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者说话101法则
21996900000021

第21章 良言也要学会多放糖

成大事者认为,与人交谈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是个修养的问题。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确实是箴言,但这只是说有时候有些话虽然不好听,但是确实是利于行的,是忠言,并不代表忠言就一定逆耳。为什么忠言必须逆耳呢?历史上有很多大臣都因为忠言而为国君所杀,后世称赞他们是忠臣,而那些君王被称为昏君。其实忠言和逆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人们常常用良药苦口来形容忠言逆耳,但是良药完全可以不苦口,只要你多放一些糖。

其实几乎是所有人在某些时候可能会听得进逆耳的忠言,而不会一直喜欢听逆耳的忠言。几乎没有人喜欢听逆耳的忠言,其主要原因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没有人喜欢听逆耳的话,试想如果一个陌生人对你说了逆耳的话,你会怎么反应,肯定是认为他要么在挖苦讥讽,要么在寻衅滋事。也许人家是一片好心,但是你对陌生人有防范心理,觉得陌生人不可能没有任何企图就献好心。倘若这个陌生人成了你的朋友,你比较信赖他,一两次忠言你也许听得进去,但是忠言如果过多,而且都是同样逆耳的话,你会觉得他看不起你,自然会慢慢疏远你。

其次,人最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忠言。如果你想保持和朋友之间亲密关系,最好不要多说忠言,也不要看不起那些经常说你朋友好话的人。忠言只能在关键时刻说。有些人有说忠言的癖好,认为自己确实是为朋友好,才这么说话,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很自卑,即使那些十分成功的人,你所说的忠言可能让他们的自卑情结进一步加深。他们需要鼓励,而不是打击。很多逆耳的忠言就是一种十分无情的打击,这样做你不失去你的朋友才怪。

再次,别人往往有自己的主张。看待一个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有不同的结果。别人做出一个决定,自然是他认为这个决定能够得到最大的效益,于是才做出。在这个时候如果你给他提意见,公开反对这个决定,别人往往会很不开心,虽然他明白你是为了他好,但他同样很可能会生气。高明的人也许会做个样子,会对他的建议和主张表示感谢,在这个时候你要见好就收,而不要反复提忠言,忠言太多,别人会觉得你在干扰他的决策。毕竟别人觉得自己做出了这个决定是经过十分谨慎和细致思考的,而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最后,能出主意的人太多,自诩自己能出主意的人更多。这些话如果别人都听的话,那么这个人也就成了处理信息的机器,而没有自己的主张,而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主张,必须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会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来贯彻自己的想法。过多地干涉别人的决策,别人会十分不高兴的。有些人看到别人偶尔采纳了他的一条建议,就老是给别人提建议,殊不知别人偶尔采纳只是意思意思而已,是不想让你失望罢了。如果你反复提的话,总有一天别人会不耐烦的。

忠言如果是杯苦药,那么千万要记得多加点糖。只要目的达到,多加点糖并不是损失。千万不要用迂腐的道德束缚自己做事,那样做很容易得罪人。说真话固然重要,但是要注意表达方式,表达方式错了,真话也没有人听。

“无才无德痴顽老子”是一个古人对契丹国君说的话,他这句话把契丹国君给逗乐了,结果契丹国君下令自己的士兵不再屠杀中原百姓。因为这句话,拯救了几十万中原百姓的性命!

也许会有人说高估了这句话的分量,然后拿出什么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之类的理论来证明不是这句话有分量,而是契丹国君有仁慈的心,或者说什么这是直接原因,还有根本原因之类的道理。

其实这句话就是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原因。对于手握天下百姓生杀大权的国君来说,他的一念完全可以改变历史,而他的一念往往又会因为别人的话而改变。这个人说了个很自我贬低的笑话,结果把国君逗乐了,下令不杀中原百姓是完全有可能的。

然而这句话可以一分为五,它描述了说话人的五种特征,其中前四种特征是假的,是故意自我贬低的,他有德有才,不痴呆也不顽固,而且可以这样形容:他非常有德,德被天下;非常有才,才华横溢;从不痴呆,是天下少有的聪明人;也不顽固,他做人做事泾渭分明。而最后一个特征确实是真的,当年他确实是拄着拐杖去见契丹国君耶律德光的。

成大事者认为,忠言也可以不逆耳,只要你善于委婉表达。