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者说话101法则
21996900000092

第92章 不唯唯诺诺,不战战兢兢

成大事者认为,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底气,有自信,不要唯唯诺诺,也不要战战兢兢,越是唯唯诺诺、战战兢兢的人越是无法取得谈话的最佳效果。

古今中外,成功的政治家无不把高超的当众讲话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首要手段。他们机敏睿智、伶牙俐齿、巧发奇中、一言九鼎。为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或游说、或劝谏、或答辩、或谈判、或演讲、或辩论,均以说话水平叱咤政治风云,左右形势变幻。

战国时,秦国吞并了韩、魏两个大国之后,接着企图染指小国安陵。安陵君派唐瞧到秦国交涉,同专横、凶残、贪婪的秦王进行了一场殊死的唇枪舌剑之战。唐瞧痛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打击了秦王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汉末,诸葛亮对刘备的“隆中对”,一席话将天下三分,奠定了蜀汉的基业;后又巧言游说江东,劝说了孙权与刘备联手共同抗击强大的曹操。

孙子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敌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他认为,不战而使敌人屈服,这是最高超的谋略。高超的说话水平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如刘勰所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诸葛亮可谓中国历史上最擅于用“嘴”打仗的人物。《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关于他以口才制胜的故事。其中以第93回“武乡侯骂死王朗”最为典型。诸葛亮率师北伐,在渭河边与魏国大都督曹真的大军相遇。曹军中有一位素以舌辩著称的司徒王朗,他自请上前线作说客,劝降诸葛亮。在两军对峙的阵前,王朗摇唇鼓舌,引经据典,满以为诸葛亮听了这一席话,会“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想,诸葛亮不为所动,在言明自己北伐之因,分析了天下形势之后,话锋一转,直指王朗:“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曹军受挫,不战而屈。对此,后人有诗赞曰:“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春秋时,强大的秦晋两国联合进攻弱小的郑国。在敌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之时,郑大夫烛之武只身缒城而下,往见秦穆公。他以卓越的说话水平分析形势,陈说利害,终使其心动而撤兵,以一舌救一国,当众说话在战争中的作用据此可见一斑。

在谈话过程中,不唯唯诺诺,不战战兢兢,就有机会凭借高超的说话水平而战胜敌人。

公元前218年,位于现在北非突尼斯的迦太基奴隶主阶级的军事统帅汉尼拔,为防止罗马帝国的步步紧逼,先发制人,出兵罗马。势力强大的罗马根本不把汉尼拔放在眼里,集结数万大军准备一举歼灭之。汉尼拔却出其不意地远征,率领6000精兵绕过罗马军阵地,翻越阿尔卑斯山,突然出现在山南的波河平原上。汉尼拔指着眼前坚固的罗马城堡,慷慨激昂、义无反顾地对他的士兵发表了即兴演讲——《我们在这场战争中是主动者》。在这番演讲鼓舞下,迦太基士兵一鼓作气,一战破城。罗马执政官弗拉米尼闻讯率大军赶来援救,又遭士气大盛的迦太基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弗拉米尼也阵亡,罗马全国震动,处于覆灭边缘。从此,15年之内不敢与迦太基作战。

二战初期,德军依靠“闪电战”,在占据了苏联大片领土后,为彻底打败苏联,于1941年10月下旬集中11个师的优势兵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苏联首都莫斯科,扬言10日内攻克。临危不惧的莫斯科军民奋勇抵抗,在11月7日这天照例在红场隆重举行“十月革命”庆祝活动。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以大无畏的雄伟气魄,在红场的列宁陵墓上,检阅红军队伍,并发表了气壮山河、振奋人心的演说,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坚定了誓死保卫首都的决心。结果,历时月余,希特勒先后撤换了30多名高级指挥官,甚至自任总司令,不仅未能突破莫斯科防线,而且在损失50多万人后,后退300公里,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打破。

成大事者认为,在说话中不唯唯诺诺,不战战兢兢并非一天可以成就的。而需要长期的蓄养心中的浩然之气。我们要想通过说话来取得胜利,就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不断地提高自己发挥的水平。唯唯诺诺、战战兢兢,只能表明我们心中缺少底气,说明我们个人水平和能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