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者说话101法则
21996900000072

第72章 说服别人有技巧

成大事者认为,要想说服别人必须讲究技巧。在所有说服别人的技巧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以情动人。

春秋时期,孙叔敖因才识卓越,受聘为楚国令尹。他虽然居高位、握重权、享厚禄,却不恃此而骄,常常把自己的家财拿出来救济穷人,所以做了很多年的令尹,一直深得民心。

楚庄王对孙叔敖更是倚重信赖,凡军国大计,无不向他请教。楚国也因为有这样一位贤能的令尹而日益富强。

后来,孙叔敖年高体衰,一病不起。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叮咛告诫儿子孙安说:“楚王为嘉奖我多年的功劳,曾多次要我选一处地方作为封邑,我都坚决谢绝了。我死后,如果他封你官爵,你千万不能接受。我了解你,没有多大才能,难以担当治国安邦的大任。楚王若封给你一处好地做封邑,你要坚决推辞。如果推辞不掉,你就请求把‘寝丘’封给你。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不吉利,是不会有人来争夺的,可以长保子孙后代平安。如果你过得实在特别贫穷,你就去找优孟,他一定会帮助你的。”

孙叔敖死后,楚庄王亲临送葬,抚棺痛哭,从行者莫不垂泪。

葬礼安顿后,楚庄王立即要封孙安做大官。孙安遵父命,力辞不受,回到乡下种田为生,日子过得比较艰苦。后来实在过不下去了,孙安于是去找优孟,优孟不过是楚王的优伶,并没有太杰出的才能。但是受到孙叔敖的嘱托,决定要帮孙安一把。

于是他开始在家中练习,学着孙叔敖的一言一行,到最后模仿得惟妙惟肖。于是穿着孙叔敖平时的服饰来见楚王。楚王一见还以为是孙叔敖复生。优孟此时用孙叔敖的语气唱道:“廉吏高且洁,子孙衣单而食缺。君不见,楚之令尹孙叔敖,生前私产无分毫,子孙丐食栖蓬蒿……”

楚庄王听后,十分感触,连忙派人召孙安进宫,要封他万户之邑。

孙安说:“大王如果惦念先父尺寸之劳,要赏赐我衣食,愿得封寝丘。这是先父的遗命,非此地不敢接受。”

楚庄王于是将寝丘封给了他。

寝丘这个地方,位置偏僻,他的名字是“死者停处”的意思,对迷信兆头的人来说是不吉利的,王公权贵都不屑一顾。所以楚国几代政治动乱,好的封邑频频易主,只有寝丘无人理会。

优孟说服楚王的技巧就在于以情动人。古代,有很多人向国君毛遂自荐,为国家效力,与其说国君是被他们的道理所说服,倒不如说国君是被他们报效国家的诚意所打动。

晋献公时,东郭有个叫祖朝的平民,上书给晋献公说:“我是东郭草民祖朝,想跟您商量一下国家大计。”

晋献公派使者出来告诉他说:“吃肉的人已经商量好了,吃菜根的人就不要操心吧!”

祖朝说:“大王难道没有听说过古代大将司马的事吗?他早上朝见君王,因为动身晚了,急忙赶路,驾车人大声吆喝让马快跑,坐在旁边的一位侍卫也大声吆喝让马快跑。驾车人用手肘碰碰侍卫,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多管闲事?你为什么替我吆喝?’侍卫说,‘我该吆喝就吆喝,这也是我的事。你当御手,责任是好好拉住你的缰绳。你现在不好好拉住你的缰绳,万一马突然受惊,乱闯起来,会误伤路上的行人。假如遇到敌人,下车拔剑,浴血杀敌,这是我的事,你难道能扔掉缰绳下来帮助我吗?车的安全也关系到我的安危,我同样很担心,怎么能不吆喝呢?’现在大王说,‘吃肉的人已经商量好了,吃菜根的人就不要操心吧',假设吃肉的人在决定大计时一旦失策,像我们这些吃菜根的人,难道能免于肝胆涂地、抛尸荒野吗?国家安全也关系到我的安危,我也同样很担心,我怎能不参与商量国家大计呢?”

晋献公听了以后,被祖朝的诚意感动,于是立即召见了祖朝,跟他谈了三天,受益匪浅,于是聘请他做自己的老师。

成大事者认为,人是有感情的,在交谈的过程中,你要学会针对别人感情的弱点,与别人产生共鸣,只有这样你的交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将你由于说理而产生的刚性磨平。其实一件事情,能做的人是很多的。智商水平很高的人却往往做不了,原因在于他们过于相信自己的智力,而忽略了对方不是测试智力的机器,而是个有感情倾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