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说话懂得自制
人要学会自制,在与人谈话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谈话的目的,谈话的范畴,不要偏离了谈话的界限。一个有自制能力的人,在谈话的时候不会得意忘形,不会胡思乱想,只会围绕着目标,层层展开,最后实现目标。
成大事者认为说话之前,一定要三思,有些时候,对于不好回答的问题,要学会模糊作答。
谈话中,出现的问题千奇百怪,无所不包,时常碰到一些不能直接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一时无法回答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似乎是另一种类型的“两难”困境。面对别人的步步紧逼,你若总是避而不答,就会助长对方气焰又会显得己方畏首畏尾,无招架之力。这时候,不妨巧妙地使用模糊应对的方法进行答对。
模糊应对的关键之处在于“模糊”似是而非,令人捉摸不透自己的真实含义。同时,由于模糊,因而就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变通性,给己留有周旋的余地,当遇到在一定条件下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变不可能为可能,使不相容的问题,变得相容和一致。
模糊应对在各种场合的妙用,屡见不鲜,有许多经典实例人们提起来还津津乐道。它以伸缩性大、变通性大、语义不甚明确的话来回答那些不能直接回答而又必须回答的问题。妙在借题发挥,避重就轻,巧妙应付对方刁难,使己方摆脱不利的窘境。
据说,有人问美国天文学家琼斯:“地球有多大年龄,你能说清楚吗?”琼斯回答:“这也不难。请你想象一下,有一座巍峨的高山,比如说高加索的厄尔布鲁士山吧,再设想有几只小麻雀,它们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啄着这座山。那么这几只麻雀把山啄完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地球就存在了多少时间。”琼斯这种模糊的回答,不仅把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难题化解了,而且使人意识到地球存在的岁月异常悠久。
模糊应对,往往体现了说话者的机智,情急生智,应变自如,令人回味。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在一次印度总统招待会上,有一位女记者问周总理:“你已是62岁的人,看上去气色异常好,你如何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否经常运动,或者有特别好的饮食?”周总理回答说:“谢谢你,我是东方人,我是按东方人生活方式而生活的。”
显然,周总理必须回答这个记者的刁难提问,但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自己的饮食起居情况告诉对方。于是总理用含蓄而模糊的语言进行了婉转的回答,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收到了令人叫绝的效果。
模糊应对是应付刁难的极有效的方法。1982年秋,我国作家蒋子龙到美国洛杉矶参加一个中美作家会议。在宴会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蒋子龙解个怪题:把一只25公斤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05公斤水的瓶子里,用什么方法能把它拿出来。
蒋子龙略加思索,答道:“你用什么方法放进去,我就用什么办法拿出来。”
他绝妙的回答令金斯伯格不无感慨地说:“你是第一个猜中这个谜的人。”
还有一种与模糊应对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方法,人们叫它回避回答法。顾名思义,就是避开问题的实质,但又不偏离问题本身展开回答。这样,对手并未达到目的,但又抓不住任何把柄。
美国前总统里根访华期间,曾去上海复旦大学与学生见面,有一学生问里根:“您在大学读书时,是否期望有一天成为美国总统?”
里根显然没有料到学生会提这样的难题,但这位政治家颇能随机应变,只见他神态自若地答道:“我学的是经济学,我也是个球迷,可是我毕业时,美国的大学生约有1/4要失业,所以我只想先有个工作,于是当了体育新闻广播员,后来又在好莱坞当了演员,这是50年前的事了。但是,我今天能当上美国总统,我认为原先所学的专业帮了我的忙,体育锻炼帮了我的忙,当然,一个演员的素质也帮了我的忙。”
里根回答了这道难题,但他又巧妙地回避了问题的实质,这似乎是在“环顾左右而言它”,可这种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双方都陷于尴尬境地,算得上“两全之策”了。
成大事者认为,说话之前,人一定要三思。有些话不能说,就尽量模糊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