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者说话101法则
21996900000034

第34章 表达清楚,不要含糊其词

成大事者认为,除了特定目的外,与人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意思表达清楚,不要含糊其词。

要将意思表达清楚,就要学会用最为简洁的话来说明自己的意思。过于复杂的话表达的意思往往容易让人产生含糊。而且这种简洁的话,要让对方能够自己体会到。如果自己什么都说明白了的话,往往容易招来辩驳。

齐景公到了晋国,与晋平公饮酒,乐师师旷作陪。齐景公向师旷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说:“太师将教诲寡人什么呢?”师旷说:“君主必须施恩于民。”齐景公来到馆舍又向师旷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说:“太师将教诲寡人什么呢?”师旷又说:“君主一定要施恩于民。”齐景公出了馆舍,趁着师旷来送行,又问道。师旷还是说:“君主一定要施恩于民。”齐景公回到住处,苦苦思索,酒还未醒,已经悟出了师旷的话的含意。

原来,齐景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尾,一个叫公子夏,都很得齐国民众的欢心。两个弟弟家都很富贵,民众争相依附,势力可以和公室相抗衡,这可是危及君主的迹象呀!

这么一想,齐景公豁然开朗,现在师旷一再劝我施恩于民,目的是要我同两个弟弟争夺民心。于是,齐景公火速返回了齐国,打开粮仓,把粮食分给饥饿的贫民;打开府库,把多余的钱财分给无依无靠的老人和孩子。使得粮仓里没有多余的粮食,府库中没有多余钱财。把没有临幸过的宫女嫁了出去。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国家按时供应衣服和粮食。

民心,固国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齐景公用施惠于民的方式,同两个弟弟争夺民心。最终,民心归顺,百姓依附。他的两个弟弟竞争不过他,只好逃到国外去了。

意思表达清楚,还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古时候,将领领军在外,往往掌握着一个国家的存亡。如果将领自立为王,那么国家就要覆亡。为此国君十分担心将领反叛。因此,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需要清楚准确地向国君表达自己毫无篡位的野心。

秦王赢政想攻取楚国,问老将王翦需要多少军队前去。王翦认为至少要六十万大军不可。赢政心里犯嘀咕,要这么多的军队干什么?真是一个胆小怕事的老头,于是,不听老将王翦的建议,命令血气方刚的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大军去讨伐楚国,结果大败而归,方验了老将王翦的话。赢政无奈,只得亲自代王翦的住所,命令他统兵挂帅,再次伐楚。王翦无法推辞,但仍然坚持原来的主张,非要六十万人马不可。赢政别无选择,一口答应了他,并打算在王翦出征前,亲自去送行一段路程。

王翦临行前,向秦王索要许多田宅。赢政此时面露惧色,不满地说:“将军就要出征了,还愁什么穷困呢!”王翦答道:“臣为大王将帅,即使有功,也不会封侯,故趁大王高兴之际,及时要些田产,留给子孙。”赢政大笑而去。等率军到了潼关,王翦又接连五次派人索取良田。有人好心地劝道:“将军这样做,末免太过分了,只怕会给秦王得罪了。”王翦微微一笑,答道,“不,你们有所不知。秦王生性好猜忌,对谁也不相信。如今将国令兵力都交托给我,我如果不多要些田地留给子孙,以向他表示决无背叛秦国之心,怎能让他不猜疑呢?”

与人交谈,要将意思表达清楚,就要学会复杂的意思简单化,简单的意思重复说,这样容易被对方接受。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学会归纳总结,话一说出就覆水难收,为此一定要三思,要谨慎,不要信口开河。当你自己想清楚了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准确无误地向对方表明,往往会得到对方的接受。

不要含糊其词,还在于双方不要猜心思。很多话还是必须说出来的,你不说出来,双方都在互相猜,最终很难成事的。有些话不好说,就可以写下来。古时候,几个将领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和大家想法一致的时候,往往会将想法写下来,然后大家一起公布。像周瑜抗击曹操时用的火攻就采用的是这种方式。为此,有些话,如果说不出口,那么一定要写下来,让对方知道。只有对方知道,他才能明确自己该如何选择。

表达清楚,还在于少展开。一句话,如果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往往有不同的意思。一旦展开,这句话的意思就变得无穷无尽。为此一定要缩小话语的想象空间,不要让人随意展开。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很多话都应该斩钉截铁地说出来,最好不要说“可能”或者“也许”,这种表达,跟什么都没有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成大事者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其实是在考验一个人的思维和逻辑,当一个人的思维和逻辑到位的时候,他的意思表达是再清楚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