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敦煌文化寻绎
22003600000002

第2章 东方河西走廊的古代文明(1)

在公元十五世纪新大陆发现以前,人们对世界地理的认识是奇奇怪怪的。中国位于遥远的东方,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人们关于中国总感到神秘。古代阿拉伯学者瓦伊尔·萨哈米对中国在世界的地理形势曾有一个巧妙的比喻。他说:

大地似一只鸟,分为头、两翅、胸、尾等五部分。其头部乃中国,中国之后是瓦克瓦克部落,再往后便是一些只有上帝方知其具体数字的部落;其右翅乃印度。印度之后是大海,再往后便没有人类;其左翅乃(黑海的)可萨突厥人,之后有两个民族:曼萨克人和马萨克人,再往后便是戈族人和麦戈族人,而对于这些民族除上帝之外,任何人都是一无所知的;其胸部是麦加、汉志、叙利亚、伊拉克和埃及;其尾乃从扎特——胡马姆利马格里布的整个地区,该地区是鸟体的最次要的部分。(引自《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第72页,〔法〕费瑯编,耿升、穆根来译,中华书局,1989年。)

在“鸟”的主体部位有一个漫长的地区,戈壁黄沙茫茫,雪山连绵险峻,碛石零乱可怖,湖泊湛蓝,肥沃的绿洲成片。这个地区曾有一条横贯亚洲的古代丝绸之路。中国的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上东段的狭长地带,它是古代东西陆上交通的要隘,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枢纽。中国汉民族和西北许多民族在此写下绚丽壮美的史页,创造了五光十色的东方古代文明。

一 古楼兰发现的中国丝绸

中国新疆罗布泊附近的沙漠里曾有一个楼兰古国。它随着历史的变迁、战争的破坏和风沙的侵蚀,早已消失了。中国的史籍虽有关于这个古国的记载,却无法在沙漠里找到它的具体位置;古人也不愿去做艰苦的实地考察。公元二十世纪之初,西方考察家来到中国西北,偶然地发现了古楼兰遗址。

◎斯文赫定首先发现了古楼兰国遗址

斯文赫定(Sren Anders,Hedin,1865-1952),瑞典地理学家和探险家。早年曾游历过高加索、波斯、两河流域等地。1891年到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此后,他在中国西

部的沙漠高原地区进行了多次考察,足迹遍及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地,历时较长的有四次。他的整个考察活动中,古楼兰遗址的发现在考古学上是最有意义的。

1901年3月3日,斯文赫定带着九名工作人员,十一峰骆驼,十一匹马,自新疆罗布泊以北二十余公里处的阿尔特梅什布拉克南行不久,见到了一个古代遗址。探险队在尘雾昏暗的荒原上走进了泥堡残迹,旁边有十九间倾圮的木房。泥堡和房屋墙壁以芦苇束编织的柳条和粘土筑成,有三处门框尚立着,一处的门敞开;附近还有一座寺庙废墟。斯文赫定惊喜兴奋,预感到将有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他是学地理学的,而且具有丰富的田野考察经验,在迅速测出所在地的经纬度后,向队员悬赏以鼓励他们搜寻有文字的文物。队员们忙碌地搜索着,但找到的只是毡布条、红色器皿、棕色头发、鞋底、家畜骨架、绳索、耳环、瓦片、中国钱币及其他小物件。它们证实了这里曾有过一段繁荣时期,使斯文赫定对发掘工作有了信心。发掘工作进行了一周,首先在寺庙废墟下掘得一尊一公尺高的木雕佛像,花纹保存得很好。队员沙都尔发现一件刻有文字的木简,得到了一笔赏金。他们工作了数日,最后在一处屋基旁的木棚的泥沙下几十公分深处发现了中国的纸,于是继续掘下去,细心地让黄沙从手指间滤过,纸片一张张地出土了,共掘得文页36张,竹简百余片。此外还找到了猎箭、战箭、火箭、珍珠、贝壳、耳环、项链、刻有黑米尔像的古代宝石、叙利亚或波斯的玻璃、铜匙、床布、毛毯、麻布和各种颜色的丝绸。斯文赫定将采集到的这些文物带回瑞典,交给语言学家谦里(Kari Himly)研究。谦里断定这是古楼兰的遗物,写出了报告。1920年由恭拉底教授(Conrady)将楼兰所得的文件译为德文发表。

楼兰,汉代西域城国,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地处西域通道之上。西汉元封三年(前108)归属汉朝;元凤四年(前77)傅介子杀其王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名为鄯善。恭拉底教授认为:

楼兰盛行着“一种古代与现代、野蛮与中国的混合文明”。因楼兰是一座边境的堡垒,是亚洲腹部古道,特别的介乎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之间“运丝大道”旁边之一个前站。远近的旅客都到这里来。农夫们把官厅需索和购买的农产品装在牲口和大车上运进城。这里的士兵所领的军饷就是粟米,他们用市场上的毛布制冬衣,有时候全城住满了人,简直没有插足的地方。

文件谈到延迟的纳税人及其惩罚,谈到邮差,谈到带领扈从出巡的高级官吏,谈到作乱的游牧民族,谈到带有护卫和壮美的西藏驴的运丝旅行队……

在纪元后三百年的当时楼兰就已经有了这样精细而正确的统治和社会秩序,则它必是经过很长的历史和几百年,甚至一两千年的进化。(引自〔瑞典〕斯文赫定:《亚洲腹部旅行记》第359页,开明书店,1949年。)

这在世界文化史上第一次提到了丝绸之路——“运丝大道”。后来斯文赫定写了一部专著《丝绸之路》。

◎斯坦因发掘古楼兰遗址

1914年英国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再次到中国西北考察,根据斯文赫定提供的线索而直赴楼兰遗址。他根据斯文赫定绘制的地图,于2月初在中国新疆沙漠里找到了一条通向楼兰的已经干涸的河道——库鲁克河。考察队沿着河道的南支前进,发现了一座堡垒。在它北边一个宽阔的沙原上散布着古建筑遗迹。他们在此得到了梵文、汉文、窣利文的木简和文书,还有漆匣、丝绸和毛织物。2月10日天黑以后,考察队越过连绵不断的高台地区,终于到达古楼兰。斯坦因的发掘规模扩大了,在距楼兰遗址约四英里的地方有一片高约35公尺的土台,它是古代的葬场。经过发掘与清理之后,他们得到的古物有铜镜、木制兵器

模型、家具、中国文书,而最多最耀眼的是美丽的丝绸和各种地毯、毛织物、锦绣品。斯坦因认为:

从各种指示可以很容易认识这些坟堆的内容,一定是从其他更古的坟墓,因为风蚀或其他同样的原因以致暴露,甚而惧其完全毁灭,所以收集到一处。按照中国至今尚存的风俗保存这里的遗物,可以指定时期是在汉代,其时中国的贸易同国力第一次向中亚扩展,约在西元前第二世纪的终了。

这里所得到的许多五彩和红色美丽的花绢,据后来的证明,十足可以表现贸易仍取此道经过楼兰以向西方的中国丝织物美术方面的风格以及技术上的完美。西历纪元前后中国织物之残遗,其所以引起特别注意,乃是因为这些东西就是在最古的丝道上保留到今的。(向达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第108页,中华书局,1936年。)

◎丝绸之路——古代中西交往的孔道

这些发现导致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探索到古代从东方到西方陆上交通的丝绸之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丝绸之路上考古发现的丝绸:

西汉丝绸发现于武威、敦煌、额济纳旗、罗布淖尔、楼兰;

东汉丝绸发现于武威、民丰、尼雅;

魏晋南北朝的丝绸发现于嘉峪关、于阗、吐鲁番、巴楚;

隋唐的丝绸发现于敦煌、吐鲁番、乌鲁木齐;

宋元的丝绸发现于若羌、乌鲁木齐(据刘景春:《汉唐间丝绸之路上的丝绸贸易》,见《丝路访古》第85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自公元前第二世纪以后的千余年间,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皆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方。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端起自渭水流域的长安(陕西西安),向西通过河西走廊,或经今新疆境内塔里木河北面的通道,在疏勒(喀什)以西越过葱岭(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便经大宛(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南部(撒马尔罕附近)西行;或经今新疆境内塔里木河南面的通道,在莎车以西越过葱岭更经大月氏(阿姆河上、中游)西行;以上两条西行路线会于鹿城(马里),然后向西经和椟城

(里海东南达姆甘附近)、阿蛮(哈尔丹)、斯宾(巴格达东南)等地以达地中海东岸,转达罗马各地。

古代希腊和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意即丝国,因中国很早即向西方输出蚕丝而得名。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但它并不产于西域与河西走廊,而是产于中国内地。中国殷商时期已有丝绢,周代有了罗与纱,战国时已有织锦;汉代官营丝织业而外,民间已能生产精美丝绸,出现了提花机;唐代生产的丝绸的花色与品种繁多,其彩锦和纹绫非常鲜艳美丽。汉唐的丝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为西域、中亚和西方国家视为贵重的奢侈品,吸引着商队往来贩运于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畅通或闭塞,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国家命运的盛衰。

二 丝绸之路的开通

◎“匈奴不灭,无以家为”

公元前三世纪后期,即中国秦汉之际,中国的西北是大月氏,北方是匈奴。秦始皇修筑长城便是为了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以保障他建立的帝国的万世基业。匈奴是中国北方民族之一,亦称胡、鬼方、混夷、猃狁和山戎,秦代称为匈奴;散居于大漠南北,过着游牧生活。月氏,也作月支(Ròu zhī),古西域国名,其族居于今中国甘肃敦煌与青海祁连县之间。匈奴的势力强大起来之后,于西汉初年攻破月氏,占领其故地。月氏部族西迁至新疆伊犁河上游,占据塞种故地,称大月氏;余部进入祁连山,称小月氏。匈奴野心勃勃,时时侵扰中国边境,窥视中原,威胁着汉王朝的北境和西北境。

汉王朝于公元前206年建立之后,经过六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国家渐渐富裕强盛。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之一。他决心消除边患,打击匈奴,以保卫国家的安全。建元三年(前138),汉武帝派张骞持汉节(汉王朝遣使的凭证信物,以竹木制成,上书文字)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经过匈奴地区被拘留数年,逃出后到了大月氏,但大月氏已习惯于新的环境,无意收复故地了。张骞虽未完成联合大月氏的任务,却第一次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并宣扬了汉朝国威,历尽艰辛,保持了汉节,为时十三载才回到都城长安。他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形,建议经营西域以斩断匈奴的“右臂”。汉武帝得知西域的大宛(费尔干纳盆地古国)、大夏(阿富汗北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和安息(伊朗高原东北帕提亚王国)等都是大国,这些大国出产珍奇之物,兵力较弱;它们的北方有大月氏和康居等部族,虽然兵强好战,但可利诱为汉朝效力。张骞以为,如果以汉王朝的仁义感化西域诸国,则可开拓王朝的疆宇,使它们臣服,汉朝的国威必将遍布四海。汉武帝欣然采纳了张骞的建议,制订了经营西域的计划。经过充分准备,汉武帝发起了河西战役。

元狩二年(前121)三月,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霍去病(前140-前117),河东平阳人,是大将军卫青的外侄儿,皇室的贵胄。他英姿勃勃,沉默少言,善于保守机密,长于骑射,勇敢无畏。因此甚得汉武帝的赏识,十八岁时即官为侍中之职。武帝曾教他古代兵法,霍去病表示愿为国效忠,誓扫匈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征服匈奴似乎是霍去病天受的历史使命,由此展示了他伟大的军事天才。当他接受汉武帝委以重命时,年方二十岁。他统率骑兵万余出征陇西,与匈奴转战六日,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县东南)千余里,擒斩匈奴的折兰王和卢侯王,俘获其王子、相国和都尉,斩首八千九百余级,缴获了休屠王祭天用的金制神像。

这年夏季,汉武帝向匈奴发起了东北战役和西北战役。东北线由卫尉张骞与郎中令李千率军出右北平(河北蓟县)。西北线由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统率数万骑兵出北地(甘肃庆阳)。霍去病军与公孙敖在沙漠中失去联系,于是孤军深入,追击匈奴二千余里,军过居延,再过小月氏,横扫祁连山,俘虏匈奴单桓王和酋凉王,以及相国、都尉等2500人,斩首三万余级,大获全胜。秋季,匈奴浑邪王率部向汉王朝投降。河西自此归属汉王朝版图,汉武帝在此先后建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称“河西四郡”。

元鼎二年(前115),汉武帝再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升张骞为中郎将,带领副使节数十人,骑兵三百人,牛羊数万头,价值巨万的金币丝帛,经河西走廊而进入西域。由于汉朝击败了强大的匈奴,并将其逐到大漠以北的遥远地方,张骞的使团令西域各国感到震慑。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东西三千余公里,南北约千公里;这辽阔的西域三十六国闻风归顺,皆臣服于汉王朝。这样以汉朝都城长安,经河西走廊、西域,越过葱岭以西的丝绸之路开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