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吼不叫:妈妈这样教,孩子一定喜欢(初中版)
21997400000014

第14章 初中生在想什么

写给妈妈的话:

进入初中的校园,孩子开始渴望成熟,为此,他们常常用争辩和批判来证明自己长大了。

生活案例

有一位老师提起初中生的教育时,不禁感慨道:“现在的初中生真是奇怪,他们也懂得是非,但却常常因为一点小分歧就争得不可开交。更奇怪的是,这种小分歧大多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谁对谁错根本不会对他们造成任何影响,可他们却非要争出个结果。”

初中生的确求知欲旺盛,一名初二的学生说起自己的好奇心时,表现得很兴奋:“从书本上学了一些知识后,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它们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例如,用数学知识帮爸爸算账,用物理知识在家里搞一些小发明,用地理知识预测天气……

“有时,书上的知识不灵,我和同学们就在一起讨论,看看书中的观点到底是不是正确。当然,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我们常常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是大声争吵起来。但我觉得,这种讨论的过程就很有意思,我们每个人都很兴奋,而且乐在其中。”

应对策略

生活中,家长有一点肯定体会深刻:自从上了初中后,孩子似乎越来越不听话了,常常对父母的话提出反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行吗?”换句话说,初中生不愿意再做孩子了,他们总想有自己的主见。很多家长不能理解,他们听话的乖孩子去哪儿了?

其实,这正是初中生思维上的变化和成长。初中阶段,孩子的理性思维迅速发展,他们看待问题远比小学时更深、更广,对许多事情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碰上与自己心中所想相冲突的观念,他们就想分出其中的对错。对所学的新知识,无论是别人的言论还是书上的记载,他们都会产生一丝怀疑,然后亲自验证。

理性思维的发展,让初中生慢慢长大,独立意识也越来越强。这个事情有利有弊,孩子成长的同时,犯错也是难免的。在孩子身上,不成熟的思想主要体现为两种:

1.批判性

在初中生家长会上,家长们普遍会提出这样一类问题:上了初中以后,孩子的翅膀真是硬了,动不动就和家里人拌嘴,他们还感觉自己挺有理。而且,孩子总是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情,经常说这不对、那不好的,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能令他们满意。

看着自己原来乖巧的孩子,一下子变成了愤世嫉俗的青少年,家长们都难以接受。有些家长说:“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行为?他们像是故意和我们对着干一样。”显然,孩子并不是要和家长作对,而是他们到了这样一个心理年龄,一个充满批判性的心理年龄。

初中阶段孩子的知识水平增加,这让他们对自己的判断获得了一定的自信。随着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他们对生活和社会中的很多现象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了解。于是,孩子就觉得自己长大了,看透了事情的本质。当有人提出不一样的观点时,他们就会激烈地反驳、批判。这一点,是初中孩子的正常表现。

家长对待孩子的批判性,要在理解中加以引导。告诉他们要科学、理性地看待周围的事情,就算是他们对了,也不一定非要批判别人的错误。而且事情都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别人的想法说不定也有一定的道理。家长可以将自己这方面的经验传授给孩子,让孩子知道一味地批判并不能让别人信服自己。

2.自我中心

初中生还有一个显著的思维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孩子心中,他们关注的东西,其他人也一定关注。而初中生最关注的多数都是自己,包括言谈举止、服装衣饰、兴趣爱好,他们也觉得自己是大家关注的中心。所以,孩子对自己生活中的很多细枝末节都非常在意,哪怕是坐在那里,他们也担心自己的坐姿会不会有什么不妥。

在一次课间,老师无意间听到了两个初二的孩子这样的对话。

一个孩子说:“明天就要参加演讲比赛了,衣服和演讲稿都准备好了,可是要穿什么鞋子呢?”另一个孩子接道:“是啊,我也为这事发愁,而且我还准备了一顶帽子,不知道该不该戴上。”

这样一件小事,值得他们这么关注吗?演讲比赛,谁会在乎你穿的什么鞋子,有没有戴帽子?如果家长这样想,那么就和孩子的思想产生了隔阂。在孩子心里,无论是多小的事情,只要放在自己身上,都不能马虎大意,因为别人都在看着他。说得通俗一点,这时的孩子有点“自恋”的倾向。

如果细心一点,家长就会发现,上初中的孩子做事都有一定的表演性,他们已经在心里把所有人都想成了自己的“观众”。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孩子带来自信和快乐的同时,也会让他们变得骄傲自大,进而伤害到与同学们的感情。而且自我中心倾向严重的孩子,一旦受到重大打击,很可能变得一蹶不振。

家长教育孩子时,要让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也要多看看其他孩子的优点,让孩子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不要以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同时,还要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让孩子朝着一个更健康、更全面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