿尔布莱希特手里,缪尔斯伯爵的宫堡所在地获得了城市权,筑了城墙,开了护城河,正式成为了一座城市——距今正好700年!

……

也就是说,缪尔斯建城至今漫长而又坎坷曲折的历史,通通反映在了伯爵领地博物馆的展品中。

真没想到这座对我们来说默默无闻的小城,竟拥有这样一座博物馆!缪尔斯地处鲁尔区,面积不到68平方公里,人口仅有10.6万多一点,只是北威州的一个相当于我们县级市的小城罢了,哪知确凿有据的建城史真达到了700年!

更加令我惊叹的是,在这座小城内凡是有点纪念意义的地方,教堂也好,府邸也好,街区也好,老市集广场也好,老市政厅也好,都竖着一个倾斜度便于站在面前的人阅读的扁平玻璃箱,箱中以精心编选、撰写的图片和文字,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该古迹的历史。

我第一次发现这样的玻璃箱,是在我们这个新建的住宅小区进口处。读罢箱内的有关介绍,我才了解了这个叫缪尔斯荒原的地方近几百年的变迁,知道了它的名字的历史由来。在我住地附近的一幢老房子前也有这么个玻璃箱,一读才知是关于楼内那个“射手协会”。它组建于1650年,历史也可谓悠久啦。

这一个个的玻璃箱和上述的伯爵领地博物馆,让我不禁对小城缪尔斯肃然起敬,对懂得珍爱自己历史、文化的德国人肃然起敬!

黑门、七塔之城和“绿蒂之家”

在德国,缪尔斯只是人口超过10万的85个中等城市之一,实在平凡得很,比它更大、更著名、历史更悠久的城市有的是。大小和知名度就不说了,单讲历史悠久,像特里尔、波恩、奥格斯堡等等都已庆祝过建城两千年。还有魏玛、吕贝克等古城,也由于其丰富、珍贵的历史遗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整个的老城区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遗产名录。

以特里尔为例吧,只要到过这座人口不足10万的城市,谁会不记得它那些已历经三千年风霜雨雪的古罗马遗迹,诸如黑门(Porta Nigra)和圆形露天剧场(Amphitheater)以及公共温泉浴场呢!在德国,像特里尔似的相当完好地保存了古罗马遗迹的城市,还可以举出弗莱堡、威斯巴登、克桑滕等许多座,至于很好地保护了自己后起的日耳曼民族文化遗产的城市,更是不胜枚举。

再说说吕贝克,它的规模、地位、名声和悠久的历史,更远非缪尔斯可比,却同样地为保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花了大力气。例如为了维护它那“七塔之城”的传统风貌,市议会曾正式通过决议:城内任何新建的房屋的高度,都不得超过那七座插入云天的教堂的塔尖。还有那座建于15世纪的菏尔斯坦城门,它的一对红砖塔楼在绿树蓝天的映衬下仍显得那样高大宏伟,气象非凡,因此被视为这座富裕、显要的汉萨城市的象征。至于城内一系列富有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古老建筑,像老市政厅、圣玛利亚教堂以及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故居等,也都得到精心的保护,成为城市的骄傲。

最近两次来德国,颇走了几个过去不曾留心的小城,如科隆附近的布吕尔(Brühl)和棕斯(Zons),兰河边上的马堡(Mar-burg)、崴尔堡(Weilburg)、赫尔博恩(Herborn)、林堡(Lim-burg),德国南部浪漫之路上的诺尔特林根(Nordlingen)和丁克尔斯比尔(Dinkelsbühl),发现它们无不小巧可喜,各有各的引人入胜之处。之所以如此,同样归功于这些城市的市政当局和市民对自己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保护。而保护的对象不限于宏伟的宫堡府邸,还有古城墙、古民居和古老的街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